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常用代称集汇

 踏雪无痕之红雪 2014-02-17

腰的代称

沈腰     沈约是南朝著名诗人、《宋书》的作者。《梁书·沈约传》中引了沈约的《与徐勉书》,其中描述自己的病况时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用现在话说就是:过几个月,裤腰带就得往里挪个孔;不到一个月,握一下胳膊,就缩了半分。后世文人常以“沈腰”、“沈郎腰瘦”、“沈约瘦”为典,代指腰围缩减,身体日渐消瘦。如宋范成大有《次韵虞子建见咍赎带作醮》:“莫嫌憔悴沈腰瘦,且喜间关秦璧归。”

黄庭坚《水龙吟》:“定是沈郎作诗瘦,不应春能生许愁。”沈腰,常与“潘鬓”连用。如李煜《破阵子》:“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潘鬓”指人头白年老。

楚腰     《墨子·兼爱》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饭为节,胁息然后带

,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这是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纤细的腰身。朝中的一班大臣们唯恐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饭,把一日三餐减为只吃一餐。每天起床后,先要呼气后屏住呼吸,再把腰带束紧;时间长了,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扶住墙壁才能站立起来。一年之后,满朝文武都成了面黄肌瘦的废物了。《韩非子·二柄》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战国策·楚策》载:“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腰),楚士约食,凭而能立,式而能起。”类似的叙述还见于《墨子》和《管子》。请注意,这几处记载,有的明确指出“细腰”的主人为“士”或“臣”,有的只说“人”,应该肯定其为男性。

到了《后汉书·马援传》,其中引用了俗语:“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国中”已经演变为“宫中”,

“细腰”的主人已经出现了女性化的倾向。李商隐更是明确地说:“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梦泽》)既是“满城娇”,“细腰”的主人必是女性无疑了。杨炎《赠薛瑶英》诗:“玉山翘翠步无尘,楚腰如柳不胜春。”杜牧《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可见,在唐诗中,称女子的细腰为“楚腰”已经相当常见了。

“楚腰”的指代对象由男性到女性的变化,正反映了人们对两性外貌审美观念的演变及定型。

小蛮腰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里的“白尚书”是指白居易。他所蓄养的两个歌妓樊素和小蛮,一个善歌,一个善舞。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后来人们常用“樱桃口”来形容女子的口美,用“小蛮腰”、“杨柳腰”、“柳腰”来指代年轻女子的美腰。如宋陈允平《蝶恋花》:“舞彻东风,不减蛮腰秀。”无名氏《玉楼春》:“绿杨学舞小蛮腰,红药惜开菩萨面。”欧阳修《少年游》:“小蛮垂柳,都占洛城腰。”石孝友《点绛唇》:“杨柳腰枝,春来尚怯铢衣重。”华岳《瑞鹧鸪》:“梅花体态香凝雪,杨柳腰肢瘦怯风。”陆游《忆王孙》:“春风楼上柳腰肢。”欧阳修《阮郎归》:“玉肌花脸柳腰肢。”

怀孕生子的代称     梦熊

古人以梦中见熊罴为生男的征兆。后以“梦熊”作生男的颂语。语本《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莞是植物名,是一种用来编席子的草。罴是熊的一种,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爬树,会游泳。虺即蜥蜴。大人指占梦之官,即太卜。这几句诗是说,这个人铺好席子睡觉,在睡梦里看到了熊、罴、虺、蛇等动物,醒来之后便让太仆给解释一下。太仆说梦到熊、罴要生男孩,梦到虺、蛇就生女孩。此词即本此而来。刘禹锡《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云:“幸免如新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说自己和白居易交情非浅,希望他能够早生贵子。李群玉《哭小女痴儿》云:“平生未省梦熊罴,稚女如花坠晓枝。”是说自己还没有儿子,女儿却如花一样过早地凋谢了。

梦兰、吉梦征兰、征兰、兰兆

《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其大意是:当初,郑文公有一个贱妾名叫燕姞,梦见天使给她一支兰花,说:“我是伯鯈。我,是你的祖先,把兰作为你的儿子。因为兰花的香味在全国数第一,佩带着它,别人就会像爱它一样地爱你。”不久以后,文公见到燕姞,给她一支兰花而让她侍寝。燕姞告诉文公说:“我的地位低贱,侥幸怀了孩子。如果别人不相信,敢请把兰花用来作为信物。”文公说:“好。”生了穆公后,为其取名曰“兰”。后以“吉梦征兰”、“梦兰”、“征兰”、“兰兆”等指怀孕得子。这样说要比直言怀孕要委婉,是一种雅称。唐杜甫《同豆庐峰贻主客李员外贤子辈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即用此意。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人如果知道此词也是用来指代怀孕得子,受“兰”字影响,往往会误以为与“梦熊”相对,指生女孩。这是不对的。与“梦熊”一样,“梦兰”仍然指怀孕生男。

