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畲族

 中思网祥哥 2014-02-16
 广东民俗--畲族的节日信仰

    畲族,中国东南的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广东东部,现在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区,多数与汉族杂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人口为709,592人(2000年)(55%在福建(38万),27.4%在浙江(17万),17万),12.1%在江西(7万多),4.2%在广东)。畬族与汉族客家民系关系极其密切,彼此语言风俗相近。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畲族,或称为畲客、山客、客嫁人。本为广东东部最大的族群,但清朝时期,不少畲族已经汉化,成为客嫁人的主要成份之一,畲族汉化取汉姓后很多以钟姓、许姓、张姓、李姓、陈姓、蓝姓、盘姓、雷姓作为畲族姓氏,而畲族中有的把盘改为潘,雷姓改成吕、娄,蓝姓改为兰姓等。畲族为古代闽越族遗民的后代,在古代时被迁入处州(浙江丽水),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以及浙江山区,清代、民国以及共和国时代汉化后不少进入珠三角、香港、台湾、东南亚、欧美等地。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她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入抗元斗争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等名称。明、清时期,闽、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称畲族的非常普遍,粤、赣各地方志以“輋户”、“輋蛮”和“山輋”等称畲族的也比比皆是。清代以降,由于许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份,还有以“苗族”、瑶族”、“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的,总之,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

    畲族的民族来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这个传说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龙头,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畲族居民现在仍以盘、蓝、雷、钟为主要姓氏。盘瓠传说、盘王图腾以及蓝、雷、钟三大姓亦与瑶族相同,因此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总之,众说纷云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尤其是,他们还把这一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称祖图,即在一幅十来丈长的布帛上,用彩笔把这一传说的40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画卷上,世代珍藏。

    畲族妇女勤劳淳朴,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图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编织的斗笠,花纹细巧,工艺精致,配以水红绸带、白带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畲族姑娘精心织绣的绣帕或彩带,送给心爱的情侣,是最好的定情物。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 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畲族人民历来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项目也很多,有武术、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骑“海马”、竹林竞技等。畲族武术以畲拳最著名,棍术次之。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畲族的酿酒文化悠久 ,景宁山区有一种珍贵的绿曲酒,绿曲酒是畲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据说相传于唐永泰二年(766),距今约有1200多年历史。由于浙西南地方自身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传播方式落后、固步自封的生活观念等客观因素,畲族绿曲酒在传承中历尽沧桑、几近匿迹。畲族绿曲酒取名“百岁门”,入口顺滑,纯净清幽、成熟雅致、风格独特。

   畲族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畲族有着本民族的图腾信仰,而宗教祭祀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宗教祭祀舞蹈就是这种精神生活的表现之一,带有迷信色彩,起到了精神鸦片的麻痹作用,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宗教祭祀舞蹈在历史上、文化史上、民族史上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多功能作用。

   广东罗浮山区畲族则祀奉“射猎先师”,或叫“猎爷(娘)”,但没有固定节日,只是在出猎前往村口神坛祷告。神坛一般置于大树底部,安放几个大而整齐的石头为坛。清明祭盘古王。农历三月清明日,罗浮山区畲族拜盘古王。节日前,由族长牵头,各户自觉凑糯米一筒、黏米一筒,用来蒸酒做果。祭日当天,各户再凑半斤猪肉。祭时礼仪简便,仅用三牲等献祭。祭毕,由各户均分祭品带回家食用。

   广东增城畲族现已取消上坟习俗。农历三月二十九,正是春耕大忙时,畲族要用炒面和三牲等祭品到野外拜田头伯公、协天大帝,祈求农业丰收。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做粽做果,客家地区的畲族酿豆腐,当日用三牲拜祖公或拜盘古王。

   广东河源、和平、连平等县的蓝姓畲族,以农历四月初九为其传统的拜祖节,其他各地畲族均以各自直系先祖的诞日为拜祖节。各地节日的具体时间、称呼和程式各有不同,但内涵是相同的,都是把祖先崇拜同神灵崇拜相混合,使祖先神化,成为裔孙平安昌盛的护佑神。

   广东南雄县乌径、许村和乳源县深洞畲族(蓝姓)以农历十月十三为拜祖节;始兴县乌泥塘、暖田村畲族(雷姓)则以农历三月二十五为祖公拜寿节;南雄县三枫村(雷姓)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称“雷王节”。经费来源,过去靠祖公公尝田收入,理事轮流执管,不足部分各户捐赠。这个传统节日延续至今,因无公尝经济收入,祭祀程式从简。

  中秋节拜田头伯公、开山神。农历八月十五,各户备月饼、芋头、鱼、肉及水果,敬拜田头伯公、开山伯公等诸神后,自家吃用,赏月玩耍。 冬至。农历十一月冬至日,俗话说“冬至大过年”。各户用糯米糍及肉、鱼等食品祀奉祖公,并用糯米汤圆贴在牛、猪、狗等家畜和各种农具、庭院的树木之上。全家团聚,美餐一顿汤圆、酒肉等。经济条件较富有者,冬至日服滋补药品,意在强身壮体,顺利度过寒冬。 谢神。农历十二月十五或二十四,各户备三牲、香纸等到祠堂、神庙拜谢诸神,有的叫“还愿”,意思是感谢诸神保佑全家平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