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S.6到“别隆采圆盘”纳粹德国的飞盘传说 如果说关于“飞碟目击”的最早详细记录源于二战末期,也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在二战期间就已经有圆盘形飞行器出现了,而它們的制造者当中,自然少不了那个有着许多崇拜技术的狂热天才设计师的国度——纳粹德国。 在二战时期,圆形翼尖一度被普遍认为能够提高飞机的空战性能。于是就出现了整个机翼都呈椭圆形的战斗机,如英国的“喷火”和苏联的雅克-3。这些机型的确在实战中体现了良好的机动性。因此,一些设计师就有了更加偏门的想法:将机翼做成半圆形,两侧的机翼连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圆,同时取消水平尾翼或采用飞翼构型,从而成为一个“飞行的圆盘”。 有若干张无法确认的照片显示,盟军曾经缴获过一架纳粹德国的圆形翼飞机残体,这架飞机被称为AS.6。说起来也简单,AS.6就是一架两侧机翼连在一起、呈正圆形的无平尾验证机,其他方面还是“很像飞机”的:动力为一台活塞式发动机,机头上装着螺旋桨,因此不会引起什么神秘的联想。 另一个比较具有虚幻色彩的纳粹飞盘传说是“别隆采圆盘”。传说中的“别隆采圆盘”采用“脉冲爆炸波发动机”并且“可以悬停在空中”。这听起来似乎很玄,但也可能很简单:所谓“脉冲爆炸波发动机”,可能就是与V-1飞航式导弹使用的脉冲喷气发动机原理相同的装置。虽然主流设计师們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脉冲喷气发动机震动过大,不适合载人飞行器使用,但美国比例复合材料公司(就是著名的鲁坦航空器工厂,现已被诺斯洛普·格鲁曼公司所收购)就曾经试制过采用脉冲喷气发动机的小型载人飞机,并且成功地进行了试飞。而美国的火星探测器就使用脉冲喷气发动机在火星着陆时实现了空中悬停。当然,在地球上试验的时候也实现过。综上所述,如果“别隆采圆盘”是一架采用脉冲喷气发动机和某种其他发动机混合动力的垂直起降验证机,在理论上也确实有可能实现。 会飞的煎饼XF5U 美国的圆盘形飞机 如果说AS.6和“别隆采圆盘”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无法确信其存在过的话,其实我們现在还可以在博物馆中看到如假包换的圆盘形飞机,即美国的XF5U“飞行煎饼”(见题图)。 XF5U“飞行煎饼”是美国沃特公司于上世纪40年代开发的试验型战斗机,由查尔斯·H·齐默尔曼设计,其预想的用户是美国海军。XF5U外形怪异,没有“明显的”机身(但此时“飞翼”的概念尚未提出,而且XF5U的外形与“飞翼”也有区别,比如有明显突出的机头),除机头驾驶舱外,整个飞机像一个圆盘,其两侧各有一部由活塞发动机驱动的大型变距螺旋桨,尾端有一对小翼。沃特公司的设计团队认为,XF5U在飞行时整个圆盘状的机身都被包裹在螺旋桨产生的高速气流中,能以64.36公里/时的低速飞行,具有惊人的短距起降能力,非常适合在航母上使用。从另一个方面看,圆盘状机身也是一种翼身融合的设计,大大减小了阻力并降低了翼载。由于其所有气动操纵面都处于螺旋桨气流中,操控效率更高,所以机动性好于常规布局飞机。 1941年,沃特公司开始制造“飞行煎饼”的全尺寸样机,样机使用木/织物结构。原型机代号V-173,试飞员布恩·T·盖唐干1942年11月23日实现了首次飞行。在200多次试飞中,V-173证明了齐默尔曼设想是正确的,该机的失速速度极低,正常飞行中几乎不可能失速或进入尾旋。在V-173成功的鼓舞下,美国海军于1944年出资建造两架XF5U-1原型机,1945年8月机身制造完毕。XF5U—Ⅰ原型机使用了一项称为“轻金属”的新型蒙皮,基本结构是在两层铝中夹入一层西印度轻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早期的铝基复合材料)。由于特殊的变距螺旋桨的延误,直到1947年才完成原型机的制造,当年在康涅狄格州开始了地面测试。随后,该机通过巴拿马运河运到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飞行测试。1948年,美国海军决定不再发展螺旋桨驱动的战斗机,计划随之取消。 不过,XF5U-Ⅰ或许并不是美国圆盘形飞机的终章。因为有资料显示,美国空军后来还曾测试过一种采用喷气式发动机的圆盘形飞机。其实,在XF5U—Ⅰ发展的后期,沃特公司就已经为该机预留了安装喷气式发动机的位置。