梦日     《三国志·吴志·孙破虏吴夫人传》:“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于是遂许嫁为婚,生四男一女。”裴松之注引《搜神记》:“初,夫人孕而梦月入其怀,既而生策。及权在孕,又梦日入其怀,以告坚曰:‘昔妊策,梦月入我怀,今也又梦日入我怀,何也?’坚曰:‘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象,吾子孙其兴乎!’”这段情节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被演绎成了这样的情节:

建安十二年,冬十月,权母吴太夫人病危,召周瑜、张昭二人至,谓曰:“我本吴人,幼亡父母,与弟吴景徒居越中。后嫁与孙氏,生四子。长子策生时,吾梦月入怀;后生次子权,又梦日入怀。卜者云:梦日月入怀者,其子大贵。不幸策早丧,今将江东基业付权。望公等同心助之,吾死不朽矣!”

类似的“诞圣瑞征”在古代正史及民间野史杂传中屡见不鲜。明人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卷一讨论的就是“帝王诞生瑞征”,其所列举的历代“史传中所记诞圣瑞征”共计52例,这还是很不完全的。比如:

《晋书·刘聪载记》中记载了刘聪这样的故事:“初,(刘)聪之在孕也,张氏梦日入怀,寤而以告,元海曰:‘此吉征也,慎勿言。’十五月而生聪焉,夜有白光之异。”

晋王嘉《拾遗记》记帝喾之子八神之出生说:“帝喾子妃,邹屠氏之女也。……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八神。”

据宋人王称《东都事略》卷一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出生的时候,也有“梦日入怀”的瑞兆。《晋书·后妃列传下·孝武文李太后》里说,这位李太后竟然几次梦见“日月入怀”,后来生了孝武帝和会稽文孝王和鄱阳长公主。《十六国春秋》卷六三《南燕录一·慕容德》说,慕容德的母亲公孙夫人怀孕的时候,曾经“梦日入其脐中”。《北齐书·后主纪》记载,后主的母亲胡皇后梦中“于海上坐玉盆,日入裙下”,于是怀孕。这些故事,也是梦日入怀传说的翻版。

“日者,君象也。”于是帝王的妻子梦日,则被认为是怀上了圣胎。“梦日”、“梦月”、“日月入怀”怀孕有贵子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这些“诞圣瑞征”中,大多数都应当是用来强化臣民的政治迷信的有意编造的谎言。少数部分可能是孕妇的幻视幻听吧。

弄璋弄瓦     《诗·小雅·斯干》有云:“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意谓:生下了男孩,让他睡在床上,为他穿衣又穿裳,给他玩白玉璋。他哭的声音很响亮。长大后盛服辉煌,不是国君便是王。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功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

紧接着的一段云:“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意谓:生下了女孩,让她睡在地上,为她裹上褓被,给她玩纺线的瓦锤。教育她要谨慎柔顺,料理家务会做饭,不给父母添麻烦。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  

由此“弄璋弄瓦”就成为生男生女的代称。古代别人家生了孩子,要表示祝贺的时候,常常要说“弄璋”或“弄瓦”之喜。这里还有一则笑话。据《旧唐书·李林甫传》载:“太常少卿姜度,李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不知道这满林子里活蹦知己跳的“獐”怎么个弄法?权倾天下而不学无术,终免不了为人嗤笑。

佛寺的代称

伽蓝:梵语僧伽蓝摩、僧伽蓝的略称。意思是无争之地,大家相处和谐,没有争执。又称僧园、僧院。原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住的寺院、堂舍。一所伽蓝须具备七种建筑物,如佛殿、法堂、禅堂、库房、山门、西净(厕所)、浴室等七堂,故又称七堂伽蓝。《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僧伽蓝译为众园。《僧史略》云:‘为众人园圃。园圃,生植之所;佛弟子则生殖道芽圣果也。’”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伽蓝十余所,僧众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三日之后不送出,伽蓝尽皆焚烧。”

