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尧公簋与成王二十八年

 jeffers_wang 2014-02-17

 

尧公簋与成王二十八年

 

 

尧公簋与成王二十八年

 

尧(或以为释“觉”)公簋口径18、底径13.6、高12、两耳间宽21.6厘米,口微外侈,方沿平折,腹较浅且稍外鼓,略显束颈,圈足较高,直足壁微鼓,双兽首半形耳的下部有圆角长方形小珥。

 

铭文如下:“尧公簋与成王二十八年尧)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

 

从簋的形制与铭文字形特点来看,该器的成器时间似不会晚于西周早期中段。那么,“王命唐伯侯于晋”的“王廿又八祀”显然应该是成王二十八年无疑。

 

鉴于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中成王22年,康王25年,均少于28年。故此,尧公簋一出,断代工程阶段成果即被否定,成王或康王的在位年数必须修订。

 

有人指出:“王命唐伯侯于晋”的“唐伯”应是燮父。今本《竹书纪年》:“(成王)八年春正月,王初莅阼亲政。冬十月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叔虞封唐,時間大概在歸政成王八年之前後。二十年後,即成王28年改封叔虞子燮父唐伯於晉。 

 

文献记载,晋侯燮父的活动时间应在成王后期至康王时期。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国右尹子革语,“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而《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有异,谓“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史记·楚世家》明言“晋侯燮事成王”值得注意。

 

梁玉绳谓“鬻熊为文王师,故此云鬻事文王,熊绎则事成、康,故《世家》言绎事成王,《左传》言绎事康王,盖身历两朝也。而绎子熊乂或及康王中年”。(《史记志疑》,卷八,三代世表,第289—290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李泰棻认为“盖成康之世诸人均事周王,行文或有稍异。”(《西周史徵》,卷五“本纪第五?康王” ,1927年印本)。

据《汉书·律历志》,“成王元年,······此命伯禽俾侯于鲁之岁也。······鲁公伯禽······至康王十六年而薨。故<传>曰‘燮父、禽父并事康王’,言晋侯燮、鲁公伯禽俱事康王也”。

 

综上,可知晋侯燮父的活动时间应在成王后期至康王时期。若将晋侯燮父的活动时间改成康王后期至昭王时期,显然与传世文献的记载不合。

 

 

支持尧公簋为成王时器的学者有:朱凤瀚、李伯谦、田建文。

(1)《左传》昭公十二年:“吾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侍康王”,今本《竹书纪年》:康王九年“唐迁于晋,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从康王九年“唐迁于晋,建新宮”来看,“王命唐伯侯于晋”的时间应不会在“唐迁于晋”之后的“康王二十八年”。这些文献记载说明,燮父主要活动在康王时,则燮父即位、迁晋的时间在成王末比在康王末更合理。

(2)朱凤瀚考察器形和铭文特征后认为该器物做成当不晚于西周早期中段。这个时段大致对应成、康之年(依据三代工程年表)。

(3)晋侯墓地有最早为燮父的墓葬,鉴于天—曲遗址有“早到成康之际的遗存”(李伯谦),则据此可判定。

(4)在成王纪年从何处起推标准不统一(是否把周公摄政7年计入)的情况下,等于说就给了一个浮动的空间,如果将周公7年计入,则不论抛开三代断代工程年表的汉以后学者的成王在位37年说还是工程年表的29年(22+7),自然都可以满足成王28年。

 

网友老闷指出:“覐公簋”銘文所見之“昜白”是唐叔虞。

河南大學尹松鵬先生在《覐公簋銘文唯王廿又八祀與西周年表》一文中引用了大量《尚書》、《逸周書》及金文記年文例,通過詳盡可信的推理,證明了所謂“王X祀 ”指的是對文王進行第X次祭祀后的那一年,可信!此記年法蓋一直延用至成王定鼎洛邑的那一年(成王十八年)。如此,則武王十二年三月至武王十三年三月(主體在武王十二年,即武王伐紂的那一年)相當於“王十三祀”,而成王十年當“王廿又八祀”。《竹書》曰:“(成王)十年。王命唐叔虞為侯。”可見,“覐公簋”銘文所見之“昜白”是唐叔虞。(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08b3660101dbz7.html

 

 

考虑到“王命唐伯侯于晋”中的唐伯可能是叔虞,这“唯王廿又八祀”也可能是成王廿八年。我以为,“唯王廿又八祀”是指今王的第廿八次大祀,也就是成王举行的第廿八次大祀。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王命唐叔虞为侯为成王时事,值得关注。今本《竹书纪年》:(成王)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注: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应是二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这里不包括周公摄政的7年。如加上这7年,那就是二十七年王命唐叔虞为侯,这是约数,实际是成王王廿又八祀”“王命唐伯侯于晋

 

何以说“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应是二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这是因为《竹书纪年》的有时也有误。如厉王十二年应是厉王二十二年。我曾以晋侯苏钟历日与公元前830年殷(丑)正历日相校,如合符契,是知周厉王三十三年即公元前830年(相当于史书上的共和十二年)。新近出土的逨鼎,乃宣王时器。从该鼎记载的二个历点推算,周宣王元年应为公元前826年(见《文物》2003年第682页)。按公元前830年为周厉王三十三年推算,公元前827年则为周厉王三十六年,是知厉王纪年有三十六年。这与《竹书纪年》的记载相合,并以厉王奔彘前后统作厉王纪年。《竹书统笺·卷八》:十二年(应是二十二年)王亡奔彘。……二十六年(应是三十六年)大旱,王陟于彘。周厉王二十二年奔彘,以厉王三十三年为公元前830年推算,厉王二十二年正是公元前841年,是年厉王奔彘。(《卫世家》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

