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40-1930法国步枪革新2----米涅线膛篇

 巴祖卡 2014-02-23
米涅弹无疑令枪械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然而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米涅子弹
也不是一个天才一拍脑袋冒出来的发明。
膨胀型子弹的概念最初由英国陆军上尉约翰·诺顿于1823年提出,至于此人的详细情况,请容许我在介绍英国武器历史的章节中提及。
法国上尉亨利·古斯塔夫·德维勒(Henri-Gustave Delvigne)意识到,线膛枪应该像滑膛枪一样能够流畅的进行装填,他于1826年设计了一种线膛枪,这种步枪的枪膛的药室内壁被加厚,使药室的内径小于口径,装弹时,使用略小于口径的弹丸装填,使弹丸顺畅的进入枪膛,当弹丸到达药室后会被内径更为狭窄的药室卡住而无法继续前进,这时用探条使劲冲打,铅制弹丸就会在药室内壁与探条的双重作用下变形从而与膛线契合。
 但这种方法有一个问题,虽然弹丸通过很暴力的手段与膛线契合,形状却变得的略扁,影响了子弹的旋转与杀伤力。意识到这一点的德维勒立即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到1830年,德维勒设计了圆头/锥头圆柱子弹,子弹在经药室内壁的挤压后变为标准的圆柱状,子弹的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一革新的意义甚至比后来的米涅子弹还要伟大,我们会发现,米涅弹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圆头/锥头圆柱子弹却作为弹头的唯一标准形制应用到当代,恩格斯因而盛赞德维勒为'现代步枪之父’。

PS:Delvigne又译德尔文
 

由于这项成就,同年(1830年12月27日)德维勒荣获军团荣誉勋章(骑士),比利时,奥地利以及一些德意志邦均采用了德维勒的方式改装了猎兵步枪。

法国将军路易斯·艾蒂安·德·图温南(Louis-étienne de Thouvenin)接触了德维勒的设计的长弹丸后受到了启发,德维勒的核心思想是令子弹变形契合枪膛,但使子弹变形的方法太过简单粗暴,即使是柱状子弹也无法完全避免不规则变形带来的影响。
图温南的设计思路与德维勒是一致的,只是方法截然不同,他去掉了德维勒设计的次口径药室,在来复枪膛的最底端增加了一根结实的钢芯棒,子弹滑入枪膛底部之后便会被钢芯棒抵住,这时用探条用力冲压,弹底就会被钢芯棒撑开与膛线紧贴,子弹的形状也不会发生不规则的变化,他的设计在法语中被称为Carabine à tige,我到现在都不清楚应该如何翻译这句短语...枪内杆?


图温南的设计是如此的令人满意,因为使用这种设计的线膛步枪性能更加稳定,更因为任何一支滑膛枪在经过简单改装就可以成为方便可靠图温南来复枪(只需要朝枪膛底部铆一根两三厘米的钢芯棒然后给枪膛刻上膛线就可以了),法国猎兵于1846年装备了图温南步枪,法军骑炮兵装备的卡宾枪一律进行了类似的改装,紧随其后,1847年后普鲁士,比利时,巴伐利亚猎兵以及绝大多数的德意志邦都多多少少的采用了图温南步枪。


MLE1848步枪,外型来看来看属于猎兵装备,探条锤设计的相当沉重,推测是为了更好地与钢芯棒配合压迫子弹,据说这种武器仅生产了4000余支,非常罕见。

MLE1846卡宾枪,Carabine Modèle 1846 dit à tige à percussion,正式名称中存在'tige’,再结合表尺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款图温南式线膛卡宾枪了。

