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从明书法大盘点 6

 老樟xy67896789 2014-02-17

线条:诠释“心象”万千

刘从明

     随着对中国书法艺术学习的不断深入,其中笔墨语言诸因素的“传承”与“转换”是近来我深感困扰并思考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更多地对书法本体语言的关注和情感体验与认知。带着这个困惑,从实践层面来尝试探讨和表述一这“现实情境”问题,于我而言,似乎有一些“迁想妙得”的意味。诚如刘勰所云:“目既往远,心亦吐纳”,也正符合我追求的旨趣。
     抛开当前展览创作形式,中国书法的传统书写应如何延续数千年来一贯的精神气脉,创建新的时代艺术审美语境。从理论上诸说纷云,但真正从创作层面来实践和实现又是另一回事,无论是对传统的深度掘进,还是对笔墨新境的个性营造,在外观形态上都体现了当下多数书家的困惑、茫然和矛盾状态。同时展厅和市场又充斥大量书法“速成品”:要么粗头乱服、一味涂抹;要么气息靡弱、流于摆布;要么笔滑墨燥、满纸瘴气。于是我又想到,在多元激荡、社会转型的当下,我们对传统书法资源的整合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对笔墨新境的理想状态又是什么?
     出于习惯和旧的观念,我们往往受囿于技法的局限来审视评析书法作品,却很少注意到创作主体——书家当时的创作感受和情感体验。无论是激荡不安,平和简静亦或书初无意。我的行书七言联《楼中煮酒初尝芡 月下新妆半出帘》就是在无意状态下完成的。诚如我在创作札记里所述:“丙戌春月,一日晨读东坡文集。见此联句,甚为喜爱,遂以案头枯笔,宿墨一挥而就。兴之所至,无暇术其精焉。书毕,觉颇有新境。后复有意为之再三,亦复不佳。盖物非寻常得以合之哉。”当然,技法实在是太重要了,是前提,是基础,但并不是唯一。故赵松雪说:“结体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苏东坡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具体说书法线条中力量何种程度是强,何种程度是弱?并不是单纯的线条的技法手段规范了书法的本质内涵,线条自身长短、粗细、曲直、干湿、方圆并没有弱强之分,全然在人,是创作主体注入了自身的心性力量才塑造了书作中人的品格特质。书法即书法,一切在于自然而然。我的另一件行书二条屏《广陵怀古二首》,则更加注重了笔墨在自然挥洒状态下呈现出和谐的气象墨韵。笔墨压在纸上运行,没有过分强化力量、矛盾对比,用笔的力度和翻转变化亦无明显的表现痕迹。三两处牵丝,映显几分墨气流畅,线条虽沉着厚实,给人却是轻松自然的感觉。清雄劲健,开张恣肆是此作的主要审美取向。
     回到“传承”与“转换”上来。我们似应更多地从创作主体——人的观照出发,来思讨这一全过程。从整个中国书法史来看,无论时空变换,历史更替,书家的精神气度,情感诉求,文化品格无不在传统书写中得以彰显、延续。正是由于无数书家自觉地时代审美驱动下,才创造了我国书法史上一座座高峰。由是乎“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书法讲法在于器,书法无法贵于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书家应尊崇心性力量,尊循书道内理,尊重道法自然。“囊括万殊,裁为一体”。用线条诠释“心象”变化,以期技进乎道。

                                                                                                                              (转载《书法导报》2006年9月)

梅花二.jpg

2006盘点之二 003.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