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榜珍惜圣贤文字的遂宁分水字库白塔
分水镇位于遂宁市西大门,与资阳市的安岳县,乐至县相邻,国道318线贯穿全镇,距安居城区28公里,镇上有一座市级保护文物清代白塔。 分水白塔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分水镇东端,为字库塔,清同治十三年(1874)借文星之名而建,用意在于振兴文风,祈求当地学子文运昌盛。白塔的结构,内为砖砌,外抹石灰,呈六边形,下用条石砌成正方形塔基。第一层有地门洞,高0.4米,两侧书有对联:千篇勿弃文昌字,一库尽藏仓颉书。二至四层为实心,西面造有壁龛,大小不等,均供有神像一尊。每层六棱皆饰有翘角,翘角上挂风铃,微风吹拂,铜铃摆动,响声铿锵悦耳。每层檐下有精美的花草图案。塔刹为相轮宝珠式,全塔高15米。 字库塔,四川叫“字库”或“惜字宫”,其他地区亦有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的,它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了。字库塔通常被建造在场镇街口、书院寺庙之内、道路桥梁旁边,还有些大户人家则建在自家院里。塔龛中多供奉仓颉、文昌、孔圣等神位,并配以相应的楹联、吉祥图案等,别致精巧。 从外观看,字库塔具有不同风格与造型,大多采用六角柱体或八柱体,也有的建成简朴的四柱体。塔身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圆或倒U形,字纸便从这里投入。塔顶及塔身装饰风格各异,大都雕梁画栋,特色突出;有的则非常古朴,青砖碧瓦,未加更多修饰。 古人为什么要将废弃的字纸放到专门修建的塔中焚烧呢?这是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观念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习俗。旧时,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有将之擦屁股之类的秽用举动,民间有种说法,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瞎眼睛,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还有专门的礼仪,并且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过去有些地方的老百姓还组织有“惜字会”,除了自愿外,人们义务上街收集字纸,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出资雇专人收集。书籍在其老祖宗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有用过的经史子集,磨损残破之后,是不得随意丢弃的,要先将其供奉在字库塔内十年八载,然后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之后,再点火焚化。 流沙河先生在其《故乡异人录》中讲:家有良田百亩的何老太爷患有眼疾,视物模糊,每日背着写有“敬惜字纸”的竹篓,提着铁柄火钳,沿街拾字纸于篓中,再背到南街字库焚化,以此期盼能早日重见光明。 字库塔的兴起除了先人的文字崇拜外,还与科举考试的盛行分不开。古代百姓要想升迁致仕,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公务员”行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崇拜文化,尊重读书人,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就顺理成章了,字库塔自然就逐渐成为了文字和文化的载体,人们因而顶礼膜拜,祈求金榜题名。(张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