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澧州神童”和他的“三边”功业

 文山书院 2014-02-22

“澧州神童”和他的“三边”功业

高守泉

 

杨一清,这位生于澧州、长于澧浦、学于澧阳、显于澧城的人,曾以文德武功名扬天下、后被清代赵藩赞为“将相功名一代中,诗歌卓有杜陵风”的明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修成的《直隶澧州志》和各种史籍记载:杨一清(1454——1530),字应凝,号邃庵、石淙。其先云南安宁人,父景于明天顺初(1451年左右)任澧州判官,继娶澧州盐井张氏女,生一清,一清幼颖敏,少即能文,为澧、岳间奇童,荐为翰林秀才,明宪宗特命内阁择师教之,14岁举乡试得中解员,父景以化州同知致仕归澧不久,即携一清徙居巴陵(今岳阳)18岁(明成化八年即1472年)登进士。由于父卒于京,一清护柩南归,舟经丹徒,其岳父胡钦挽留,遂家丹徒。服阙三年后,授中书舍人;久之,迁山西按察佥事,旋以付使督学陕西。从此居陕八年,熟谙边防之事,以显著政绩和抚边谋略入南京太常侍卿。成化二十三年(1487),33岁的一清奏请拜扫,皇上即诰封杨的前母刘氏为一品夫人,并诏赐道里费。是年五月,一清回澧祭扫死葬澧州城北龙潭寺左的前母刘氏墓,并拜见故里各方友人,赋诗纪行(诗、诰命、墓址及回省详情见澧州志)。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一清被擢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又受命巡抚陕西,曾选卒练兵,筑城,罢免贪鄙无能的边将,裁减冗员,将边境整顿得井然有序。明武宗年间,鞑靼数万骑兵侵扰边境固原,杨一清发挥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智设疑兵把敌吓退。后又受命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并进为右都御使。其间他整顿发展了边境的茶马贸易,繁荣了边境贸易经济。由此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参预机务。嘉靖三年(1524),一清以70高龄,第三次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一清始嘉靖六年(1527),升任首辅,官居一品。(明代自胡惟庸后不设宰相,以内阁大学士行宰相职)。后为张璁等构陷落职,以懮恨疽发于背而死,追谥文襄。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善于权变,著有奏议三十卷,《石淙类稿》四十五卷,诗二十卷。

杨一清的一生,历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以其才华和勋功忝列名臣;又以其经济大略和深谋远智,令后世的政、史论家推崇有加;更以其不凡的诗文才艺,享誉于文坛诗界。被他身后的明、清人评价为:幼时堪称“神童”,壮时“三边”称雄;一生功比郭公(子仪),才智胜似姚崇。

说一清是“神童”,除了上述的记载外,还有大量的其他史料记载:

景泰五年(1454),杨一清诞生于澧州州署。其父澧州州判杨景中年得子,十分高兴,即要其前母刘氏与一清的生母张氏共同专心抚养之。于是一清2岁起,即从前母刘氏吟诗认字,4岁跟随表哥刘颐到澧州文正书院跟读,7岁能文,8岁正式“进学”(官办州学),10岁以“奇童”被推荐为翰林秀才,又以“善联的美誉名扬天下:据传,一清8岁入学时,授师出一联小试: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一清对曰:“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授师一听,心底赞叹“此子可教”。于是一清成了澧州州学最小的生员。一次,授师带生员们到澧水河边游春对对,师出上联:“鸿为江边鸟”,一群老大不小的生员抓耳搔腮对不来,最后师示一清,不想一清朗朗对曰:“蚕是天下虫。”10岁时,岳州同知,也就是后来成了一清岳父的镇江胡钦,陪同京城来的二位翰林到澧州州学视察,一行三人都想考一考“善联童子”的本事。一翰林即出一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一清瞟一眼待客的糕点,对以“切糕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另一翰林马上又出上联:“三更半夜三更半,”“八月中秋八月中”,一清的应对可说是即在翰林收口时。胡知府一听,赞许中也急出一联:“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东方皋”。一清又一次应对在未来的岳父、时为岳州知府的胡钦大人出联之口未闭之时!就这样,这个10岁小儿,应对三位高官的敏捷才思,致使他们大喜,立即联名向朝廷举荐。并委派专人将“奇童”护送京都。小一清到得京城,朝野哄传,于是京师中某国公及尚书等设宴相邀,实是相试。酒宴上,某尚书手执两杯酒,出联云:“手执两杯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一清对以:“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满座皆喜曰“奇才、奇才!”宪宗皇帝听说后,也觉国有奇才,堪称一喜,不过他还要亲自进行殿试。金銮殿里,明宪宗金口宣谕上联:一间茅屋两先生,聚六七童子,教《百家》、《千字》。杨一清脱口呈对:九重金銮一天子,会十八学士,读《四书》、《五经》。” 宪宗一听,当即宣旨:“命内阁择师教之”。于是,这个从澧水之滨走出来的神童誉满京华。一清在国子监读书三年后,返回澧州,参加湖南乡试,以不足14岁的少年才子一举夺魁,得中解元。18岁廷试,不费力气,一试即高中进士,真可说是“神童奇才”,令多少学子倾羡,又令多少父母引为概模。

