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不生气 少生气?
如何使自己少生气、不生气? 生气是人的一种情绪,是一种既简单常见,又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单地说,当一个人认为某种事物或现象违背了他内心的准则或信念时就会来气,就会生气。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殊不知,生气,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使来本不如意的事情更加不如意。更严重的是,生气极有害于身心健康,甚至是自己摧残自己。 德国学者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愤怒使别人遭殃,但受害者最大的却是自己。”清末文人阎景铭写过一首《不气歌》,颇为风趣:“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研究生气对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成水后,澄清透明;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生气时的“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只过了几分钟,大白鼠就死了。这位专家进而分析:一个人生气十分钟,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了一次三千米的赛跑;人生气时,会分泌有毒性的分泌物,经常生气的人自然难以健康长寿。 生气既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就应当学会控制自己,万一碰上生气的事,要自己给自己“消气”,使不良情绪得到疏导,不至“气”出病来。有人认为,“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脾气不好,似乎无法改变。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也十分有害。一个人性情急躁,易于动怒,固然与气质上的特点有关,但主要还是一个思想修养的情操陶冶的问题,这就是性格上的自我陶冶。 是的啊 晓峰老师早就说我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是的我需要改变自己。
当然,陶冶情操,改变动辄生气的性情要通过长期的努力,下一番自我反省、自我改造的功夫。 有的人墙上挂着“难得糊涂”的条幅,玻璃板下压着“制怒”、“慎思”的书法,但“火”还是照样发,“气”还是照样生。“座右铭”只是一纸空文。 由此可见,要使自己少生气、不生气: 首先,要意识到这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也没有“对”与“错”的严格区分标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永远会有差异。 第二,要心胸开阔,宽宏大量,凡事要想远点,想通点,想开点,不斤斤计较细枝末节的事情。 第三,要与人为善,对别人多一点理解,相信别人也是懂道理和讲道理的。遇事不要总往坏处想,怀疑别人总是心眼不好,似乎“洪洞县里没好人,有意和自己过不去”。 第四,要学会息怒,善于控制和调理自己的情绪,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时,要提醒和告诫自己:“生气是自己惩罚自己”,把生气消灭在萌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