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名医中风类症治案

 悟道修行慧能 2014-02-23


转自:青年针灸会

 

中风又称卒中、脑卒中等,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之善行数变。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和急性脑血管病相似,好发于中老年人,通常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医学认为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由于劳倦内伤,忧思恼怒,烟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使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临床有中经、中络、中腑、中脏之分,又有中寒(脑缺血)、中热(脑充血)、中湿(脑出血)、中燥(脏燥症)之别,复有闭症、脱症之辨。

《内经》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灵枢》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灵枢.刺节真邪》《金匮要略》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涏。               《金匮要略》

 

中风论

据《针灸大成》引徐凤《针灸大全》

且夫中风者,有五不治也。开口、闭眼、撒屎、遗尿、喉中雷鸣,皆恶候也。 且中风者,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名不同焉。或中于脏,或中于腑,或痰或气,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中于脏者,则令人不省人事,痰涎壅塞,喉中雷鸣,四肢瘫痪,不知疼痛,语言蹇涩,故难治也。中于腑者,则令人半身不遂,口眼?斜,知痒痛,能言语,形色不变,故易治也。治之先审其症,而后刺之。其中五脏六腑形症各有名,先须察其源,而名其症,依标本刺之,无不效也。

(一)   肝中之状,无汗无寒,其色青,名曰怒中。

(二)   心中之状,多汗怕惊,其色赤,名曰思虑中。

(三)   脾中之状,多汗身热,其色黄,名曰喜中。

(四)   肺中之状,多汗恶风,其色白,名曰气中。

(五)   肾中之状,多汗身冷,其色黑,名曰气劳中。

(六)   胃中之状,饮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黄,名曰食后中。

(七)   胆中之状,目眼牵连,酣睡不醒,其色绿,名曰惊中。

初中风急救针法

据《针灸大成》引《乾坤生意》

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少商二穴,商阳二穴,中冲二穴,关冲二穴,少冲二穴,少泽二穴。

杨继洲       《针灸大成》

辛酉,夏中贵患瘫痪,不能动履,有医何鹤松,久治未愈。召予视,曰:此疾一针可愈。鹤松惭去。予遂针环跳穴,果即能履。夏厚赠,予受之。逾数载又瘫矣,复来召予,因侍禁廷,不暇即往,遂受鹤反间以致忿,视昔之刺扁鹊于伏道者,为何如?

按:观此案之证,似属痹症,而非中风。若属中风,既以久治未愈,其神经细胞必有不同程度伤损,神经细胞若有伤损,必不能一针可愈。

 

陆瘦燕   《陆瘦燕金针实险录》

半身偏废新说

半身偏废之病,多系缺血及出血遗留之患,间由风、寒、湿三气合至而成。《医林改错》曰:此都属血气蹇滞,淋巴弛缓,何可用风药及燥湿利水药,盖燥其血而枯涸淋巴,何能愈疾。此言虽亦有理,然风寒湿之说,亦不可废。《改错》用补阳还五汤,该方重用黄芪补气,活动细胞,益奋淋巴,桃仁、红花、当归、地龙,行血而通滞塞,但治疗须早,若三四日后,则效鲜矣。此方脑出血时,万不可用,用之有加重出血炎险。

霍君之母,患偏废,请余治疗,脉左沉细右弦,见证左手足不能动,口眼?斜,舌硬语言不清,先期昏迷,后即倒地,约2分钟,醒后即遗此疾,已10日矣。此实脑出血也,乃中湿症。由脑之细血管右半部损坏,故左手足不能动;舌硬语言不清,舌神经中枢亦损坏也;颜面中枢神经受压迫麻痹,故口眼?斜。乃以针刺百会穴护脑,压血下行;泻丰隆、太冲穴,使微出血,令恶血下降;针攒竹、睛明、四白、禾髎、地仓穴,矫正面部中枢神经之麻痹;取金津、玉液穴以疗语言不清,而矫正舌神经损坏;刺肩髎、臑会、消泺、清冷渊、天井、四渎、会宗穴,以疗臂之不遂;足五里、阴包、曲泉、膝关、中都、中封穴,以行足胫之不利。凡诊4次,已能扶杖行走,至11诊而痊愈。