说一清“三边”称雄,更有其名载史册的文治武功为据。在几十年的征战生涯中,一清抚陕西、守宁夏、扼甘肃,保持了西北边陲的安宁稳定;战固原、收河套、修补长城、征缴叛乱,炫示了汉民族捍卫领土的英雄气概;抚定吐蕃,繁荣边贸、整顿边营,则独出奇谋高招,胜操大明天威。因而尽管当时朝廷内权力斗争激烈,也曾使一清“三度落职”,但每逢紧急关头,朝野一致强烈吁请总制三边军务的总是首推杨一清。这就造就了杨一清“三度总制三边”的佳话。 史载,杨一清“貌寝而性警敏,好谈经济大略。在陕八年,以其暇究边事甚悉。”在总制陕西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期间,积极铸造守城铁铳火器,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兵法,实施演营战隈、练兵选卒等一系列防边御敌之军令。同时,杨帅兵“雅性静重,所过秋毫无犯,与将士同甘苦,行不乘舆,暑不张盖。日给公廪数升,余虽片楮蔬茎,无所取用,恒以己资散给群下,徒隶厮役无不沾惠。”人赞扬一清“平时赏罚明,以息威训,将士人乐为用。”杨一清先后三次总制三边军务,时逾二十年,凡“决大事,苟利国家,知无不为;险难百折,无所疑惮。故能光铺盛业,弘清时艰,在朝廷则朝廷重,在边鄙则边鄙重,蔚然为当代名臣。”从而受到三边军民士绅的爱戴和敬仰,以致建生祠举祀,缅怀和报答其不朽的三边政绩功德。为此,世宗皇帝曾“温诏褒美,”比之唐朝大将郭子仪。不久诏其还京,除了加官晋爵外,并赐二枚银章,一曰“耆德忠正”、一曰“绳愆纠违”,表明了嘉靖皇帝对功臣的敬重和依赖。

说一清的聪明才智一时无两,可比唐代名相姚崇,也实非虚言。

杨一清能文能诗,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关心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作中。常将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表现无遗,这在历代重臣中甚为罕见。而且其诗作艺术水平较高,明代文学家、评论家胡应麟云:明代勋业才名相兼者颇不乏人,如于谦、杨一清等。清朝著名学者朱彝尊所选《明诗综》,收录杨一清诗20余首,并评论杨诗“……古诗(体)原本苏韩,近体一似陈简斋、陆放翁,且是明代诗作由“茶陵派”向“前七子”过渡的重要诗人。清人赵藩更是咏诗赞扬。杨一清还将其军事才能,应用到围棋上,成为明朝围棋流派——“京师派”的重要人物。使中国士大夫围棋从此形成了京师派和苏派两大阵营,共同开创了弈坛的全新格局。杨一清的书法学颜鲁公,颇得其法。他还是明代的收藏家。2000年,上海博物馆购得赵构《真草嵇康养生论书卷》,即是被一清收藏过的国宝。明弘治年间,他刊刻的《孟东野诗集》,直到现在都是研究唐代诗人孟郊的重要文献。——杨一清如此多才多艺,但在处理政务办公上一丝不苟,据史载,他一夜能写10份文书,没有一句废话。世宗早在为皇子时,就闻知杨一清与李东阳、刘大夏为楚地三杰。即位后,朝臣又纷纷推荐杨一清,因此,十分重用杨一清。于嘉靖六年(公元1527)进杨一清为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并接替离任的费宏成为首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一清生平还有一件大事,就是铲除了弄权奸宦刘瑾。

    明代,宦官弄权,一直是难于根除的弊习。明武宗时的宦官刘瑾,邀得皇帝信任后,独揽朝政、贪赃枉法、结党营私、鱼肉百姓。杨一清本人因为仗义执言,也一度被瑾逮捕入狱。后虽被大学士李东阳救免出来,却放归江苏镇江“致仕”。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明朝宗室安化王朱寘鐇在宁夏起兵造反,明武宗不得不又起用杨一清总制军务,带兵讨伐。杨一清在平定叛乱后,与监军太监张永合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参倒了刘瑾。这个刘瑾,权势极盛时,大江南北都传着民谣,“京城两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站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结果还是在一清的智谋参劾下,被武宗皇帝下令活剐了。武宗原本不想杀瑾,派禁军去抄刘瑾的家,结果抄出黄金二十四万锭,银元宝五百万锭,珠玉宝器不计其数;还抄出了龙袍玉带,盔甲武器,谋反的证据确措。武宗这才大吃一惊,一怒之下判处刘瑾死刑,除去了这一祸害朝野的巨恶大贪,天下为之欢呼雀跃!死的那天,据说其身上的碎肉被京城百姓爆炒到一两银子一片。纵观明史,由大臣主持铲除奸宦而成功的,仅杨一清而已。杨一清的聪明才智和大智大勇,可说是令世人倾倒。清朝所修的《明史》称杨一清:其才一时无两“,应当说不是过美之辞。

如此一位名人,经过了如此多的事件,到过如此多的地方,再加上他迁居过巴陵(湖南),寄寓过化州(广东),谪老于丹徒(江苏)。所以近几年来,国人为纪其功德,将他在镇江南山寺旁欣赏过,并撰文赞颂过的13棵古松,称为太傅松。广东化州人尊他为文襄公、景邃公,并于州署建景邃台,以志景。其祖籍云南昆明翠湖的北面,建有杨文襄公祠,开辟了名动天下的安宁温泉,使之成了今日云南的一大著名旅游景点。就连江苏宜兴也因杨一清的一篇《游善卷洞》文、焦山寺发现了杨一清的遗传玉带等等,也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宣传。这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事。

杨一清的晚年曾自号三南老人,是说自己祖籍在云南,生长于湖南,归老于江南。而他从出生、读书到举荐,并以“奇童”进京入翰林,扬名朝野,都是发生在澧州的事情,特别是他33岁奏请归里拜扫,所到的第一站是澧州,朝廷的诰命也是在澧州拜接。因此,我们应当以有一位 “生于澧州、长于澧浦、学于澧阳、显于澧城”的杨一清而骄傲、自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