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桥山凤岭拜黄陵
2014-02-21 | 阅:  转:  |  分享 
  
桥山凤岭拜黄陵

文/新虞舜客



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黄帝陵。黄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据说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被尊为“人文初祖”。

从西安驱车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公路上奔驰约3个多小时,就到了黄帝陵。这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气势豪迈阔达,是关中北部边界不可多得的一片神奇的风水宝地。

步入轩辕广场,这里是祭庙、谒陵的起点。据说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跨上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当地民间流传的俗语说:“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当地谚语称“七搂八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来量长度)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搂不住它。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黄帝石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墨玉雕成。石雕像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像的四周雕刻有四灵图案: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从轩辕殿出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古称桥陵,因山形如桥,下有沮水穿过,所以山被称为桥山,陵被称为桥陵。进入陵园大门,向门外左侧看,有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汉武仙台前方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来到祖先陵前,必然要恭恭敬敬向始祖黄帝敬香叩头。该陵高4米,周长56米,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l18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可《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拜祭黄帝陵,回眸黄帝陵所处的桥山,地形如巨龙盘踞。桥山西面的玉仙山状如神龟静卧,对岸几座山峰组成一只猛虎形状,而西边的凤凰山正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凰。龙为四灵之长,虎为兽中之王,龟为甲虫之首,风为百鸟之冠。黄帝陵家地处“龙舌”位置,恰似龙口所含珍珠,其一半外露于天,一半掩埋黄土之中,即“龙珠在颔”,且有龙虎龟凤四灵四周而围。黄帝陵绝佳的风水不但展现了祖先的神奇,是不是也暗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同凡响……



创作于2007年『丁亥年』秋





献花(0)
+1
(本文系新虞舜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