中风证治宜分闭脱

中风一病,医家议论纷纭,未能中肯,后学无所适从,缘不明脑神经病理故尔。今虽脑神经病理大有发现,然亦不可不知有闭、脱之分,闭者宜开,脱者当固,诚须细辨也。

其发也,良由肝阳上升,木火恣肆,痰火内炎,气血升腾,刺激脑神经,目瞪口呆,牙关紧闭,肢体僵动,喉中曳锯,鼻鼾气粗,面赤唇红,脉来洪大,是为气火升浮,痰涎壅塞之实症闭症。治此必以蚧(原书为“介”,据上下文义改)类潜阳,金石镇坠,参以开痰降气,则神经安静,病即霍然。脱者由于真阴虚竭于下,以致孤阳飞腾,上凌脑神经,神智模糊,猝然痉厥,目合口开,手不握固,声嘶气促,疲倦无神,脉息细微,舌短面青,自汗淋漓,二便自遗,气息细微,殆将不续,面唇淡白无华,甚则青黯,与热痰窒塞之闭证,截然不同,治法亦绝端相反。此是真元式微,龙雷暴动之脱证,治必滋填真阴,固护元气,尤当与蚧(原书为“介”,据上下文义改)类潜镇之法,双方并进,急起直追,尚可希冀一二,少缓须臾,病不及待;他如人参,阿胶、山茱萸、鸡子黄等恋阴滋阳,及珍珠母、石决明、龙骨、牡蛎、龙齿、龟甲、鳖甲等大批潜阳镇逆之品,均是必不可少之药;更有汗出如珠,四肢逆冷,脉伏不见,此乃阴阳俱亡,急以参附蛤蚧类(原书为“合介”,据上下文义改)频灌,庶几有效。

由是观之,闭证是痰热之窒塞,脱证是正气之散亡,原因不同,治法有异,虽其中亦有相似之处,但闭证有阳热之状可据,而脱证有虚象之态可凭,脉证合参,当可了然于胸,不致为其惑焉。

瘦燕曰:中风前分中寒、中热、中湿、中燥四大类,实则再可分为二类,即闭与脱是。明言之,凡古医书中所谓中经络、中血脉、中腑及类中风,俱属闭证一类,故中热、中湿,亦属闭一类;中寒及古医书中所谓中脏皆属脱之一类。闭者当用泻针,通其闭塞,开其滞气,与方药之化痰通气,有同等功效,而方药之功效,或较缓迟,针之功力,可立见焉,且病势急者,服汤恐不可及,施以针治,兼能救急。脱者当灸气海、关元、中极穴,以扶其元,以纳其气,可助参附蚧(原书为“介”,据上下文义改)类之不及。

脑出血 两例

新闸路某中学教导主任赵女士,年40岁,平素操劳过度,突患脑出血,昏迷不知人事。经杨与龄医师之介,延余治,量其血压,收缩压达230mmHg,脉像沉细,二便不禁。为刺神庭、百会、人中、鸠尾、哑门、风池、风府穴,诊治10日,神志全清,20日后,手足伸缩自如,调治两月,得以痊愈。

虹口北四川路,某商店周先生,年48,突然中风,神志昏迷,言语謇涩,半肢不遂,7日未醒,家属惶恐,手足无措。经友人介,延余治,量其血压,收缩压达220 mmHg,脉像弦细而滑,舌苔垢腻,胸中痞闷,饮水则呛,大便不畅,此湿痰郁结,风火鸱张。为针神庭、哑门、风池、风府、少商、气海穴,针治半个月,各恙次第敉平,手足已能伸缩自如,神志亦清,言语畅利,收缩压降至176 mmHg。盖针灸之道。首在取穴准确,古人云“针起病除”,虽形容过甚,惟有时确能如此见效也。

