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以内,建筑以外——读安藤忠雄的《建筑与我的梦》

 相约归渡头 2014-02-20
  到北京,我们要去看故宫和长城。在苏州,总还是那些园子让人百看不厌。这些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建筑,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是城市的胎记,被每个行旅者纳入记忆的收藏夹。暂留一座陌生的城,谁都想在匆匆中感觉她的气息、性格和风格,最直接方便的方式莫过于走近这些建筑。
  然而,建筑的内涵是什么?答案显然不会在目光的悠忽流连中找到。安藤忠雄是日本的著名建筑师,一辈子与建筑打交道,也终生盘问这个问题。《建筑与我的梦》,收集了他的几篇讲座,安藤忠雄藉此解释“建筑”对于每个都市人的意义所在。
  生于1941年代的安藤,对建筑的灼见并非是“古典建筑”,而在与现代人休戚与共的“现代建筑”上。跟很多科班出身的建筑大师不同,他的建筑之道完全自学而成。安藤忠雄24岁时,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一路体会各地独特的建筑。这一趟出国游,他虽未遂愿地见到勒.柯布西耶,却听到了内心的召唤,从此与建筑难分。
  如今,安藤忠雄的建筑早已走出日本国门,被国际建筑间公认为“没文化的日本建筑鬼才”。然而,这仅是一句戏言,安藤忠雄让我喜欢的原因在“建筑外”,正是他的“有文化”。《建筑与我的梦》中,他回眸一生的过从,建筑界的贝聿铭,设计界的三宅一生,还有很多诗人和作家。正因此,他的建筑研究从不狭隘,始终嵌入大文化的范畴,如此的背景成就了他一幢幢“凝固的诗”,也助其形成了与其他建筑大师不同的独特人格魅力。
  太多自学成才的文学家佐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安藤忠雄亦因内心逃不脱与建筑的紧张关系而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我读《建筑与我的梦》,感觉这本书的意义诚如建筑家在后记里的告诫:“希望年轻人从现在起就认真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安藤忠雄讲述自己和其他人的建筑,却弦外之音地告诉每个读者他是一个时时思考人生意义的人。我想这才是安藤忠雄的伟大,他的跨领域性让人重新凝思一个建筑家也许就是一个思想家。
  他回味24岁的那趟孤旅,明确地告诉读者于彼时他已经确定人生的远景:只为建筑。这样的感悟对每个年轻读者或是眼前的浮躁之世都颇具启示意味。而对于三十六岁的我更有一种醒脑之用,不免要定睛到自己的24岁,那时候我在干什么。如果其时我遇到安藤忠雄,眼前的我又是谁?成功者往往如安藤忠雄,在二十多岁就早早奠定人生发展的基石。
  安藤忠雄27岁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建筑研究所,1969年的日本,年轻的建筑师对自己的城市每每有新鲜的意见,却总是被各大公司的老板拒之门外。然后,在《建筑与我的梦》中,安藤忠雄因被“建筑梦”蛊惑,他牢牢不移初念,一次次闭门羹不足打杀他进军建筑界的勇心。终于,1976年他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长屋,两层高的混凝土住宅彰显其设计风格。不久,他接连发表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和商业建筑,攒得国际上的好名声。这些以“建筑”缔造的人生美景背后,不是梦的召引砥砺出安藤忠雄的“坚韧”吗?
  走过越来越相似的城市,看过太多同质无变的高楼,我们对安藤忠雄所在的日本无比觊觎和妒忌。因此,针对高楼处处拔地而起的中国当下,《建筑与我的梦》更应作为畅销书推荐给那些平庸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大佬们阅读。安藤忠雄考虑建筑,更着意考虑每个城市独具的历史、风土、地域等等问题。就如住宅,采光、材料、公共部分或室外空间的建筑问题外,他还进入人的行为、风俗和习惯等问题,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文学家笔底的作品从来不是死的,安藤忠雄也认为建筑从来不是一件死东西。他所设计的直岛现代美术馆、小筱住宅、光之教堂或双生馆茶室,每种都是有表情有气韵的活物。他们镶附不同的城市皮肤上,与屋顶的光影、毗邻的大海和走入的信徒不时地暗语,这种无言的诉说正是各种建筑不同的气息,也是各自不同的的“生命体征”。大阪车站广场工程,安藤忠雄执意将大阪车站前广场进行绿化,建设一大片“森林”,让每个来访者、回归者、旅行者们畅想或疏导心情。这是就“建筑”的等待功能,它先于森林而立,最终会被森林庇护。可以想见,这样的森林车站会留给每个行者什么印象,森林错觉背后应该首先收获一份内心的感动吧。
  回到我们的住处,看看自己的“家”,无非是无数方盒子中的一个。无数的方盒子同化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表情和性格时,也让我们只能从没拆完的几幢老建筑中徒添一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前鳞次栉比的高楼被“香港”指代,现在却被上海、南京等无数大小城市淹没。多数地城市规划师早已将安藤忠雄的教谕抛之脑后,甘愿成为一个个无聊的流水作业者,将一座城恶意轻率地复制到中国的大江南北。这也许是我对所居小成的厌恶真因,一条条真正的老街,一处处真正的老民居在资本运作中轰然而塌,荒谬地被与历史完全断脐的“文化老街”和“新老街”所替代。这种现象在安藤忠雄那儿被解释为“现代人无视时间、地点地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
  试问,如果在这个貌似严格管理下的社会中,建设者考虑保留一点“人的自由”,我们的城市和建筑一定不会这般呆滞到无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