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古称狮子国,是东南亚重要的佛教国家之一。现有人口一千五百多万,其中67%的人信仰佛教。斯里兰卡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除佛教外,还有印度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佛教的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信仰的人也最多。在斯里兰卡,信仰佛教的人,主要是狮子族人。其他各民族信仰佛教的人为数极少。佛教文化是狮子族的民族文化。现将斯里兰卡的佛教概况介绍如下:
一、佛教的传入和兴衰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产生于印度,传播于亚洲各国。据历史记载,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King
Asoka)在统一印度的战争中杀人太多,他深感战争的残酷,给人民造成巨大苦难。因而改信佛教,宣传佛教,并向邻近各国派遣传教师。派到斯里兰卡的传教师,据说是阿育王自己的儿子,名叫摩哂陀(Mahinda)。当时斯里兰卡的国王是天爱帝须(Devanampiya
Tissa),传说他正在森林中打猎时,看到身著袈裟的摩哂陀,感到很奇怪。当摩哂陀说明身份和来意之后,天爱帝须对他表示尊敬,当即邀请他到当时的王都阿努拉达普拉(Anuradhapura)王宫中居住。摩哂陀是公元246
年到达斯里兰卡的。其后不久,据说阿育王的女儿僧伽密多(Sanghamitta)也来到斯里兰卡,他是一位比丘尼,带来了菩提树苗。这样斯里兰卡的佛教,从一开始就建立了比丘僧团和比丘尼僧团。此后一千多年中,因得到历代王朝的护持,佛教在斯里兰卡逐渐兴盛起来。
佛教在古代,靠背诵和记忆来传承教义。但年代久远了,靠这种方法就难免有讹误。公元一世纪,佛教徒在斯里兰卡举行第四次结集,将南传的巴利语佛教经典写成了文字。这是斯里兰卡对南传佛教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一次结集,南传佛教可能早已不复存在。这次结集,为人类社会保存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斯里兰卡的佛教,最初只有上座部,但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后,也盛行于斯里兰卡。如五世纪初,我国高僧法显在斯里兰卡时,阿努拉达普拉城就有两座著名的寺院,一为大寺(Maha
Vihara),一为无畏山寺(Abhayagiri
Vihara)。前者是上座部佛教寺院,后者是大乘佛教或大小乘兼弘的寺院。唐代大翻译家不空金刚(Amohavajira)就是在斯里兰卡学的密教。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斯里兰卡发现了一些刻在铜片上的大乘经典。这些都说明古代斯里兰卡是有大乘佛教的。公元十二世纪,斯里兰卡国王波罗迦罗摩跋忽一世确立上座部大寺派为国教,取缔其他派别。从此斯里兰卡不再有大乘佛教。
公元十三世纪,斯里兰卡国势日衰,佛教亦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斯里兰卡遭到南印度泰米尔人(Tamils)的侵略。这些入侵者,不仅掠夺财宝,而且对佛教也进行破坏。
十六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魔掌伸进了这个国家。首先入侵的是葡萄牙人。他们是天主教徒,对佛教进行破坏,强迫佛教徒改信天主教。1658年斯里兰卡人依靠与荷兰人合作,赶走了葡萄牙人。但荷兰人也是殖民主义者,他们就统治了斯里兰卡的广大地区。1796年英国人又赶走了荷兰人,1815
年最后消灭了弱小的康提王国(The King-dom of
Kandy),把整个斯里兰卡置于它的殖民统治之下。
斯里兰卡由于屡遭外敌入侵,佛教几乎被消灭。当时的佛教是名存实亡,既无传戒人,也无佛经。因此斯里兰卡于1753年(有说1750年)派遣使团到泰国,请泰国比丘到斯传戒,并抄回佛经。1802年(有说1799年)和1865年(有说1862年)又先后从缅甸传入佛教。现在斯里兰卡的佛教,就是从泰国和缅甸传入的。1948年斯里兰卡获得独立,佛教亦随之兴盛起来。
二、佛教派别和僧人
斯里兰卡的佛教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分为三大派,即暹罗派(Siam Nikaya)、阿曼罗波罗派(Amarapura Nikaya)和兰曼匿派(Ramanna
