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扶老人的第一反应为何如出一辙

 hlhw随意 2014-02-21
 
   看见一老人在商店门前摔倒,一热心小伙儿上前将其扶起,不料却被老人噎了一句“你害我干啥”?后在警方见证下,并调取监控录像,还原了“老人自己倒地”的真相。这个宛如今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的“翻版”,近日在洛阳真实上演。(2014年02月20日大河报》

   看到这样的报道,人们就会想起马年春晚郝建的小品《扶不扶》,原以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唤醒人们的良知,见到老人摔倒还是要上前扶起,可是此前我们也看到了,有些人大胆的上前扶老人一把,但是让我们惊喜感到扶起老人的事情在增加的同时,也同时赶到了遗憾就是被扶老人的语境没有变,从“是你撞的!”到“你干嘛撞我呀?”再到“你干啥害我呀?”这些老人醒来的第一反应却让人感到凉嗖嗖的.虽然我们看到这些好心人面对记者和镜头都表示“今后遇见这样的事还会做 ,”不过笔者总觉得,人们带着些许的内心变化,你想啊,自己当时“气得说不出话”。如果说被讹了没有思想泼动是假的,毕竟自己助人为乐的善举曾经受到质疑,或者被误解,但好在有监视器的帮忙把事实澄清,如果没有又遇见不愿帮助的留下影像的路人,又该如何做呢?

   老人的第一反映或是醒来的第一反应实在叫人感觉不爽,这样先入为主的做法让许多人不知所措,因为他极容易误导围观者,也容易诱发家属情绪亢奋,这里的因果关系被彻底搞乱“因为是你撞的,所以你才把老人送进医院”;“因为是你撞的所以你才会去扶起老人”这种因果关系太合理了,所以一旦人们决定上前扶起老人,就已经面临被讹的危险,还好事件中的小刘在监控探头的帮助下,报警求助后得到解决,如果不是这样,小刘不会这么容易脱身,他要自己取证,证明自己清白,且不说搭上多少时间,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也不会得到补偿,即便是这样,小刘最终也没听到老人和女儿临走前,连一声谢谢也没说。小刘自己也认为,如果不是商店装有监控,他现在肯定在为老人看病,这才是事实。因为我们现在的互信关系是建立在高科技的监控器下,如果没有就没有互信可言。   

    现在看来老人的第一反应成为困扰我们敢不敢扶的病灶,我们奇怪的是“扶不扶”那么简单,现在变得如此复杂,相反的是语言丰富的中国话,在扶不扶的问题上又变得那么简单,甚至简单到三个字“就是他!”这句话不是在喝斥鬼祟之人,而是把那么多愿意表达善意的人们噎得哑口无言,人们只能心动,不会行动。“谢谢你帮了”这么简单既温暖的话都不会说了,必须要用以恶不压正的大无畏精神,去扶摔倒老人既风刺也可笑。

     我们清楚,扶不扶摔倒老人,本不该成为热点。千百年来,我们一直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扶起摔倒的老人本该是我们分内的事。举手之劳,又何足挂齿。然而正是是因为有人扶起了老人却摊上大事,吃了官司,甚至丢了生命,才让一些人心存疑虑,难怪有人说“其实对这事我内心挺煎熬的,我不是坏人,可又没能力潇洒地当个好人,一想到万一被讹上了就犹豫。”再加上如今畅通无碍的传播手段,扶不扶摔倒老人遂成为社会话题。

   扶不扶,不仅仅是个道德考题。有的老人摔倒后产生晕厥,醒来记不清楚,下意识地把施救者当作肇事者,对此不能过分用道德苛责。还有些人明明撞了人,却又不认账,或用道德来反诘摔倒者,又该怎么评判?

   其实,问题并不可怕。老人赖上扶起的好心人只是个别现象,只是因为现在的传播手段,个例被无限放大。我们不去探讨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因为它无助于我们解决问题,现在笔者说,改变老人的第一反应这是全社会的责任,社区要要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家属更要时刻提醒老人。在笔者看来老人虽然会变得固执了,但是“老人其实没那么多心机,他只是一名老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穿过这场喧嚣,复归平静,以平常心对待,重拾尊老敬老的传统。

   事实上扶不扶不该是一种选择,它考问的是一个人的道德良知。不要因为一两起个案,让中华传统美德出现断档。还是小品里的那句话“人心若是倒了,想扶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说得真真切切!文/随意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61f9a0102efg1.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