中风三绝

磨坊街某板箱店主人徐先生,年近50,形体胖大,血压高亢,收缩压达210 mmHg,忽然半肢不用,头昏而晕,两目模糊,言语謇涩。延余治,脉像弦虚,舌苔光剥,乃肾阴久虚,肝阳亢盛之故。与泻阴包、曲泉、中封、太冲穴以抑肝阳,补肝肾、关元俞、命门、阳关穴以固肾元,凡针治2个月而痊,门人屈春水问曰:夫子之治此症,何以主重补肾?余曰:肝肾原属母子,补肾方能平肝,水足火能自息也,重补肾,肝得滋养,火自平矣,若粗工只治其肝,难以得效。且也,此症危急时,瞳孔放大,气息奄奄,余亦未敢言必效,惟认症即确,守此不摇,放能得救。舌光如镜者,胃气绝矣,古人所谓“不茅之地”者是也;瞳孔放大,肾气绝矣,以瞳人属肾也;神智昏糊,心气绝矣。有此三绝,当然危险达于巅顶,乃与法外之法,针外之针,寻“命门”,采“阳关”,病人由死以入生,医者履险而如夷。然焦头烂额莫若曲突徙薪,故预防之治,不可忽也。当血压稍觉高亢,即与针治,泻丰隆穴,泄太冲穴,针飞扬穴,摇昆仑穴,血压即可下降,自无脑出血之患矣。

 

脑缺血 一例

七宝镇某肉庄沈先生之母,年已八旬,忽然中风,不言不语,半肢不遂,血压降低,脉像细弱,舌苔如常,此脑缺血也。与补肩髎、臑会、天井穴,以通利三焦而舒关节;补脑空、正营穴,以舒胆经而正其血压,针刺环跳、风市穴,以利下肢。凡一诊即痊。或曰:夫子即云脑缺血,当与养血,乃取三焦胆经者,是何故也?余曰:脑缺血固无法使之骤然足血,然而三焦与胆,古人云,主一身之枢机,所谓枢机,即活动力也。取此数穴,正以利三其枢机,使血脉流行正常,则一切类似中风之现象,自可消除,并非取此诚能补血,否则,既属缺血,何能一诊即瘥,此中精微,固当细心推讨。且也,此病即所谓风中廉泉穴,以廉泉系阴维任脉之会,风中于此,不能发言,所谓痰阻舌根是也,故余于上述诸穴之后,更取此穴,与针3分,即可痊愈,非偶然也。

多产偏废 一例

妇人多产,大都血虚,血虚则生风,实即神经细胞不足,故古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霞飞路钱太太,年30余岁,已生8孩,此次怀孕8个月,突然左部手足偏废,不能动弹,俗称胎前风者也。脉像缓弱,舌苔如常。乃与补少海、支沟、养老穴,以利上肢;泻承扶、委阳、飞扬穴,以利经脉。补之者,使神经细胞增殖;泻之者,勿令胶质阻滞。每次针治,即觉舒畅,至产后仍请余针治,更补悬枢、命门、阳关、气海、关元诸穴,助其收缩子宫,而养元气,凡4个月尽瘥。

承淡安  《针灸薪传集》《承淡安针灸师承录》

1925年秋,有徐家基人,急促邀余父去针其弟,谓自田间归,猝然寒颤(原文作“战”,据上下文义改)发热,顷刻全身不能动,疼痛甚。余父为针少商、尺泽、委中出血,紫血出渐可转动。又针合谷、曲池,肩髃、阳陵、绝骨、昆仑、环跳、人中、病即减轻。

 

淡安治锡城北门汤和之君口眼?斜症,为灸地仓、颊车二次而愈。当灸时,病者觉肌肉收引,歪者因此遂正。

承淡安言,中风瘫痪半身不遂之症,总以艾灸为愈,以大艾为良。盖艾能温通经络,艾灸有主要穴,即曲池、肩髃、环跳、阳陵泉四穴,频频灸之,自能恢复其原状。余治锡邑薛瑞初太夫人,年逾耳顺,瘫痪已二年余,亦上述之四穴,频频灸之,连续百五十壮,而竟痊愈,步履如恒。伟哉!艾灸之力,诚非其它药石所能及。

 

彭静山   《针灸秘验与绝招》

偏瘫

偏瘫是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导致的半身不遂,是临床常见的较难治的疾患之一。用体针、眼针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病例:张某,男,50岁,辽宁省锦西县国新公社宋家沟大队。