Nikaya)。他们的经律论三藏都是一样的,只是传承的地区不同而分为不同的派别。三派中以暹罗派势力最大,比丘人数最多。整个斯里兰卡,大约有两万名比丘,暹罗派就占四分之三,约一万五千人。三派各有自己的大长老,有自己的传戒地点和安居的寺院。
三派的僧人各有自己的特点。熟悉情况的人见到某一比丘的形仪,便知他是属于哪一派。各派的特点是:暹罗派比丘不仅剃光头,连眉毛也要剃光,出门时手拿布伞;阿曼罗波罗派比丘不剃眉毛,只拿布伞;兰曼匿派既不剃眉毛,也不拿布伞,而是持一种树叶伞。
斯里兰卡佛教派别的界限是很严格的,他们彼此不同住一个寺庙(大的佛学院可能例外),也不大互相往来。各派僧人的生活习惯,虽有某些细小的区别,但所信奉的教义是一样的。
前面说公元前三世纪佛教传入斯里兰卡时,即已建立起比丘僧团和比丘尼僧团,因比丘尼传戒传统早已中断,所以现在只有比丘而无正式的比丘尼了,但有少数(据说约二千人)未受比丘尼戒的出家女众。她们也剃光头,披黄衣(一块黄布)。她们的生活比较清苦,没有寺庙,只能依靠善男信女过生活。近年来,斯佛教界拟恢复比丘尼僧团,希望我国佛教界予以协助。
三、僧侣的生活习惯
斯里兰卡僧众的生活习惯,与中国的有所不同,当然遵守比丘戒是共同的,但在一般生活细节上则不一样。比丘都是吃荤的,但对吃素的人却很尊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下列几件事非常重视:
1.过午不食。所谓过午不食,就是过了中午十二时以后不吃东西。这一规定非常严格。如果出家人下午吃了东西会被认为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遭到他人的耻笑甚至辱骂。僧众吃午饭,必须在十二时以前开始。只要开始了,吃到下午一时也没关系,但必须一次吃完,不能二食。
2.不进娱乐场所。僧人不能进入任何娱乐场所,不能看电影、看戏。如果有僧人进入娱乐场所,群众就会大喊起哄,甚至会拔掉他的袈裟。从僧人来说,这也是一件极为丢丑的事。
3.不接触金钱。就是持银钱戒,包括金银硬币以及钞票,都不能接触。不过这一条戒,现在只有极少数人坚持,绝大多数出家人都不遵守这一条戒了。出家人不遵守此戒,似乎已获得社会人士的谅解;而遵守此戒的人,却又受到社会人士的尊重。
4.不骑车、不快跑。这是关系到威仪的问题。斯里兰卡的出家人出门,绝对不能骑自行车,也不能快跑。否则就会遭到讥笑,被社会人士看不起。
5.不戴手表。斯里兰卡出家人为了不遭讥嫌,不戴手表。要掌握时间办事又怎么办?他们一般使用怀表或小闹钟。当然手表也可当怀表使用,只要不戴在手腕上就行了。
6.进入寺塔必须脱鞋。这一点是东南亚国家的一般礼节。在斯里兰卡,凡进入寺庙,必须脱鞋。如果不脱鞋,那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守门的人,根本就不会让你进去。斯里兰卡的佛塔,周围都有一个绕塔的平台,参观游览或朝拜的人,必须脱鞋才能上去。这种脱鞋的礼节,从卫生的角度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美德。
以上这几点生活小节,大部分都是戒律中的规定。由于国情民俗的不同,中国僧人对这些戒条都开许了,但斯里兰卡僧人却十分重视,并已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僧人不能不遵守。谁要是违反了这几条,谁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
斯里兰卡僧人的生活,一般都是很有规律的,他们早晨起床洗漱后,即开始打扫庭院,然后带着鲜花去礼佛。在斯里兰卡有一种寺庙树(Temple
Tree),这种树各寺院都有,四季都开放清香的白花。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一些人在树下拾花供佛。礼佛以后早餐。上午十一时冲凉(洗澡),接着就是午餐。因为是过午不食,必须在十二时以前开始吃饭。下午除了喝茶水之外,任何食品都不能吃。
斯里兰卡僧人的早、午两顿饭,过去靠托钵,现在托钵乞食的人很少,一般都是由信徒送饭到寺庙,寺庙本身是不动炊的。每一所寺庙都有自己的信徒。由信徒组成的寺庙护持会派人通知某家某天送饭。由于都是供养性质,所以饭菜的质量一般都很好。
傍晚,僧众集中在佛殿诵经礼佛。初出家的沙弥,还要参拜上座或老师。
四、僧人与信徒的关系
在斯里兰卡,寺院僧人与信徒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僧人和信徒都有自己的义务。首先说信徒对僧人的义务。他们自愿支持和维护寺院,供养寺僧,无条件地为寺院服务。他们认为给寺院和僧众服务,就是修福。
