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弱视 中华眼科学会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1996年通过的弱视定义为: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东地区视力≤0.8(4.9),且不能矫正至正常者为弱视 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中的常见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为2%~4%,学龄前幼童有4.37%患有弱视,到了一年级仍有2.5%,这其中得到及时治疗的却不多,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对该病的认识不够。儿童时期是视觉的发育关键时期,儿童时期的眼病对儿童视力发育危害极大,许多眼部疾病如果不能在儿童时期治愈,将造成眼睛终生残疾。 弱视和近视不可混淆,近视者配戴眼镜后,视力可达正常,而弱视者配戴眼镜后视力仍低于正常,还需要进行其他治疗。 弱视是一种发育紊乱疾患,其危害不仅是视力低下,更重要的是影响立体视觉发育。 (二)弱视的形成 是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眼底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和(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清晰物与模糊物像发生竞争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 (三)弱视分度 弱视经屈光不正矫正后,远视力在0.8(4.9)~0.6(4.8)者为轻度弱视;远视力在0.5(4.7)~0.2(4.3)者为中度弱视;远视力小于等于0.1(4.0)者为重度弱视。 (四)弱视分类 根据弱视产生的原因可分为: 1.斜视性弱视。 斜视患者眼底无异常,但伴有弱视。因为一眼斜视,两只眼睛在注视一个目标时在两眼黄斑处所形成的像,视中枢不能将其融合为一个物像,因而产生了复视。这种弱视是斜视的后果,是继发性的,功能性的,因而早期适当治疗,弱视眼的视力可以提高,但也有少数顽固病例,虽经长期治疗,视力改善不多。 2.屈光参差性弱视。 两眼的度数差异很大,通常是一眼正常,另一眼的度数较深,视网膜上的影像也比较模糊,致单眼视力发育不良。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只能通过视力检查才会被发现。这种弱视是功能性的,经过治疗有可能恢复视力。如果早期矫正屈光不正有可能防止其发生。 3.屈光不正性弱视。 通常是两眼都有高度近视、远视或散光,会造成视网膜的影像模糊,影响视力的发育。我国儿童的弱视主要是由屈光不正,特别是远视性屈光不正引起的。 4.形觉剥夺性弱视。 由于眼睑下垂、先天性白内障等眼疾,阻挡光线进入眼球,导致视网膜的影像模糊。这种弱视与上述几种不同,弱视程度深,视力低下,如不及早手术,预后较差。 5.其他弱视。 多为先天性弱视。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预后不佳。 (五)弱视的危害 1.影响视力,弱视在儿童致盲性眼病中排在第3~4位。 2.弱视患儿不仅视力低下,而且无完善的立体视觉,这对他们日后的升学、择业会有一定影响。 (六)弱视的筛查 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年龄关系密切,年龄越小,疗效越好,成年后治疗相当困难。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筛查步骤: 1.用远视力表检查、记录裸眼远视力。 2.裸眼远视力低于1.0(5.0)者用±2D球镜粗矫正,矫正视力低于0.9(4.95)者由眼科医师查近视力、眼位、眼底,注意排除器质性病变。在检测中应注意有无明显眼位不正,眼睑下垂、头颈歪斜、视物歪头、眯眼、眼球震颤等情况。 3.经上检查,远视力不能矫正者,用插片法进行立觉验光,然后用阿托品散瞳法进行立觉检查。 (七)影响弱视预后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年龄因素:越小越好,最好在2.5岁之前治疗,6岁之前为视觉敏感期,效果较好,超过10岁效果很差。 (2)远视比近视效果好。 (3)双眼弱视比单眼弱视效果好。 (4)基础视力越差,效果越差。 (5)屈光度越高,效果越差。 (6)合并斜视比没有斜视效果差。 2.主观因素 (1)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由医生确定。 (2)家长坚持督促,孩子配合。患儿家长的配合及管理是弱视儿童治愈的关键。 (八)健康教育处方 1.劝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挑食。 2.要注意引导孩子多吃些粗粮(如玉米面、小米等),以增加必要的维生素。 3.多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限制过多糖类的摄入,以促进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发育。 4.不让孩子吃蒸煮过头的蛋白质类食物。 5.根据孩子营养状况,必要时补给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鱼肝油等)和矿物质(如锌、铁、钙等)。 6.功能训练:让患儿用弱视的眼睛多做精细工作,从而提高视力。家长可以根据患儿的年龄、视力情况,选择如描画、穿珠子、剪纸、绣花、穿针、看彩电、打游戏机等不同方式加以训练。 7.作父母的发现孩子看书写字是否离书本太近,看人物时是否两只眼睛一齐注视,有无一眼注视,另一眼偏斜的情况;看人时是否总歪着脑袋,无论有以上哪种情况,都应常规定期到医院检查,是早期发现弱视的最有效办法。 8.年龄越小疗效越高。对已发现弱视儿童应尽早到医院由眼科医生进行矫治,要坚持及时复诊。 (一)关于弱视 中华眼科学会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1996年通过的弱视定义为: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东地区视力≤0.8(4.9),且不能矫正至正常者为弱视 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中的常见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为2%~4%,学龄前幼童有4.37%患有弱视,到了一年级仍有2.5%,这其中得到及时治疗的却不多,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对该病的认识不够。儿童时期是视觉的发育关键时期,儿童时期的眼病对儿童视力发育危害极大,许多眼部疾病如果不能在儿童时期治愈,将造成眼睛终生残疾。 弱视和近视不可混淆,近视者配戴眼镜后,视力可达正常,而弱视者配戴眼镜后视力仍低于正常,还需要进行其他治疗。 弱视是一种发育紊乱疾患,其危害不仅是视力低下,更重要的是影响立体视觉发育。 (二)弱视的形成 是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眼底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和(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清晰物与模糊物像发生竞争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 (三)弱视分度 弱视经屈光不正矫正后,远视力在0.8(4.9)~0.6(4.8)者为轻度弱视;远视力在0.5(4.7)~0.2(4.3)者为中度弱视;远视力小于等于0.1(4.0)者为重度弱视。 (四)弱视分类 根据弱视产生的原因可分为: 1.斜视性弱视。 斜视患者眼底无异常,但伴有弱视。因为一眼斜视,两只眼睛在注视一个目标时在两眼黄斑处所形成的像,视中枢不能将其融合为一个物像,因而产生了复视。这种弱视是斜视的后果,是继发性的,功能性的,因而早期适当治疗,弱视眼的视力可以提高,但也有少数顽固病例,虽经长期治疗,视力改善不多。 2.屈光参差性弱视。 两眼的度数差异很大,通常是一眼正常,另一眼的度数较深,视网膜上的影像也比较模糊,致单眼视力发育不良。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只能通过视力检查才会被发现。这种弱视是功能性的,经过治疗有可能恢复视力。如果早期矫正屈光不正有可能防止其发生。 3.屈光不正性弱视。 通常是两眼都有高度近视、远视或散光,会造成视网膜的影像模糊,影响视力的发育。我国儿童的弱视主要是由屈光不正,特别是远视性屈光不正引起的。 4.形觉剥夺性弱视。 由于眼睑下垂、先天性白内障等眼疾,阻挡光线进入眼球,导致视网膜的影像模糊。这种弱视与上述几种不同,弱视程度深,视力低下,如不及早手术,预后较差。 5.其他弱视。 多为先天性弱视。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预后不佳。 (五)弱视的危害 1.影响视力,弱视在儿童致盲性眼病中排在第3~4位。 2.弱视患儿不仅视力低下,而且无完善的立体视觉,这对他们日后的升学、择业会有一定影响。 (六)弱视的筛查 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年龄关系密切,年龄越小,疗效越好,成年后治疗相当困难。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筛查步骤: 1.用远视力表检查、记录裸眼远视力。 2.裸眼远视力低于1.0(5.0)者用±2D球镜粗矫正,矫正视力低于0.9(4.95)者由眼科医师查近视力、眼位、眼底,注意排除器质性病变。在检测中应注意有无明显眼位不正,眼睑下垂、头颈歪斜、视物歪头、眯眼、眼球震颤等情况。 3.经上检查,远视力不能矫正者,用插片法进行立觉验光,然后用阿托品散瞳法进行立觉检查。 (七)影响弱视预后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年龄因素:越小越好,最好在2.5岁之前治疗,6岁之前为视觉敏感期,效果较好,超过10岁效果很差。 (2)远视比近视效果好。 (3)双眼弱视比单眼弱视效果好。 (4)基础视力越差,效果越差。 (5)屈光度越高,效果越差。 (6)合并斜视比没有斜视效果差。 2.主观因素 (1)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由医生确定。 (2)家长坚持督促,孩子配合。患儿家长的配合及管理是弱视儿童治愈的关键。 (八)健康教育处方 1.劝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挑食。 2.要注意引导孩子多吃些粗粮(如玉米面、小米等),以增加必要的维生素。 3.多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限制过多糖类的摄入,以促进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发育。 4.不让孩子吃蒸煮过头的蛋白质类食物。 5.根据孩子营养状况,必要时补给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鱼肝油等)和矿物质(如锌、铁、钙等)。 6.功能训练:让患儿用弱视的眼睛多做精细工作,从而提高视力。家长可以根据患儿的年龄、视力情况,选择如描画、穿珠子、剪纸、绣花、穿针、看彩电、打游戏机等不同方式加以训练。 7.作父母的发现孩子看书写字是否离书本太近,看人物时是否两只眼睛一齐注视,有无一眼注视,另一眼偏斜的情况;看人时是否总歪着脑袋,无论有以上哪种情况,都应常规定期到医院检查,是早期发现弱视的最有效办法。 8.年龄越小疗效越高。对已发现弱视儿童应尽早到医院由眼科医生进行矫治,要坚持及时复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