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顺其自然王也 2014-02-16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4、稳态的调节机制。

5、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重难点讲解

(一)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1、概念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关系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即内环境。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下图表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3、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4、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异同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5、血浆的化学组成

  科学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人体血浆化学组成的平均值如下表:

成 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90.7

卵磷脂

0.2

血清白蛋白

4.4

胆固醇

0.22

血清球蛋白

2.1

Na+

0.38

纤维蛋白原

0.4

K+

0.02

氨基酸氮

0.005

Ca2+

0.01

尿素氮

0.012

Mg2+

0.0035

其他非蛋白氮

0.025

Fe2+

0.0001

葡萄糖

0.08

Cl-

0.36

乳酸

0.025

HPO42-

0.01

各种脂肪酸

0.38

SO42-

0.001

脂肪

0.14

HCO3-

0.17

  注: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思考: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6、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为770kPa。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2PO42-等离子有关。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维持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的途径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细胞外液的温度能够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思考:

(1)参与维持pH的HCO3-是怎样形成的?这与体内哪些系统的活动有关?

(2)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2是怎样从内环境排到体外的?

(三)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简而言之,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四)稳态的调节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定的主要调节机制。

  思考: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所用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O2和水。血液中的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