寺院僧人应信徒的请求,为信徒服务,也是无条件的。例如信徒的婚、丧等事,请僧应供、说法、诵经等宗教活动,不论信徒是贫是富,只要他们提出要求,僧人都是无条件接受的。不过在这里应当说清楚,斯里兰卡的僧人为信徒诵经,只是履行一种宗教职责,并不向信徒索取报酬。至于信徒供养什么,完全出于信徒自己的意愿,诵经的僧人并不计较。供养什么就是什么,供养多少就是多少。
斯里兰卡信徒家里因事供僧,是一项很隆重的活动。他们预先定好日期,告诉寺庙里的僧人,到时派人到寺庙来迎接,有钱人用汽车接,贫穷人家而又离寺院很近,就派人徒步来迎。迎接时,一人在前面敲鼓,僧众鱼贯而行。到了斋主家里,在门前脱鞋,有专人为僧人们用凉水洗脚。进屋以后,席地而坐,成一字形。如果僧人众多,则成半圆形。丰富的饭菜,都摆在僧人的面前。僧众中的领头人为信徒说三皈五戒和诵经祈祷之后,就开始吃饭。僧人不能自取食物,必须由信徒一份一份的送到僧众手上。吃饭完之后,信徒还要向僧众供献某些日用品。最后为首的僧人为信徒说开示。
每逢中国的农历初一、十五两天,特别是十五,许多信徒到寺院里过斋日,他们身着白衣,从早到晚都在寺庙里念经、拜佛。寺僧为他们说三皈五戒、讲开示。所以在斯里兰卡,每逢初一、十五,僧人是很忙的。
在农村,寺庙也是教育中心。没有学校的地方,有些信徒还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寺庙里从出家人读书、写字。许多寺庙还办有星期学校,由出家人为信徒讲佛学常识课。
由于出家人对信徒是无条件服务的,因此出家人在社会上受到尊敬。例如出家人出门乘坐公共汽车,可以不排队上车。上车以后,有人会主动给僧人让座位。有些公共汽车上设有僧人专座。
五、佛教寺院与僧教育
斯里兰卡的出家人,文化水平都比较高。整个斯里兰卡,大约有五千多所寺庙和三百多所佛学院(设在寺院中),其中有两所较大的佛学院,一为智增学院(Vidyodaya
Pirivena),创办于1873年,在科伦坡市内;一为智严学院(Vidyolankara
Pirivena),创办于1876年,在科伦坡郊区。这两所著名的佛学院,在班达那奈克执政时期,改为国立的正式大学。近年来,又成立了一所不上课、只举行考试、授学位的世界佛教大学。
斯里兰卡的僧人,一般至少懂三种语文或四种语文,即僧伽罗文、梵文、巴利文和英文。僧伽罗文(Singhalese),是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必须学;巴利文(Pali)是佛教典籍的文字,也必须学。梵文(Sanskrit)与佛教典籍有关,在佛学院也是必修课。还有许多僧人懂英文。所以在僧界中,有许多作家。他们写文章,出版书籍。此外,近年来有不少僧人上大学,考博士。
六、主要佛教团体和节日
斯里兰卡的佛教团体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1.佛教神智学会(The
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创办于1880年,是由一个名叫奥尔科特的美国人发起的,主要从事佛教教育工作,如科伦坡著名的阿难陀学院(Ananda
Co11ege)就是该会创办的。该会的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普及佛教思想。
2.锡兰摩诃菩提会(Maha Bodhi Society of
Ceylon),成立于1891年,是斯里兰卡人达摩波罗(Dhammapala)创办的。该会在许多国家设有分会,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佛教组织,影响很大,财力雄厚。
3.佛教青年会(Young
Man Buddhist
Association),创办于1908年。该会办有许多佛教业余学校或星期学校,讲授佛教常识,定期举行考试,及格者发给文凭。其目的也是为了普及佛教知识。
4.全锡兰佛教大会(All
Ceylon Buddhist Congress),创办于1918年,从事佛教宣传工作。该会有一定影响,例如世界佛教徒联谊会(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就是由该会发起的。
以上都是居士团体。出家人除本派自成组织系统外,未见有什么别的组织。
斯里兰卡佛教界,每年有两个大节日,一个是佛节。他们将佛陀诞生、成道和涅槃三件事融成一体,统称曰“维萨克”(Vesak)。这是斯里兰卡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到处悬灯结彩。鞭炮、钟鼓、汽笛齐鸣,节日气氛十分浓厚。特别是在大城市里,主要路口搭起五彩缤纷的牌坊,牌坊上绘有佛本生故事。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际,牌坊闪闪发光,显得绚丽多姿。另一节日是佛牙大游行,大约在七月或八月间举行,地点是康提(Kandy)。节日期间,从全国到康提观光的群众人山人海。佛牙大游行的队伍,主要由古典舞蹈队和大象队组成。游行活动要连续进行多天,场面十分壮观。