当然,图温南的设计并非完美,冲压弹头这一过程依然要花费不小的力气,钢芯柱长期承受火药爆炸时的冲击也必然会降低其使用寿命,一支钢柱折断的步枪修复起来很麻烦。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前装线膛枪的技术难点在于,子弹必须顺畅的由枪口进入枪膛,还要完美的契合膛线,这很矛盾。
如何让子弹顺畅的从枪口进入枪膛呢?两种方法,1:采用次口径弹 2:让士兵学习魔法。
第二种方法直到现在依然是技术难点,所以我们着重研究第一种。
既然要使用次口径弹,同样有两种出路:1:拿出手绢向精度挥泪道别 2:想办法让次口径弹在枪膛里变胖。
德维勒和图温南都做到了,但是不够完美,或者说原理不够好,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需要遵循其它原理来制造更加适用的步枪。

在研究中,德维勒(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曾经尝试性的将子弹底部掏空,原因不外乎令子弹更容易变形或者减轻弹丸重量,但他意外的发现,掏空底部的子弹在发射时会因火药燃气的推动而发生膨胀使弹丸嵌入膛线中。
德维勒的发现刺激了另一个人——法军上尉克劳德
·埃德内·米涅(Claude-étienne Minié),19世纪40年代的他与德维勒一样都是在阿尔及利亚地区服役的法国猎兵军官,他迅速意识到了新式子弹的价值,另外,也正是因为德维勒的贡献,一般的资料中都会将德维勒与米涅摆在一起。
1849年,米涅设计了一种圆头柱状子弹,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米涅子弹,它被设计为次口径弹(略小于枪膛口径)以便装填,弹底存在一个圆锥形的空腔,空腔中一般都会加入凹陷的软木塞或铁塞,射击时,火药气迫使空腔内的塞进入空腔撑大子弹,子弹膨胀与膛线咬合并形成强大的气封,弹头在膛线的压迫下旋转飞出枪膛,精度大大提升。

 
 最早的米涅子弹中,金属内塞是必须的,直到后来更变了内腔形状才被舍弃。

米涅子弹结合了很多人的设计,其中就包括弗朗索瓦·塔米基尔的外壁凹槽。
早在1841年,法国炮兵队长弗朗索瓦·塔米基尔(Fran?ois Tamisier)就为他发明外壁环形凹槽申请了专利,这种外壁环形凹槽可以减少弹头的重量,减少子弹与枪膛壁的摩擦面积,保持弹头稳定飞行(据说是类似箭羽的结构,在下不通物理,希望理科生能进行解答)这种凹槽最早是应用于炮弹上的,米涅则将其运用到了自己设计的子弹上。
 
米涅弹的凹槽可不是为了契合膛线而存在的,也不是米涅的首创,这点需要注意。

人们很快发现,米涅步枪与滑膛枪一样易于装填,而它的射程却是旧式步枪的三倍以上,因后端掏空重心前移,子弹弹道更为低伸,精度更为稳定,后坐力比传统线膛枪还要小(因为子弹在火药爆炸后才会填充枪膛),与膛线的作用的更加充分,在那个时代这是近乎完美的武器。
 
 
法国政府奖励了20000法郎作为米涅杰出贡献的表彰,1858年米涅以上校军衔退休,之后的生涯中还曾于埃及担任军事顾问以及受聘雷明顿武器公司的产业经理,1879年米涅以75岁高龄去世,他的成就已永载史册。(但令我无法理解的是,米涅没有获得军团荣誉勋章的相关记录)
但我们还要记住另外三位伟大的变革者——

亨利·古斯塔夫·德维勒于1876年去世,享年76岁。
路易斯·艾蒂安·德·图温南1882年去世,享年91岁。
弗朗索瓦·塔米基尔1880年去世,享年71岁。
 
 
米涅弹发明后,对滑膛枪的改装门槛进一步降低,此时的滑膛枪只要刻上几条不算深的膛线再配上专门的子弹就可以成为米涅步枪,鉴于滑膛枪的口径一般偏大,它们仅仅只是可堪一用的过渡品,毕竟小口径更能体现米涅弹的威力。
可是法国人的态度很不可思议...
英国,西班牙,美国以及众多德意志邦甚至包括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臭揍一顿的俄罗斯帝国都因自己的落后而自责不已并开始拼命山寨米涅步枪并相继出台了一批与米涅弹相适的小口径...