 

 

暂且将周公摄政的7年计入成王年,且将武王伐纣“岁在鹑火” 放在公元前1070年。那么,

一、成王在位(包括周公摄政)37年,即公元前1063年至公元前1027年。《尚书·多方》:“臣我监五祀,五月丁亥。”成王五年应为公元前1059年,是年,子正五月丙戌朔,初二丁亥

《世经》载:“成王元年,正月己巳朔,此命伯禽俾侯于鲁之岁也。后三十年四月庚辰朔,十五日甲子哉生霸。故《顾命》曰‘惟四月哉生霸,王有疾不豫。甲子,王乃洮沫水’作《顾命》。翌日已丑,成王崩。”这里的“后三十年”,记的是成王亲政后的在位年数,再加上周公摄政的七年,成王实际在位三十七年。

二、武王纪年。典籍有武王克商七年而崩的说法,《管子·小问》亦主“七年”之说,谓:“武王伐殷,克之,七年而崩。”类似的记载尚有《逸周书·明堂解》,云:“既克纣六年而武王崩。”从成王元年上推七年即为公元前1070年,是年武王伐纣。经计算,公元前1070年“岁在鹑火”。(武王克商年从李仲操先生所定)

 

 附:

一、与叶家山西周墓的簋(M2:9)、簋(M27:27)比较

 

尧公簋与成王二十八年

二、纹饰与叶家山西周墓的簋(M27:27)比较

 尧公簋与成王二十八年

 

武王伐殷时的天象与考古学的参考依据

一、岁在鹑火

《国语·周语下》:“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

 “岁在鹑火”的年份有:前1130、前1118、前1106、前1094、前1082、前1070前1058前1046、前1035、前1023、前1011。

 (《人文杂志》1958年5期)

二、东面而迎太岁,彗星出

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淮南子·兵略训》)

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荀子·儒效》)

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大行星摄动而求得的这三千多年中的运动轨道,将我国历史上各次可能是哈雷彗星的记录加以分析考证后指出:如果武王伐纣时出现的彗星是哈雷彗星的话,“那么武王伐纣之年便是公元前1057~1056年”(《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的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载《天文学报》第十九卷一期)。

《淮南子。兵略训》中曾写道:“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其显示的天象是木星出现在东方的天空上,同时还有彗星出现,头向着东方。根据1910年4 月19日哈雷彗星的出现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前1057年3 月7 日,哈雷彗星距地球甚近,在这年的头3 个月里都能看到它,其天象正与《淮南子》记载相同。那时,木星运行在张宿中,正当鹑火之次,与《国语。周语下》所说的“武王伐殷,岁在鹑火”相合。

三、考古学的参考依据

丰镐遗址是周人建都岐之后的第二个都城遗址。1996年冬天,考古人员开始在马王村外的空地处实施大规模的钻探和试掘。最为理想和最具价值的就是后来在考古学界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的H18灰坑。

H18号灰坑位于探方的正中部,南北宽4.50米一3.50米,东西长约6.30米,两边均超出了已挖探方的范围,只是用探铲钻探得知其大约的长度。其形状为口大底小,深达5.20米,坑内堆积呈南北向中间倾斜状。叠压在H18灰坑之上的,是Tl第四层,时代相当于西周初期。而叠压或打破第四层和H18的有H16、H11和H8、H3、T1第三层等,其中H16、H11属西周早期,H8、H3、T1第三层属于西周中期。著名的H18灰坑又可分为四个小层:

(1)灰土层。夹杂红烧土、木炭,有草拌泥块和夯土墙皮,出土有罐、鬲、簋等陶器以及兽骨等。陶鬲包括袋足鬲和联裆鬲两种。

(2)浅灰土层。质软,包含陶片丰富,兽骨炭屑数量很多,另出有碳化粟米粒,并出土大量螺壳。

(3)浅灰土层。含兽骨、陶片较多,另有部分炭屑。

(4)黄土层。质较纯,陶片很少,有鬲、罐等。

H18灰坑的堆积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形成的,其时代应为先周时期这是丰镐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先周文化堆积。而以H18号灰坑为代表的器物群,可以作为先周文化晚期的标准器物群并以此为定点加以研究。据文献记载,文王迁都于丰至武王伐纣之年仅隔13年。因而以H18号灰坑为代表的堆积应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而T1探方的第四层,应是武王灭商后西周初期的典型文化单位。武王克商之年就包含在T1第四层和H18灰坑这一年代范围之内。

14C测年专家分别用常规法和AMS法对以上这组地层中所采集的系列含碳样品作了测定,其中H18第二、三层出土的碳化小米,应是当年生植物,所测年代可以反映该层的真实年龄。利用1998年树轮校正曲线对所测数据进行高精度扭摆匹配,常规14C测年法得出武王克商之年的年代为公元前1050——前1010年之间,其时间跨度为40年。用AMS测年法得出武王克商之年的年代为公元前1060——前995年,其时间跨度为65年。

 

 尧公簋与成王二十八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