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水多养脾当心倒春寒

 红梅一佳 2014-02-18
雨水多养脾当心倒春寒
雨水多养脾当心倒春寒

支持专家:李海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是反映雨量变化的节令,表示从这以后,我国广大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时节,天气渐渐回暖,气温将有所升高。 
关键词一 养脾
雨水——
最宜养脾护肝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的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春季养脾的重点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在饮食上要保持营养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还要保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另外,还要注意健脾利湿,内以养护脾气,外以清利湿邪,从而达到养脾的目的。春寒料峭,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切勿受凉。同时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平时可多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鲫鱼、胡萝卜、山药、小米等。
关键词二 倒春寒
雨水——
做好“春捂” 防倒春寒
    雨水节气的特点是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早晚仍然较冷,易出现倒春寒,因此要做好“春捂”。专家提醒,气温升幅不大尽量少脱衣,一般日平均气温10℃以下时需要“捂”,原则是下厚上薄,重点在于背部、腹部、足底。
    当然,也不能因为怕倒春寒而待在室内不外出运动。随着气温的回升,人们应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春季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会消耗津液、损伤阳气、易受风寒,同时由于气候仍较干燥,运动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即使不渴也要喝点温开水。
关键词三 上火
雨水——
少酸多甘 预防上火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故在饮食上应少酸多甘,平时可多吃些芋头、茯苓、甘蔗、红枣等甘味的食物,少吃羊肉、狗肉等温热之品,以免助阳外泄。
    按理说,在雨水充沛的雨水节气,人们是不容易上火的。不过,专家提醒,雨水时节更应该预防上火。雨水节气,天气逐渐转暖,但风邪渐增,人们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等现象,也就是俗称的“上火”。预防上火,平时可多食用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
关键词四 寒湿
雨水——
要防寒湿
    雨水节气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不但气温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寒湿的气候对人体关节有一定的影响,养生应注意——①勿过早减外衣:燥寒冻肉,湿寒入骨,由于春气涌动,身体偏热的人从感觉上欲减外衣,体热外泄,湿寒交换于内入骨,易伤骨关节导致疾病;②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按中国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头易疼痛;③洗头后及时吹干:洗头后应及时吹干头发,否则水湿留于发际中变凉,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
关键词五 起居
雨水——
晚睡早起
    雨水时节,要保证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起居宜晚睡早起,但晚睡早起并非没有限度,不是晚上越晚睡越好,早上越早起越好,对于睡眠,要有一个时间上的充分保证和睡眠规律的基本遵从,一般来说晚上11点左右是比较理想的入睡时间,早晨六七点钟起床最好。
关键词六 情志
雨水——
保持心情舒畅 防止肝火上升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无常,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对高血压患者、心脏病患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心境平和、心情舒畅,防止肝火上升。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2014年2月18日第7版“特别策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