法国军方一直很安静。
法国最早的米涅步枪早在1850年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国内甚至外文资料将之称为'P1851米涅步枪’(喂喂先搞清楚法国人的命名方式再来),更认为法军后来一直使用这种步枪作为制式武器...ORZ。
事实上,这种步枪始终都没有真正装备过部队(连资料都近乎为0)原因不外乎当时法国政局动荡,种种原因导致了一个令人发笑的结果...作为米涅子弹的发明国法国居然险些成为最晚列装米涅步枪的国家。
MLE1853步枪,你能分清它和MLE1842之间有什么不同么?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分辨(但不代表它们之间没有区别)
它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后为了替换部分已经用旧的MLE1842步枪而制造的新型号,由于当时线膛步枪依然处于论证阶段,所以MLE1853依然是滑膛枪。
PS:请无视枪管上刻得1854,这个是生产日期,型号一般会刻在照门后方。
 
MLE1853分为步兵型和散兵型,具体参数与MLE1842基本一致(好吧好吧!其实是因为我在偷懒!)

想想看,1853年英国人已经为他们最新的米涅步枪制定了生产计划,而发明米涅弹的法国居然还在为这件事吵吵闹闹...可能之前他们正忙着复辟吧。
 
三种火枪的对比图,了解一下就好。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法军大量装备的依然是MLE1842/1853滑膛枪以及MLE1846/53卡宾枪,它们无论哪一种都不是米涅步枪,甚至大部分都是标准的...滑膛枪,很多资料中乐观的表示克里木战争中法军使用了米涅步枪,这也并非空穴来风,但装备比例实在很难看,克里米亚战争中大量装备米涅步枪的英军战场死伤仅不到5000人,却有超过3万名法军士兵死于克里木战场。
 
MLE1854米涅步枪,这可以说是法军列装的第一种米涅步枪,它(或者它的子弹)有一个法语别称'Balle de la Garde’...问别人怎么翻译去,最早这种步枪是装备给近卫军的,因此被称作皇家卫队型。

(拿破仑三世的近卫军和拿破仑时代那些毛毛头装束基本一致,除了那条又肥又丑的红裤子)
MLE1854分为散兵型与掷弹兵型两种。

MLE1854步枪采用渐深膛线,即膛线深度由外向内逐渐加深(最浅处为0.2mm,最深处则为0.5mm,我们之前提到的MLE1848也采用了这种膛线),理论上这种膛线可以令子弹得到充分旋转的同时最大程度利用火药燃气使射击性能更好,但事情就坏在这里...米涅弹整体是一个头重脚轻的结构,渐深式膛线导致子弹发射时前后膛压不一致,子弹在前进时由于摩擦力渐增,经常出现前后断裂,弹头飞出而弹尾严重变形阻塞枪膛的情况,清理起来比较噩梦...因为这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法国没有立即将米涅步枪大量投入使用,于是克里米亚战争中大多数法军只能拿着滑膛枪上阵...更奇怪的是这款存在明显缺陷的火枪直到1856年也没有停止生产...
 
 
 
一支拥有表尺的MLE1853步枪,我们称之为MLE1853 T car(car为Carabine的缩写,法语中一般意指短枪,引申含义其实就是轻步兵武器的意思),这是已知的线膛步枪,和MLE1854步枪一样采用了渐深膛线,口径依然为.69英寸,在法国,安装表尺的步枪主要装备给轻步兵,而线列步兵的火枪似乎无论线膛滑膛与否都不配表尺。

MLE1853 T Car的探条与之前的探条是不同的,我们这里有一张对比图。


上方是普通MLE1853/54的探条,下方则是T Car的探条。

关于为什么使用T这个后缀令我头疼了很久,我个人推测这与'Carabine à tige’有关,比如1848 T步枪。
而最权威的说法是,T代表'transformé’这个词,含义为改造、加工,比如我们之前所介绍的MLE1816/22T步枪的T应该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含义的范围应该更加广泛一些。

关于MLE1853T Car为什么会投入使用还存在一个有意思的说法。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英军装备着它们的新型小口径米涅步枪(当然整体数量也不算很多)走上前线痛宰俄军,而法军当时除MLE1854步枪外其它的线列步兵火枪全都是滑膛枪,大概是目睹了英军的傲人战绩,拿破仑三世认为他的军队依然装备滑膛枪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这个应该怪谁?)做为应急,大约数千支MLE1853步枪被刻上膛线,镶上表尺运往克里米亚战场,装备了一些轻步兵团(例如祖阿夫)至于应用程度...别问我...