1973年12月25日来诊,患半身不遂十余年,左手略能握物,不能上举,左下肢步履拖拉,抬腿困难,且不能站立。十余年中,经医治仅遗此症而不愈。今骑驴来院求治。面?、消瘦、神清、语言清晰、二便正常、脉沉缓、舌淡少苔。病深年久,恐难获效,且无特效良方。但病家求治恳切,愿做试治。无奈,又为其进一步诊察。触诊:患侧肢肌肉略萎缩,皮温低下,左冲阳脉见沉细,左人迎沉微。遂觉此症病在阳明经。拟温补阳明之法,配用头针。处方:大巨、足三里,均用补法。头针:足运动区。

针后30分钟,还未起针时,患者自感患侧下肢温热,手心出汗,平卧抬腿呈60度角,治疗前为30度角。二诊(12月26日):自诉针后抬腿觉有力,轻松。原方加曲池,配头针:运动区。

六诊(1974年1月3日):经5次针后大见好转,患侧上肢能举过头,下肢步行有力,患腿能单独站立1分钟,当场病人做了表演。并说此次独自步行5千米来诊,这意外的效果,令人惊奇。此后又继治5次,基本痊愈。两年后随访,健康,一直参加劳动。

按:此属中风后遗之偏瘫。病久体弱,认为难以调治,后以经络诊察并予以调整而获效。此虽未取用治瘫诸穴,仅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纠正阳明失调,将多年偏瘫治愈。此乃经络辨证之优越。

辨证:半身不遂多为“中风”后遗症状。临床治疗应以经络辨证为准。半身不遂的患者,其体内的经络出现了极复杂的变化,各经络间、左右侧经络间出现了显著的失调。这些微细的变化,从脉证上是不易诊出的。例如,朋脉证上看,诊为肝中风,但一测其经络,不在肝,而在脾、肾等经。若不调整脾、肾等经的失调变化,是不会有速效的。因此,诊察经络与调其平衡在治疗偏瘫中占有重要地位。

配方选穴:从古至今,治偏瘫的验方与效穴不少,为什么有时有效,有时无效?立方准,用者恰当,即有效;立方不准或用者失误即无效。因此,对古方、验方与书本理论上的东西在临床应用时,一定要辨证地使用,才能发挥其治疗效应。否则,一见偏瘫,就惯用某些固定的治瘫穴,一经无效即束手无策。结果就会将那些所谓无效的病人推出针灸治疗之门外,使病者丧失信心,蒙受不应有的痛苦,对此,针灸医生应该引起注意。

配方选穴,按诊察出来的经络变化为准,再结合治瘫穴所主经病灵活选用,疗效才佳。如:病在肝胆经,取环跳、阳陵泉、太冲等,病在脾经,取隐白、阴陵泉、大包等;病在阳明经,取曲池、内庭、大巨等;病在少阴经,取涌泉、阴谷、少海等有效。关元治瘫亦有效,此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看来,有些穴虽不治瘫,但如辨证活用即会有效。

整体治疗:针灸治疗偏瘫,不要只着眼于瘫,应十分注重脏腑经络的调整,中风多病在肝,若不调好脾、肾,肝亦不能治好。治瘫要调和气血,气纳三焦,血归包络,因此,三焦与心包又不能不调,偏瘫是多经病变,需要大调整,施整体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针灸治瘫不要急于求成,对一时不见效的患者,要耐心细致地诊治。只要认真地辨证施治,发挥医患的主观能动作用,常可提高疗效。

 

王秀珍         《王秀珍刺血疗法》

1.脑溢血 一例

王X X,女,68岁,农民。

患者在家做家务时,突然昏到,伴呕吐、大小便失禁,左半身瘫痪46小时,于1976年6月12日晚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及“脑溢血”病史。检查:体温37.5摄氏度,血压140/90毫米汞柱,呈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2毫米,等大等圆,对当反射存在,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歪斜。心肺正常,肝脾未扪及。左侧上下肢肌力O度,生理反射消失,右则上下肢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