七、金刚寺的道风和学风
前面所谈是斯里兰卡佛教的一般情况。现在谈谈科伦坡的金刚寺(Vajirarama)。
金刚寺是斯里兰卡一所著名的寺院。它的著名,不是寺院的规模,而是它的道风和学风。金刚寺的僧人严格遵守戒律,因而闻名国内外。正由于该寺僧人讲究修持,被某些人批评为最保守的寺院。但是它在佛教信徒的心目中,威望最高。
金刚寺不仅道风好,学风也好。据我所知的几位出家人,都是很有学问的学者。该寺已故长老金刚智(Vajirannana),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据说他能用巴利语讲经说法,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巴利语是一种死文字,斯里兰卡的僧人,人人都懂,但能说话的可不多。
金刚智的弟子纳罗达法师(Ven.Narada),也通梵、巴、英等文字,著作甚多,多次周游全世界,到处传播佛教。三十年代曾到过我国上海,1957年又来我国访问。他是一位非常讲修持的人,于1984年圆寂。
毘耶达西法师(Ven.Piyadassi),也精通梵、巴、英文,著作亦多,他步纳罗达法师的后尘周游各国,1981年曾来我国访问讲学(毘耶达西法师在中国佛学院的讲演稿《佛教徒希望人类和睦相处》,载本刊1982
年第1期)。
另外象索麻(Soma)、开明德(Khemimda)、般若西哈(Pannasiha)诸法师都是学问道德很高的人,他们都有著作问世。
外国在金刚寺留过学的人,也出过一些学者名僧,如尼泊尔的甘露喜法师(Ven.Amritananda),近十多年来,出版著作三十余种。1984年8月,斯里兰卡三大派的大长老联合授予他“尼泊尔大导师长老”(Maha
Nayaka Thera Of Nepal)的荣誉头衔。
金刚寺现在办有一所比丘训练中心(Bhikkhu Training
Centre),由般若西哈法师主持,地点在科伦坡郊区。该中心实际是一所佛学院。在该院学习的,除了本国比丘,也有外国比丘。该院学制十年为一期,学习英、梵、巴、僧伽罗四种文字以及上座部佛教典籍。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全院掩映在绿荫密布的丛林中,求学者如能吃苦,安于澹泊,经过十年寒窗,将来一定可以成为著名的佛教学者。目前我国学术界同时精通梵、巴、英三种文字的人才实在太少,如果我国佛教界有人发心去该中心学习,将来一定能成为中国佛教界的高才。
八、中斯佛教关系
中斯佛教关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四世纪末,两国佛教徒就有了往来。公元406年,斯里兰卡的一位出家人昙摩抑来到我国,并带来一尊4.2尺高的玉佛送给东晋朝廷。这是最早见于我国史料的中斯佛教友好交往的事实。
公元410年,我国伟大的翻译家法显法师由印度到达斯里兰卡,居住两年,寻师参学,最后带回许多经典。他写的《佛国记》详记当时斯里兰卡的佛教情况,成为研究斯里兰卡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公元412年,斯里兰卡僧人僧伽跋弥在庐山与其他僧人共译《弥沙塞律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元五世纪斯里兰卡比丘尼来中国传戒的事。根据佛制,比丘尼要从二部僧受戒,方能合法。当时中国虽然已有比丘尼,但都是从比丘僧受戒,不合佛制。斯里兰卡第一批来了八名比丘尼,第二批来了十一名比丘尼,于公元433年举行二部僧传戒仪式,中国比丘尼僧团从此建立起来了。
我国唐代的大翻译家不空三藏,原是斯里兰卡人,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和弟子含光奉唐朝廷的命令赴斯学密教。回到中国以后,译出大量经典。
中斯佛教人士的往来历代都有。直到斯里兰卡受到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之后,两国佛教交往才被迫一度中断。
本世纪初,斯里兰卡创办摩诃菩提会的达摩波罗(Dhammapala)曾来我国,并与金陵刻经处创始人杨仁山见过面。三十年代初,金刚寺的纳罗达法师来到我国上海,当时我国曾派人赴斯留学。抗战期间,太虚法师率领的佛教访问团曾访问斯里兰卡。四十年代,中斯曾经交换留学生,法舫法师并到斯讲学。
解放以后,中斯佛教关系大为密切,除各个时期的不断互访外,有两件大事特别值得一提,这就是1956年为纪念佛灭2500年,我国佛教界成立专门机构协助斯里兰卡编纂佛教百科全书;1961年应斯里兰卡佛教界的要求,我国佛牙曾到斯巡展,受到几百万人的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