另外,1860年后又出现了一批改装版MLE1853,这批火枪不再是渐进式膛线,而且长度被规范为1.42米,这批火枪被统称为MLE1853T(没有Car),而且不加装表尺。



MLE1857步枪,有了渐深式膛线的失败教训,法国人开窍了,在新的1857步枪上他们采用了均匀分布的膛线(深度为0.2~0.3mm),表面上与MLE1853基本相同,这基本上是法军装备的最后一种前装步枪了,之后的数年法军一直都在使用这种步枪,当然啦...口径依然是.69。

一名手持MLE1857的法国掷弹兵,当然,那不一定是MLE1857,法国火枪型号已经混乱到连他们自己都搞不太清楚的地步了。

这一时期的法国火枪终于可以堂堂正正的称之为米涅步枪了,而MLE1857也成为了法军列装的最后一款击发前装步枪。
老实说我依然无法理解为什么法国人不在线列步兵的线膛步枪上安装表尺,降低成本?

这支MLE1857卡宾枪居然也没有表尺,实在有些令人费解...

MLE1857也算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听到这里马上有人自作聪明的站起来'肯定是洋务运动的时候用过吧?’八里桥的桥柱上嵌着两发子弹,一发属于恩菲尔德,一发属于它。


也许有时,法国人的表现非常可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征服中国。

1859年-1860年拿破仑三世下令将依然在役的.69旧滑膛枪进行线膛改装并限定标准长度为1.42-43米,超过这个长度的都要被锯短。接受改装的包括MLE1822T,1842,1853。改装后的MLE1842火枪命名为MLE1842T,MLE1822T更名为MLE1822T Bis。


MLE1842 T火枪,和之前我们贴过的MLE1840和MLE1842滑膛枪进行对照,详细观察第一至第二道枪管箍的距离我们会发现它的长度比之前要稍短一些,在1860年这是标准长度。


MLE1822T Bis,'bis’这个词在法语中似乎意味着'重复的’,也就是说这种步枪加工了两次,一次是击发改装,一次是线膛改装(1860年),有些MLE1822居然一口气用到1866年接受后膛改装成为鼻烟盒步枪...真不知该夸奖这身老骨头够结实还是嘲笑法国人不思进取。
 
 
MLE1859卡宾枪,基本上是法军装备的最后一款前装卡宾枪。

前装枪历史讲完之后,我们顺便补充一件法国军事史上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做为米涅子弹的发明国,法国人居然从未研制过新式小口径米涅步枪...一直到夏塞波步枪出现,法军前装火枪的口径始终是.69英寸,不补充说明谁相信这是线膛...好吧就算它真的是线膛,你能指望它有多准?这像一个拥有庞大完善军事力量的大国做的事情么!

1861年,举世瞩目的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全世界(或者全欧洲)都在密切关注这场血腥而奢侈的内战,战争中南北双方采购的小型武器居然多达200多种,英国与奥地利通过向内战双方输入数十万支步枪而赚的盆满钵盈,法国人的步枪虽然卖不出去(谁稀罕),但多多少少也沾了一点实惠,当然,最大的收获绝不是那点蝇头小利。
南北战争令法国军方意识到两件事
1:步枪口径的缩减势在必行(早干什么去了?)
2:前装枪已经难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美国南北战争对于近代欧洲的战术思想影响极大,南北战争后法国人不知是图新鲜还是偷技术,居然在美国购买了一大批剩余军火,包括斯潘塞步枪夏普斯步枪以及一大批稀奇古怪的后装卡宾枪应有尽有,有些甚至还在普法战争中派上了用场,不过这是后话了。