祗园:泛指佛寺。又称祗苑、祗洹、祗园精舍、祗树、祗树林、祗树园等,是“祗树给孤独园”的简称。相传古印度乔萨罗国舍卫城豪商给孤独长者须达,在王舍城听如来讲法,深为敬慕。回国,欲购祗陀太子的园林建立精舍献如来。祗陀戏言:布金遍地乃卖。须达乃倾家布金。祗陀感其诚,二人同心建立精舍,名祗陀园林须达精舍,简称祗园精舍。由于须达长者生平乐善好施,常常赈济贫困孤独,国中的人都尊称他为“给孤独”,这座林园又名为“祗树给孤独园”,表示祗陀太子的树林、给孤独长者建造的精舍,以纪念他们的无量功德。祗园精舍是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占地约七甲,七层楼高,庄严富丽,环境优美,好比人间天上,胜过竹林精舍。僧房计有数百栋,此外礼堂、讲堂、集会堂、休养室、盥洗室、储藏室、诵读室、运动场、总会所等,应有尽有,设备齐全,实为天下第一福地。建好之后,举行盛大的庆祝大会,佛陀如约接受了供养,带领弟子们来到这里安居弘法。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云:“祗园兴板荡之悲,沙界积沦胥之痛”,元代宋无《寄题无照西园》:“近地栖禅室,祗园草木薰。”其中的“祗园”都是指佛寺。

精舍:这个词在汉代之前,多指汉儒讲学的场所。如《汉书·包咸传》:“咸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党锢传》:“(檀敷)立精舍教授,远方至者常数百人。”有时也写作“精庐”,如《姜肱传》:“盗就精庐求见。”。晋武以前道士所居之所也用“精舍”,如《三国志》裴桦之注引《江表传》曰:“于吉来吴,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佛教传入后,借此词以称呼小规模的道场。大规模的叫“寺”,而且“寺”是在城市的。后来随着影响的扩大,佛教进入山林,以至于名山皆有寺。精舍之名实自祇园精舍而来。《学林新编》曰:“晋孝武幼奉佛法,立静舍于殿门,引沙门居之。因此俗谓佛寺曰静舍,亦曰精舍。”《释迦谱》八曰:“息心所栖,故曰精舍。”《慧苑音义上》曰:“《艺文类聚》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为精舍,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故谓之精舍也。”由此可以看出,“精舍”实指专心于修行之所,泛指佛寺。

兰若:即阿兰若、阿练若等,寺院之总称。梵文音译。《大日经疏》曰:“阿练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为造,或但居树下空地,皆是也。”可以看出,其原意是寂静处、闲静处,远离人间热闹之地,有些房子可供修道者居住静修之用,或一人或数人。唐代不少诗人都有写兰若的诗,如王维有《过福禅师兰若》,刘长卿有《寻盛禅师兰若》,段成式有《题石泉兰若》。兰若皆指佛寺。

萧寺:佛寺之异名。本于梁武帝萧衍造寺多以姓为名。李肇《国史补》曰:“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一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匣于小亭以玩之,号为萧斋。”《释氏要览上》曰:“今多称僧居为萧寺者,必因梁武造寺以姓为题也。”唐代顾况和刘长卿分别有诗题为《萧寺偃松》和《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李贺《马诗二十三首》有句:“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司空图《寄永嘉崔道融》有句:“碧云萧寺霁,红树谢村秋。”均用佛寺意。

古代年龄的代称

黄口:雏鸟的喙为黄色,因用以指雏鸟。杜甫《义鹘行》:“

阴崖有苍鹰,养子黑柏颠。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力强不可制,黄口无半存。”后比喻幼儿。有时带怜爱语气,如汉乐府民歌《东门行》:“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有时带轻蔑语气,如唐代杨莱儿《答小子弟诗》:“黄口小儿口莫凭,逡巡看取第三名。”

孩提:又作“孩抱”,指两三岁的儿童,也泛指儿童。

元稹《寒食日毛空路示侄晦及从简》:“我昔孩提从我兄,我今衰白尔初成。”《列子·力命篇》:“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

垂髫(tiáo):古时童年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指童年、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髫龄”、“髫岁”、“髫年”均同意。

总角:总,聚拢束结。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借指童年。如《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意思是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的说笑。陶渊明《荣木》诗序云:“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是说自己很小就听人说到道,但直到老了还一事无成。

始龀(chèn):《说文解字》:“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儿童七八岁时开始脱去乳牙,长出恒牙,因以指七八岁小童。

《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始龀”指刚开始换牙,七八岁。《管子·小问》:“未龀不入军门。”“未龀”是还没有开始换牙,不到七八岁。《史记·周本纪》:“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龀”指已经换完了牙,过了七八岁。另外,童龀、龀年、龀岁、龀髫、龀龆等词,也都指童年。

幼学:《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豆蔻(kòu):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诗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季节未到盛夏,比人未到成年。后因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志学:本义是专心求学。《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借指男孩十五岁。

