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大奎上乡三口洞村扶贫工作的思考

 邓新华馆 2014-02-17
对大奎上乡三口洞村扶贫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我区以发展主导产业、增加群众现金收入为重点,以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为基础,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扶贫投入,突出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扶贫搬迁、社会帮扶等工作重点,贫困村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贫困人口大幅下降,扶贫开发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在我结合大奎上乡三口洞村实际,就如何尽快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谈一些看法。

一、基本情况

三口洞村位于大奎上乡东南面,距乡政府约11公里,离郴州城区40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306748人。耕地面积1112亩,其中水田612亩,旱地500亩。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全村有党员21人。村集体经济收入为“0”,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高寒山区的贫困村。全村处贫困线以下的贫困户60户,贫困人口243人,其中特困户727人。该村交通出行十分不便,全村10个组有4个组未通公路,从三口洞村至郴州仅为40公里,由于道路不畅,农民生产的鲜活农产品经34小时的运输颠簸到郴州,时至中午,原本鲜活的农产品不再鲜活,批发无人问,自售无人买。该村原有的特色农产品优势未能发挥其商品优势。

二、三口洞村扶贫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抢抓上级政策优势,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近几年,中央的政策、资金、项目都不断向贫困地区倾斜,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围绕区委、政府对泛五盖山旅游开发的思路,强化了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正在实施省道X045线改造,6水泥路面硬化全线贯通,直达宜章平禾,并与厦蓉高速公路互通口对接,从而改变了三口洞至郴州3小时路程缩短至1小时,交通劣势变为了交通优势。今年,市委将三口洞村列为市扶贫开发的对口扶贫村,由市农业局牵头,市农机局、市乡镇企业局三个单位联合对三口洞村两年对口扶贫,对于大奎上乡三口洞村是解放以来首次被市列为对口扶贫村,确实机遇难得。市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调查,制定扶贫方案,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投资和优惠政策,整合项目资金等扶贫资源,稳步推进实施项目建设,把改善民生做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一是立项改造一口基本山塘,解决全村人畜饮水,自来水到组到户的水源问题和全村600亩农业生产灌溉难问题。二是新修2条通组公路3公里,解决4个村民小组出行难问题。在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项目,以农业产业项目的开发实施,推进整体扶贫工作,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提升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能力。群众是扶贫开发的受益主体,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其发展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彻底解决贫困农民的脱贫问题。三口洞村气候条件独特,非常适宜种植红薯、马铃薯和以辣椒、生姜、萝卜及大头菜为主的蔬菜优势产品。大力发展养殖业,以饲养鸡、鹅、菜牛为主的畜禽特色养殖业的发展,通过两年的扶贫开发,产业项目的引导,形成该村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扶贫先扶智,我们要紧紧借助市委扶贫工作队、农口部门的专长优势和技术优势,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实施对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使村民学会12门致富的技术,充分依托农业部门的优势的指导,做大做强原有农产品,调整好产业结构,使其形成规模生产、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广辟农民增收渠道,以传统辣椒、红薯及马铃薯为主要产品,并充分利用高寒山区自然优势,争取马铃薯项目列为全省马铃薯种源基地。同时,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和“强龙头、优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思路,借助市委扶贫机遇,走产品加工增值,充分依托大专院校、省市农业部门,搞好绿色产品认证和生态农产品认证,建立专业协会实施产品加工、包装,开拓营销渠道,使其特色生态农产品直接进超市,增大市场占领份额。不断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的有效对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

(三)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和对农民工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力度,依托驻村对口扶贫单位的机遇,组织当地村民参加种养殖培训班,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和培育,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促进劳动力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带头作用,培养一批“土专家”,为农民传授适用技术,使贫困群众变“靠体力吃饭”为“靠技术致富”,逐步走上致富之路。同时,扩大三口洞扶贫点蝴蝶效益。以三口洞村扶贫点的发展模式,影响和带动全乡南片五个村共同发展。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种养植的聚集规模问题,又带动了整个南片5村共同扶贫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难题,从而引导全乡南片5个村农民共同走出一条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业,传统农产品、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

通过对三口洞村扶贫工作探索与思考,我认为:

扶贫首先要解决扶智问题。贫困村的群众,不能仅仅依赖于扶贫工作队的带多少资金、带多少项目,首要的是转观念,建好村支两委班子,切实抓好农村适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适用技术素质,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二是扶贫工作带资金、带项目,更加注重农业产业项目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择群众自愿、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农业产业项目,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做大做强,做成特色产品、优势产品。三是农业产业项目的发展,必须走加工增值道路,建立产业协会,走协会+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把产业项目逐步做成市级、省级龙头企业,乃至国家龙头企业。这样才能推动农业产业项目的发展壮大,农民增收增值,发挥其规模效益作用,才能真正引导农民脱贫致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