番外

 
鼻烟盒步枪(fusil Tabatière——法国人之所以这么叫它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步枪的后膛形状很像一个鼻烟盒(老实说我没见过鼻烟盒长什么模样)。

鼻烟盒步枪的诞生是有背景的(废话,有凭空冒出来的枪么!),1866年夏塞波步枪开始列装部队时,法国当局就感觉到,以现有的产能,想要短时间列装部队是不可能的,而同时期正是欧洲大陆的多事之秋,普奥战争刚刚结束,普法关系持续恶化,战争的威胁笼罩在莱茵河两岸。
法国方面急需一种廉价的过渡装备争取时间形成战斗力,现有的旧式线膛前装枪根本不能需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将前装步枪进行改造成为后装步枪的提议得以通过。
前装改后装既非新鲜事物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美国人在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进行了类似尝试,并于1866年成功进行'活门’步枪的改装重新交付军队,英国也于1866年对现役的前装枪开始了后膛改装并将改装后的武器定名为施耐德步枪,另外,1866年普奥战争中惨败的奥地利人也匆匆忙忙对自己装备的洛伦佐步枪进行了改装。

上有先例下有技术,法国军方决定,对现役的部分前装步枪进行改装应付局势,1867年一个精良的后膛设计被呈交上来,绰号Tabatiere,也就是鼻烟盒的意思。

接受改装的包括MLE1857,MLE1853T,MLE1859卡宾枪甚至包括MLE1842T等更早的型号,一般口径为.69,但依然存在少数.71口径的火枪,可能是考虑到改装步枪后膛不可靠,鼻烟盒步枪采用了黄铜子弹。

鼻烟盒步枪采用的黄铜子弹,短而粗,同时代的施奈德步枪子弹差不多也是这个德行,中火黄铜子弹最早由英国军官博克瑟于1866年设计,我们在英国篇中会提到这个人的详细情况。

图中所示的分别为.69和.71子弹,弹径比口径要宽0.3毫米左右。
卷制黄铜弹壳,底座似乎是独立的,卷制黄铜弹壳问题多多,经常会发生膨胀甚至破裂导致无法抽壳,因此后来生产的黄铜弹壳采用拉伸工艺来解决弹壳强度的问题(英国军队据说一直死抱卷制弹壳)
法国当局对鼻烟盒步枪的改装情况颇为重视,由于技术难度不大,又动员了大量一流枪炮技工,鼻烟盒步枪的整体质量比较出色。


鼻烟盒步枪的盖子很萌,就像它的别称一样,所有鼻烟盒步枪都被镶上了表尺,有一部分鼻烟盒步枪的后膛采用了青铜材料而不是钢,比如我们看到的这支由MLE1822T Bis改装的鼻烟盒步枪(快饶了这老人家吧)



 
 

MLE1822T bis与MLE1822T(短一些的是T bis,长一些的是T,相关的资料前面已经列举了)分别为线膛击发枪和滑膛击发枪,能用到鼻烟盒改装的1822T BIS真可称得上是法国武器史上的传奇了。

鼻烟盒步枪的使用方法与施奈德步枪基本是一样的,摁下卡扣翻开后膛盖,将胖胖的黄铜子弹塞进去,关闭后膛盖,叩开击锤,击发,射击完毕后打开并向后拉动后膛盖,弹壳被拉出,倒掉。

鼻烟盒步枪的服役时间很短,一方面是因为法国的.69口径实在太过落伍,另一方面夏塞波步枪性能太过优秀,结果这款倒霉的步枪根本没上几回战场,始终作为非正规军装备一直打酱油到普法战争结束,在巴黎公社围攻战中鼻烟盒步枪是国**卫队的主要装备,之后就被大方的存进仓库,1885年被当做剩余物资销往民用市场。


由于口径与12号霰弹口径相似,许多鼻烟盒步枪被削去枪管改装为'祖鲁霰弹枪’进行销售,纵观全世界被这么来回折腾的也只有法国前装枪了...默哀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