结发、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及笄(jī):笄,用簪子盘头发。《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笄”谓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束发,亦指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始笄、加笄、笄岁、笄年等,与“及笄同意。未笄,指女子未成年或未婚。逾笄,指女子超过十五岁,已成年。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南朝乐府民歌《碧玉歌》云:“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诗中的“碧玉”是晋宗室汝南王所宠幸的一个姬妾。后亦以“碧玉”代指女子十六岁。

弱冠:《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花信之年:有一句话叫做“二十四番花信风”,指的是人农历冬季的“小寒”、“大寒”,一直到春季的“清明”、“谷雨”,一共有八个节气,每个节气轮流开三种花,从“小寒”的“梅花、山茶、水仙”开始,到“谷雨”的“牡丹、酴醾、楝花”为止,总共有二十四种花。把“开什么花”和“吹什么风”联系在一起,就有二十四种“花信风”了。“花信年华”就是指二十四岁。因为和花相关,这个词通常只适用于女性。

而立:三十岁被称为“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立,指在社会上立身。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有室,指结婚成家。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不惑:代指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不惑,不迷惑,不糊涂,遇事能明辨不疑。

知命:代指五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艾、耆:《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后用“耆艾”、“耆老”等泛指老人。

耳顺:指六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花甲、还历之年:指六十岁。古人以天干、地支的名号相配来纪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用来记人的年龄,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经六十年一循环后,两年的天干地支完全相同,所以六十岁又被称为还历之年。

古稀:指七十岁。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指八十岁。《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是说

臣子八十岁时,上朝可以拄着拐杖;九十岁时,天子如果要问什么事的话,就要亲自去臣子的家里。

耄耋(mào dié):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有不同的说法。《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耄。”《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毛传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泛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上寿、中寿、下寿:九十为上寿,指八十岁以上为中寿,六十岁以上为下寿。

木寿、米寿:分别指八十岁和八十八岁。皆由拆字法而来。“木”可拆为“八、十”,“米”可拆为“八、十、八”。

白寿:指九十九岁,百少一为九十九。

茶寿:指一百零八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岁。

眉寿:耄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黄发、台背:指长寿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黄发,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台,通“鲐”。台背,即“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冻梨:指老年。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称。略带不逊意。

期颐(jīyí):指一百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这是说,“期颐”的意思是,人到百岁,已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一切要靠子孙赡养。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意思与郑玄大致相同,只不过认为“期”为一个完整的时期之意。

椿龄:喻长寿。《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成玄英疏:“大椿之木长于上古,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也。”唐吴筠《步虚词》其七:“绵绵庆不极,谁谓椿龄多。”

对妻子的父母的称谓

舅姑     先秦时期,丈夫对妻子的父母、妻子对丈夫的父母均称作舅姑。如《礼·坊记》:“昏(婚)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这里“舅姑”是指妻子的父母。《礼·檀弓(下)》:“敬姜日: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这儿的“舅姑”是妻子对丈夫的父母。这种称谓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族外群婚的遗迹。两个氏族中的同一代男子互相“出嫁”到对方氏族中,同对方氏族中的同一代女子互相结合,所生子女归属于女方氏族,而“出嫁”的男子则仍属男方氏族的成员,死后要葬在自己原氏族的墓地。在这种母系氏族外群婚的社会中,两个氏族中可以互相结合的一代男女,对方的父辈,就是自己的母亲的兄弟(即“舅”);对方的母亲,则是来自对方氏族的父辈的姐妹(即“姑”)。当婚姻形式进入“一夫一妻制家庭”阶段时,这种对双方父母相同的称谓,不能表现出这时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中丈夫所占的统治地位,所以丈夫对妻子的父母的称谓便加了个“外”字。在《尔雅·释亲》中便是这样注明的:“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汉刘熙《释名·释亲属》中解释说:“妻之父曰外舅,母曰外姑。言妻从外来,谓至己家为妇,故及以此义称之。”后来将妻父母称为“外父”、“外母”,即是由此演化而来。

丈人,丈母     “丈”,古代有“长”,即年长的意思。《大戴礼·本命》:“丈者,长也。”“丈人”一词,是对老年人、对长辈的尊称,自然妻父母也可包括在内。《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古代芸田用的竹器)。”这个“丈人”指老汉。汉代王充《论衡·气寿》:“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妪为丈人。”这里把老年妇女也尊称作“丈人”。古代“丈母”一词也是对长辈妇女的尊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凤操》中说:“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这里“丈母”虽是对“丈人之妇”的称谓,但那“中外丈人”还是对男性长辈的称呼,并非对妻父的专称。以后丈人用来专称妻父,丈母也就成了妻母的专称。称妻父母为丈人、丈母,始自南北朝时期,唐代仍如此。如柳宗元有《祭独狐氏丈母》《祭杨詹事丈人》文。旧题唐李商隐《义山杂纂》中把“对丈人、丈母唱艳曲”称作“恶模样”之一。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唐代以后,人们把妻父称作“泰山”,起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的一段记载:“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酺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这一称谓到北宋时期已见于记载,如晁说之《晁氏客语》中说:“呼妻父为泰山。……今人乃呼为岳翁。”因为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长,所以又把妻父称作“岳翁”“岳丈”“岳父”等;妻母则有了“岳母”的称谓,在书面文献中也有把妻母称作“泰水”的。