诊断:脑溢血

治疗:入院后给予止血,降低颅压、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6月15日患者清醒,遗有左侧肢体偏瘫,6月16日请刺血科治疗,针刺太阳、曲泽、阳交出血后,患者精神好转,饮食增加,左侧上下肢已能平行移动,疗效显著。6月18日左侧肢体已能活动,左下肢可屈膝,左手可抬高至头,6月23日又刺血治疗1次,能下床活动,配合针灸治疗,于7月3日痊愈出院。

2.脑血栓形成  一例

孙X X,男,51岁,河南商丘三中教师。

右侧肢体偏瘫四个月,于1981年7月23日来刺血科门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史,今年三月份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感到右侧肢体麻木、失灵,遂住入河南省某医院,脑血流图检查提示左侧流入时间明显延长,双侧重搏波减弱。意见:双侧脑血管硬化,左侧血管弹性减弱。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经对症治疗效果不显,转为刺血治疗。现症右侧肢侧活动失灵,讲话时舌根转动不灵活,右手拇指内收,持物无力、精细动作差。测血压120/90毫米汞柱。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治疗经过:取穴太阳(双)及曲泽、委中、中渚(患侧),针刺出血后,逐渐感到下肢轻快,行走有力,右手可持重物。8月4日及22日各刺血1次,偏瘫纠正,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言语清楚,于当年10月份重返课堂授课。

3.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例

陈X X,男,41岁,安徽省肥西井王乡排灌站职工。

患者1978年12月28日上午到粮站加大米,在挑回途中,别人发现他倒卧路旁,昏迷不醒,送往医院途中呕吐4、5次,为胃内容物。急诊住入省某医院。

入院检查:神志不清,烦燥不安,头皮未见血肿,口角略向左侧偏斜。右眼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左侧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射存在,劲软无抵抗,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右侧上肢肌张力较下肢差,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

眼底检查:双侧视神经乳头轻度水肿。颅骨X线片示:人字缝略增宽。经省某医院神经内科会诊,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小血栓形成。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脱水、止血,抗感染及镇静剂治疗,两周后病情尚未完全稳定,家属坚决要求出院,转来刺血科治疗。来诊时查见,血压130/78毫米汞柱,神志半清醒,意识朦胧,右眼睑下垂,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左眼肿胀,语言不清,右则肢体轻瘫,肌张力减低,锥体束征阳性。取穴太阳、委中针刺出血,内服小活络丹,每次10克,一日3次。1月20日复诊,病情好转,神志已清楚,答问切题,右眼视力恢复,能辨色。独自行走几十步,但步态不稳,大便干燥,三日未行,刺血太阳、腰阳关,内服润肠通便、补中益气中药3剂。2月1日三诊,神志完全清楚,自诉病情,主动要求治疗,右侧上下肢发麻,比以前有力,右眼视力恢复,眼睑稍下垂,刺血曲泽、委中、(均为患侧)。此后于2月21日及3月15日各刺血治疗一次,刺血治疗5次后,患者神志清楚,视力恢复,右侧肢体功能亦恢复正常。1979年6月20日亲自来院送感谢信,精神愉快,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

4.脑栓塞 一例

王X X,男,9岁,安徽省寿县谢墩乡人。

1983年1月8日门诊:右侧肢体偏瘫伴言语不清1月余。

1个多月前,患儿先出现头部及右半身疼痛,继则出现失语、右侧上下肢活动失灵。发病后十天住入省某医院神经科。检查:右侧上下肢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右上肢肌力0度,右下肢肌力1度,右上肢霍夫曼征(+)、右下肢巴彬斯基征(+)。诊断为“脑血管栓塞”,给予丹参、强的松,维生素等药治疗后,症状有好转,能讲话但言语不清楚,舌根发硬,右腿跛行无力,右手拇指内收,不能持物。诊断:脑血管栓塞。

治疗经过:针刺太阳、曲泽、解溪穴出血。1月28日复诊,讲话时舌根稍见灵活,发音较前清楚,走路稳一些。刺血太阳、冲阳、内关。3月3日三诊:病情又见减轻,讲话内容多了些,右手能持轻量物体,肌力达2度,刺血印堂、阳交、尺泽。3月31日四诊,走路比前有力,跛行减轻,刺血太阳、三阴交、中渚。刺血治疗4次后,跛行基本纠正,右手能拿轻物,言语清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