因此,在冷战初期的上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测试过喷气动力的圆盘形飞机完全有可能。从不甚清晰的照片上的伴航飞机是F-86来看,这种喷气式圆盘形飞机的研制时间应该也就是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其发动机有4个尾喷口,可能不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 说到这里,我們或许可以提一下那个神秘的“51区”。美国军方承认那里有某种秘密,当然否认里面有什么不知死活的外星人。不过,美国人可没有说过“51区”里没有“飞碟”,因为“飞碟”也可以是地球人制造的。因此,冷战中的一些“UFO目击事件”或许就是那些尚未公开的秘密飞行器,包括XF5UI、喷气式圆盘形飞机等早期喷气式验证机和后来的X-15等火箭动力高速验证机。它們的速度比同时代的普通飞机要快很多,美国政府和军方又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于是就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西方媒体“UFO目击记录”中描述的不明飞行物大多呈圆盘形,而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则多为火箭型(火箭动力飞行器)或者三角型(飞翼)。显然,外星人的智商是不应该如此“退化”的…… 阿弗罗飞车 最逼真的飞碟 迄今为止,有记录可查的外形最为“逼真”的圆盘形飞行器,或许当推加拿大的“阿弗罗飞车”。这是上世纪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加拿大阿弗罗公司为美国陆军研制的一架圆盘形技术研究机。其圆盘形机身的中部设置了一个直径1.5米的涡轮转子,该转子由3台J-69涡喷发动机提供的喷气流驱动。试验结果表明,在近地飞行时,“阿弗罗飞车”的效率是比较高的,但在垂直起降和离地较高状态下悬停,其经济性要比采用旋翼的直升机稍差一些,平衡控制与姿态操纵也更复杂。事实上,“阿弗罗飞车”的飞行高度还不如直升机,甚至只能达到后来的地效飞船的水平,因此实用价值确实不高。 虽说没有投入实用,但“阿弗罗飞车”很可能是几次被描述得最为绘声绘色的“UFO目击事件”的主角。例如,曾经有加拿大人对英国记者描述“它闪着金属光泽缓缓着陆,四个脚落到地面,圆盘当中有一个风扇……”显然,我們可以在“阿弗罗飞车”上找到上述所有特征。而这位目击者可能并没有看到之前和之后的情形,于是就把它当作了天外来客。 伊泰普
苏/俄碟形飞艇 1993年,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俄军方正在研制一器“伊泰普”。这种“大型飞碟”的研制始于原苏联时期,不仅可以在空中悬停,而且可以在海面、沼泽和各种复杂地形起降。该报道最初引起了外界的一些关注,但很快就没了下文。那时,所谓的“原苏联遗留下的秘密武器”的报道铺天盖地,有些还颇为荒诞(例如什么可以在水底垂直发射鱼雷的“水泥潜艇”云云)。因此,“伊泰普”很快也就几乎被人們遗忘了。 不过,2007年前后的一些资料照片显示,“伊泰普”或许并非纯属虚构,而是一艘个子不大也不小的飞艇,只是它的气囊形状不是普通飞艇的纺锤形而是圆形,更形象地说是像某种日式甜饼。从几张比较清晰的照片上看,“伊泰普”的气囊应为硬式,吊舱可能直接取自一架米里系列直升机,气囊后部有类似尾翼的活动控制面和类似支架的设备,其动力和操纵装置情况不明。“伊泰普”的制造者可能是俄共青城飞机制造厂,有报道称,中、俄边境的一些地区曾经目击到大型碟状飞行器的飞行和悬停,俄方称这是“伊泰普”在试飞。 行文至此,我們已经能够阐述这样一个事实:圆盘形(碟形)飞行器并不一定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人类的现有科技甚至是过去的科技都可以制造出它們。诚然,我們并不能把所有的“不明飞行物”都认为是圆盘形飞行器,甚至不能因此排除外星来客光临地球的可能(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当我們在关注和解析一些“UFO记录”时,应该想到,在一些地方的机库中和试飞场上、在历史的一些角落里,曾经和现在都有一些“地球人制造的飞碟”一一圆盘形飞行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