尽管称妻父为“泰山”很雅道,但同那“泰山之力”的故事连在一起总不光彩,于是人们便提出另外一种说法:称妻父为泰山,是因为泰山顶上有丈人峰的缘故。明末泰安人萧协中《泰山小史》中说:丈人峰“在岳顶西南,巨石特立,俨然人状,故名。”可见其得名来自于形状似一老人,与妻父称谓无关。

恶妇的代称

河东狮吼     此典故来自于苏东坡的一首《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长诗,其中有:“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其落手心茫然。”陈季常,苏东坡的朋友,喜谈论佛事,自号“龙丘居士”。其妻柳氏好妒,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把客人骂走。河东是柳姓的郡望,杜甫有“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这里是暗示陈妻姓柳。佛教经典称“狮子吼则百兽伏”,所以佛家用“狮子吼”来比喻佛祖讲经声震寰宇的威严。这里用来表现柳氏的凶悍。后来人们便用“河东狮吼”指代妒妻悍妇,用“季常之惧”代称“惧内”。

妒花女     《太平御览》卷九六七引南朝宋虞通之《妒记》:“武阳女嫁阮宣,武妒忌。家有一株桃树,华叶灼耀,宣叹美之,即使大怒,使婢取刀斫树,摧折其华。”后因称妒心极盛的妇女为“妒花女”。

醋娘子、醋坛子、醋罐子

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三载:“初,兵部尚书任瑰敕赐宫女二人,皆国色。妻妒,烂二女头发秃尽。太宗闻之,令上宫赍金壶瓶酒赐之,云:‘饮之立死。瑰三品,合置姬媵。尔后不妒,不须饮;若妒,即饮之。’柳氏拜敕讫,曰:‘妾与瑰结发夫妻,俱出微贱,更相辅翼,遂致荣官。瑰今多内嬖,诚不如死。’饮尽而卧,然实非鸩也,至夜半睡醒。帝谓瑰曰:‘其性如此,朕亦当畏之。’因诏二女令别宅安置。”这里并未说明任妻所饮为何物。但在后来的传说中,任瑰被换成了更为有名的宰相房玄龄,并指出所饮之物为醋。吃醋由此而传开。而醋娘子、醋坛子、醋罐子等也就成为善妒妇女的代称。

长舌妇     《诗·大雅·瞻卬》第三章云:“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大意是说,那个深谋远虑的女子,容易给国家带来祸害。妇人长舌多言,搬弄是非,是祸乱发生的根源。祸乱并非由天而降,而是出于妇人的多事操弄。这种女子和宦官一样,不可言教。《毛诗序》云:“瞻卬,凡伯刺幽王大坏也。或以为刺幽王宠褒姒以致乱之诗。”后世遂用“长舌妇”来代指那些爱多嘴多舌、搬弄是非的妇女。

母夜叉     “夜叉”是梵语yaksa的译音。本指佛经中一种形象丑陋、勇悍凶恶且能食人的鬼,后经佛之教化而成为护法神,列为天龙八部之一。明代杭州人陆人龙《型世言》第九回描绘了“夜叉”的形象:“只听得林子背后风起,跳出一个夜叉来,但见:两角孤峰独耸,双睛明镜高悬。朱砂鬓发火光般。四体犹如蓝靛。臂比钢钩更利,牙如快刀犹锬。吼声雷动小春天。行动一如飞电。”此词借入汉语后,常被用来喻指丑恶凶狠的人。”“夜叉”前加一母字,指出其性别。《水浒传》中孙二娘的绰号啊“母夜叉”,是因为她生得一副凶相,又生剥活人,卖人肉包子。《水浒传》中此词中的褒义大过贬义,后世使用时贬义较为明显。

母大虫、母老虎

大虫,古人称老虎为大虫。老虎为兽中之王,凶猛强悍。《水浒传》中有“母大虫”顾大嫂,生得“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有一身真本事,“三二十人近她不得”,就连她的丈夫、号称“使得几路好鞭枪”的小尉迟孙新,“也输与她”。她性格暴躁,“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礁敲翻庄客腿”。是一个十足的悍妇。但《水浒传》中这个词的贬义并不明显,反而褒义比较强烈。后来由此发展而成的“母老虎”就成了纯粹的贬义了。

