养生的为与不为
时下,人人都知道“养生”,但是如何养生?这里边就有个为与不为的问题,也就是说:哪些真正对身体“有利”,哪些对身体“有害”?这是最关键的事情。
按照祖国医药传统的说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有利健康则当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明显有利健康,例如运动、乐观豁达、规律生活、饮食有节等。好的养生,当为自己的生活不断丰富这些有益因素。人生短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认为“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这是看透人生之论,短短百年,管他贫富,只有乐观对人有益,那就多多欢笑。
其次,不利健康则不为。人过了“初生之犊不怕虎”的阶段,尤其到了中老年,对于生活中哪些因素损害健康、损伤性命,其实都十分明白,此即白居易所谓:“年长识命分,心庸少营为”。众所周知,如抽烟酗酒,熬夜、生活不规律,忧思岔怒等,对健康都十分有害,应当予以避忌。这就是说,对于生活中不利健康的事,不仅不要去做,更要时时警惕,及时规避。这样,对于生命,就少一分伤害,便多一度春秋,且不可轻忽。
另外,有些事情具有两面性,应当注意适度。例如,中医“五老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其中的“视、卧、坐、立、行”,都是人之常态,是每天必做的活动。但是,加了一个“久”字,也就物极必反,过度了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成为伤身损命的因素,这就必须避忌。著名养生大医家孙思邈所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于老人也。”
总之,养生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于权衡利害,在于“有度”、“有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