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方的教育文化比较

 昵称413468 2014-02-16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教育文化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众所周之,由于各种方面的因素,中西方在各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教育文化也是各有各的千秋。正确看待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教育文化,并且适当的改变,使得文化朝有利我们发展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家庭教育文化    学校教育文化     社会教育文化

一、家庭教育文化差异       

    我想以一个纵所周知的故事开头,曾经在一次的夏令营中,中国的孩子和日本的孩子的表现差异让我们震惊,同时也让我们要重新思考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中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不同,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这是造成中西方社会和文化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在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据我了解,小学生不只是要应付学校繁重的课程学习,家长还会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在孩子眼里,周末的意义是很陌生的。

    此外,据了解,目前社会上,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而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而不是高智商的野蛮人。所以从小西方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学会独立,自强。同样是孩童学走路摔跤,西方的孩子会在自己父母的鼓励下自己站起来,而在中国,家长都会走过去抱孩子哄孩子,这是帮孩子吗?当然不是,这样只会培养孩子的惰性,在面对困难时中国的孩子一般会绕开逃避,而西方的孩子则会努力解决困难,跌倒了,再爬起来,一次又一次,直到自己克服困难。

     所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必须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先导,重点宣传家庭教育中要树立新的儿童观、人才观、亲子观、评价观、教子观等新观念,也就是说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做父母的应该平等地对待儿童,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教育他们,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为国教子,科学教子。我觉得我们应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家庭教育工作,共同做好培养下一代的事业。

二、学校教育文化差异

     有资料记载,1998年克林顿访华期间,曾通过电波与市民交谈时,双方就学校教育问题建立的共识是:中国学校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就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出来了。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虽然目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可是我认为如果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改革,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中国很难推行。这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真正做到使中国的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很难的。没有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可称得上是最棒的,这一点可从国际中小学奥赛上得知。但是为什么中国本土至今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呢? 这值得我们的深思。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也慢慢体现了出来。高等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牢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的精神,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一直比较落后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们太缺乏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习惯于跟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真正的差异在于教育体制。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中国的学生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才能进入大学。可是一到大学后,由于缺乏以前的竞争机制,很少有人再像中学一样好好学习,大多数人混个文凭,结果四年过去了,学到的东西很少,而据资料显示,在西方许多国家,他们的大学是宽进严出,只要能够支付得起大学的费用,谁都可以上大学,但在大学里充满了竞争,经过一次次的筛选、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这样一来,中西方大学的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社会所需要的不是一张代表你学历高低的文凭,而是真正的能力。目前大学生人数增多,所具有的能力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真正本领,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切都得从头学,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

 三、社会教育文化差异

     目前中国的社会环境较复杂,缺少尝试的机会。在中国,一旦你失败了就很难有机会“东山再起”。人们过分看中他人的家庭背景和所拥有的经验,应聘时一般都会问你是否有工作的经验。倘若不给作为新人的我们机会,那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经验,这样一来,有经验的人老了死了,而没经验的人还是没经验,这样社会怎么能保证继续向前发展?

      而在西方的社会提供给了人们很多重新开始的机会,他们对于家庭背景和经验也比较淡化,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完全可以爬到社会上层,而在中国,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一开始难免会受到他人的冷落。生活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态自然也不同,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害怕失败,更不敢去尝试新的工作方法,也更缺乏向社会挑战的勇气,缺乏创造精神。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因此教育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对西方教育进行比较时,我们应当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如何正确培养社会建设的接班人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