才女的代称     扫眉才子

扫眉,指妇女画眉毛。扫眉才子就是指有文才的女子。校书,又称校书郎,古代官名,主管校勘典籍、刊正文章等。这两个代称都来自于唐代王建的《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楷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据说成都的最高地方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特别赏识薛涛,常命她来侍酒唱和,接应宾客。后来,韦皋甚至奏请朝廷想任命薛涛为“校书郎”,虽未获批准,但人们从此戏称薛为“女校书”了。明代王鸿《柳絮泉》:“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诗中的“扫眉才子”指李清照。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秋风团扇,寄兴扫眉,非沉溺烟花之比。”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出:“怎念遍的孔子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谢女班姬女校书。”

不栉进士     栉,梳头,这里指古代男子束发。“不栉进士”就是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特别有文采的女子。此语出自于唐代刘讷言《谐喙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清代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闺阁类”:“袁爽秋之夫人薛氏,学问宏深,博通经史,有‘不栉进士’之誉。”

柳絮才媛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意。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后来就把有诗才的女子称为“咏絮才”、“柳絮才媛”。清代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闺阁类”:“然微云夫婿,柳絮才媛,艳句流传,亦可谓倡随佳话矣!”“微云”,北宋词人秦观因其《满庭芳》词中有“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句,被苏轼称为“山抹微云君”。“微云夫婿”是说夫婿诗才甚高,与有咏絮之才的妻子相倡和,自然会传为佳话了。

巾帼     巾,古代妇女的佩巾,相当于后世的手巾、手帕;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巾帼”用以代表女性。此语源自《晋书·宣帝纪》:“诸葛亮数挑战,帝(

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妇女饰物,是侮辱嘲笑他像女人一样胆怯懦弱,不敢应战。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美女的代称       倾国倾城

倾国倾城:绝世美女的代称。《汉书"外戚传》云:“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倾,倾倒,倾覆。佳人回头一看能使全城倾覆,回头二看能使举国倾覆;君王却宁愿倾城倾国,也要得到佳人。这就是不爱江山爱美人。“倾国倾城”于是成为绝世美女的代称,如薛昭蕴《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张孝祥《蝶恋花》:“倾国倾城恨无语,彩鸾祥凤来还去。”也有将“倾城”“倾国”分用以代美女:如李白《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李商隐《北齐二首》:“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苏轼《菩萨蛮》:“绣帘高卷倾城出,灯前潋滟横波溢。”

小家碧玉     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语出南朝乐府民歌《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通典"乐典》称,碧玉是晋宗室汝南王姬妾,出身平常人家,汝南王宠爱过甚,遂制此歌。此为第二首,写碧玉吐露爱情,自谦当不起王爱,真率大胆。

红玉     红玉,红色的玉石。《西京杂记》:“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女弟昭仪不能及也;但昭仪弱骨丰肌,尤工笑语,二人并色如红玉。”“赵后”指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昭仪”指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色如红玉”是形容其肤色健康而温润。辛弃疾《东坡引》“鸣禽破梦,云偏目蹙。起来香腮褪红玉”即用此意。常以此代指美人。如毛熙震《南歌子》“腻香红玉茜罗轻,深院晚堂人静,理银筝”、和凝《麦秀两岐》“凉簟铺斑竹,鸳枕并红玉。”

玉颜、玉人

“颜如玉”最早见于《古诗十九首之十一》“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原指佳人美貌如玉,以后逐渐用来指代美人。著名的宋真宗所写的《劝学歌》里有“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种用法。由此又发展出“玉颜”、“玉人”等来代指美人。如秦观《江城子》“咫尺玉颜,和泪锁春闺。”

白居易《板桥路》“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贾岛《登田中丞高亭》“玉兔玉人歌里出,白云谁似莫相和。”

玉女  这一代称来自于萧史弄玉的故事。《列仙传》(卷上)云:“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这里并没有交待二人随凤凰去了哪里。民间故事里说,他们来到华山中峰,修道而成仙。因此,中峰又被称为玉女峰,峰顶有道舍名玉女祠,另外还有明星玉女崖(一说明星为玉女之名,未知孰是)、玉女洞、玉女石马、玉女洗头盆等。古人写玉女及玉女峰的诗文较多。如杜甫《望岳》诗中有“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唐李颀《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有“寄书春草年年色,莫道相逢玉女祠”;明顾咸《登华山》有“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妆十二楼”等。“玉女”于是成为仙女的代称,如李白《游泰山六首》“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储光羲《杂诗二首》“洪崖吹箫管,玉女飘飖来”

徐彦伯《幸白鹿观应制》“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再后来“玉女”又逐渐成为年轻美女的代称。宋代无名氏《临江仙》“乐奏箫韶花烛夜,风流玉女才郎”、另一无名氏《满庭芳》“看双美,郎君俊秀,玉女更宜家”都是贺人新婚的,用“玉女”代指新娘,见其美貌与纯洁,正好与“才郎”、“俊秀郎君”相匹配。现在则多与金童连用,指相互匹配的一对俊美青年男女。

红裙、裙钗、金钗、红袖、翠袖、红翠、红妆

都是用有明显女性特点的服饰来代指女性。

红裙:韩愈《醉赠张祕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羶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高观国《踏莎行》:“歌唤红裙,酒招青旆。”

裙钗:裙是裙子,钗是是古代女子用来挽头发的首饰。此词多用于戏曲小说中。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我虽是个妇女身,我虽是个裙钗辈。”《红楼梦》开卷一篇楔子作者自云:“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金钗:柳永《夜半乐》:“竞斗草、金钗笑争赌。”刘克庄《贺新郎》:“珠履金钗常满座。”元代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归田》:“珠履三千,金钗十二,朝承恩暮赐死。”和一般指代女性的词不同,它偏重于特指歌舞之妓,且常与“珠履”并称。“金钗”典出《山堂肆考?角集》:“白乐天尝言牛思黯(僧儒)自夸前后服钟乳三千两,而歌舞之妓甚多,故答思黯诗云:‘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

“珠履”典出《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珠履三千,金钗十二”遂成为固定搭配,形容门客、歌妓之众。

红袖、绿衣、翠袖、红翠:贺铸《添声杨柳枝》:“谁家红袖倚津楼。”清代席佩兰《寿简斋先生》:“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何梦桂《水龙吟》:“怅绿衣舞断,参横梦觉,依稀旧家犹认。”但“绿衣”有时也用来描写儿童或男子,如吕岩《题东都妓馆壁》:“绿衣童子步虚声。”辛弃疾《最高楼》:“花好处,不趁绿衣郎。”

王采《蝶恋花》:“翠袖年年寒食泪。”晏几道《清平乐》:“红楼桂酒新开,曾携翠袖同来。”

柳永《鹤冲天》:“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张先《蝶恋花》:“红翠斗为长袖舞。”“红翠”为“红衣翠袖”或“红巾翠袖”的省称。

红妆:本义指妇女的盛装。如《木兰诗》:“当户理红妆。”也用来代指美女。

李朝威《柳毅传》:“红妆千万。”花蕊夫人《宫词》:“秋晚红妆傍水行。”

红粉

红粉:原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粉,旧时借指年轻妇女,美女。如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娥眉、翠娥、青蛾

娥眉:白居易《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辛弃疾《添字浣溪沙》:“娥眉早把橘枝来。”

张籍《美人宫棋》:“红烛台前出翠娥。”柳永《夜半乐》:“翠娥南陌簇簇,蹑影红阴,缓移娇步。”

杜牧《重登科》:“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晏殊《玉楼春》:“帘外青蛾回舞袖。”

“娥”、“蛾”通用。本义为“蛾”,指蚕蛾。其触角又长又细又弯,故用来形容女子的眉毛。后来成为美貌女子的代称。又因为古代女子常用“黛”这种青黑色的颜料来画眉,因而“翠娥”、“青蛾”也随之成为美貌女子的代称。

粉黛

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借指美女。如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贺铸《绮筵张》:“绮绣张筵,粉黛争妍。”

红颜

“红颜”:原指少女的美丽容颜,后成为年轻女子的代称。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重笼坐到明。”清代吴伟业《圆圆曲》:“冲冠一怒为红颜。”

“朱颜”有时也用来指代美貌女子,如元稹《有鸟二十章》“贵人妾妇爱光彩,行提坐臂怡朱颜。”但更多用于指代青少年时代。如白居易《长安道》:“自古朱颜不再来。”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红颜”也有同样的用法,如欧阳修《定风波》:“红颜能得几时新。”

娇娃、娇娘

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说文解字》云:“或曰吳楚之閒謂好曰娃。”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宫室即名为“馆娃宫”,即取此意。刘禹锡《馆娃宫在旧郡西南砚石山前瞰姑苏台傍有采香…因赋二章》:“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大夸。”句中的“娇娃”即特指西施。李壁《浣溪沙》:“娇娃短舞看胡旋。”已成为泛称。

李贺《唐儿歌》中有:“东家娇娘求对值。”但“娇娘”一词更多用于宋元以来的小说和戏曲中。如《金瓶梅》第十八回回目即为:“赂相府西门脱祸见娇娘敬济销魂”《琵琶记·寻夫》:“收拾草鞋行远路,安排包裹送娇娘”。“美娇娘”、“小娇娘”现在仍很常用。

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婵娟二八正娇羞。”柳永《玉蝴蝶》:“罗绮丛中,偶认旧识婵娟。”

尤物

尤物:原指优异的人或物品。特指美貌的女子。白居易《真娘墓》:“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刘禹锡《和杨师皋给事伤小姬英英》:“但是好花皆易落,从来尤物不长生。”现在用此词时常带贬义。

送别之地的代称

南浦

浦,水边。南浦泛指水边送别之地。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里的南浦,可能实有其地。南宋《方舆揽胜》云:“武昌路有南浦,在江夏南,离骚云:‘送美人兮南浦。’”《江夏记》云:“南浦,在江夏县南三里,商旅往来,皆于浦停泊。”李白《江夏行》:“适来往南浦,欲问江西船。”可知南浦实在江夏(今湖北武昌)。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许浑《送同年崔先辈》:“西风帆势轻,南浦遍离情。”

柳永《倾杯乐》:“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在这些赋、诗、词句中,南浦已经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专称了。

长亭

陆上的送别之所。秦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女婿的美称

乘龙快婿

萧史弄玉的故事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应推西汉刘向的《列仙传》。其中只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萧史,萧史日教弄玉作凤鸣,招来凤凰,后二人皆随凤凰飞去,并未言有龙。但故事的大体已备。《太平广记》卷四所辑晚唐杜光庭《仙传拾遗》中有这样的记载:“萧史不知得道年代,貌如二十许人。善吹箫作鸾凤之响。而琼姿炜烁,风神超迈,真天人也。混迹于世,时莫能知之。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弄玉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吹箫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饮不食,不下数年。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秦为作凤女祠,时闻箫声。”这时萧史乘龙的情节已经出现。

很多人以为萧史弄玉的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其实并不对。翻检明代余邵鱼所作《东周列国志》二十八回及冯梦龙所增编《东周列国志》四十回,均无此内容。倒是冯梦龙所著《东周列国演义》共一百零八回,

第四十七回章目为“弄玉吹箫双跨凤 赵盾背秦立灵公”。其内容大意是:相传秦穆公有个女儿,起名弄玉,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有着绝世的容颜,尤善吹笙,其声如凤鸣。待弄玉15岁的时候,秦穆公开始考虑为她找个佳婿,弄玉说:必得善吹箫的人,能与我唱和,否则,一概不嫁。后来有一天,弄玉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有个仙人与她笙箫唱和,那仙人自称是华山之主。弄玉梦醒后当即告诉了秦穆公,秦穆公便派人到华山去寻找,果然找到了一个异人,名叫萧史,羽冠鹤衣,玉貌丹唇,飘飘然有超尘脱俗之姿。使者将萧史接回来以后,穆公命其吹箫,一时间百鸟合鸣,穆公大喜,遂将弄玉许配给了萧史。后一日,夫妇二人在月下吹箫,天空中飞来一龙一凤,于是,萧史跨龙,弄玉乘凤,翔云而去。这个故事情节更为曲折生动,因而影响也更大。

东床择婿

《世说新语·雅量》云:“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这是说东晋有个太傅叫郗鉴,想给自己的女儿选个好女婿,打听到王家的子弟个个都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于是就派人去王家考察。王家子弟们听说了后都很兴奋,一个个都衣冠楚楚,正襟危坐。惟独有一个人斜靠在东边的竹床上,坦胸露腹,不管不顾。听使者回去后这么一说,郗鉴居然偏偏就选中了那个旁若无人的小子。而这个小子不是旁人,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这个故事表现了晋人不拘礼教、洒脱自然的人生追求。

金龟婿

这个美称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为有》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写一贵族女子在冬去春来之时,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要赴早朝而辜负了一刻千金的春宵。

将丈夫称为“金龟婿”,与唐代官员的佩饰有关。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可见,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但无论所指为何,均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但在现代汉语中,其“贵”的含义正在逐渐减弱,而“富”的含义却有逐日加强之势。

与“乘龙快婿”、“东床婿”指“女儿的配偶”不同,金龟婿侧重于指“女子的配偶”。 

驸马

附马专指皇帝女婿,因驸马都尉得名。驸马都尉,汉武帝始置,本为近侍之官。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即主管皇帝的随从车马。魏、晋以后,常以此官授帝婿,而不任其职,简称驸马。以后遂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