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15】

 晚晴999 2014-02-24

大舞蹈病

[病案]范某,,36岁。197712月某日就诊。患者四肢进行不自主动作已八年,还有扭颈、耸肩、伸舌、咀嚼等动作,有时上下牙之间咬得“格格”作响。由于不能控制伸舌、蛆嚼动作,舌及唇被咬伤多处,甚至咬得鲜血淋漓,剧痛难忍。家族无同样病史。神经系统检查:神清、颅神经阴性,语言含糊,四肢肌张力明显降低,肱二头肌、三头肌、桡骨膜反射、膝踩反射均消失,肌力4.5度。头面、颈项、四肢不停地挤弄、扭动、伸屈。全身肌肉未见明显萎缩,深浅感觉无异常,病理反射未引出。拟诊大舞蹈病。

[治则]平肝熄风,豁痰镇痉为主。

[方药]煅石决 30,广郁金15,黑白丑15,北细辛15,天竺黄15,石菖蒲15,白僵蚕15,制南星15,广陈皮15,全蝎15,蜈蚣15,蝉蜕15克。上药焙干,共研细末吞服,每次1.53,每天3次。服药三个月不自主动作明显减少,服药四个月起伸舌、咬牙动作停止,其他扭颈、耸肩等动作虽未完全停止,但较服药前明显减少,至今稳定。(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1)

[评析]舞蹈病分为小舞蹈病、大舞蹈病和老年性舞蹈病。目前大多应用西药及针灸等方法控制其症状,但对大舞蹈病来说则疗效很差。本方取石决、全蝎、蜈蚣、蝉衣均为平肝熄风要药,天竺黄、白僵蚕、制南星化痰宁神,广郁金理气化痰,细辛、黑白丑分别布祛风散寒、利水化痰的作用,与上述平肝熄风、豁痰镇痉药同用、能增强抗抽搐作用,陈皮用以保护胃气,以利久服。(黄宣能)

多动症

[病案]易某,,51岁。19711127日就诊。10月上句开始,时感左侧面部及左侧上、下肢发麻,肌肉跳动,拿不住东西,数分钟至数小时自愈。1030日开始突然左侧上、下肢不自主向外侧呈舞蹈样甩动,发作不规则,从一天数次,到十几次、几十次,约经一周后,逐渐发展至持续性,有时也有短暂间歇,睡眠时停止,但有时夜间也突热发作。曾在某医院神经科检查,诊断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多动症,帕金森氏综合征。先后用过安坦、安定、鲁米那、苯妥英钠、利眠宁、奋乃静、冬眠灵、利血平、地巴唑、路丁、亚油酸丸及维生素类西药,未见效果。来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尚伴有头昏并时时隐痛,目眩畏光,听力减退,口干咽燥,夜晚更甚,腰酸脚软,心烦意乱,睡眠易惊,食欲尚可,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脉象弦细略数,舌质暗红前半无苔、舌根有薄黄苔。检查:体温正常,脉搏每分钟86,血压21.3/13.3kPa(160/100毫米汞柱),神清合作,说话清楚,表情迟纯,瞳孔等大,对光反射良好,未发现面神经麻痹,偶而可见左侧面部肌肉抽搐,颈软,心、肺、肝、脾均无异常,左侧上下肢不停地摆动,上肢为前臂旋前旋后动作,下肢向外侧呈扭转样动作,左手握不住东西,肌张力稍增高,左侧肢体正常,膝反射存在,腹壁、提睾反射消失,无明显感觉障碍,其他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

[治则]养阴熄风。

[方药]羚羊角粉3(冲服),大白芍12,麦冬12,制首乌12,麻仁12,黄明胶12,生地15,钩藤15,生牡蛎30,炙鳖甲30,全蝎6,炙甘草6克。4剂后,略见效果,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又照上方将羚羊角粉改为2,继服5,病情显著好转,一天只大发作23,但轻微颤动仍较频繁。守原方去羚羊角,加炙僵蚕10,炙地龙10克。服20余剂而痊。随访至19772月仍未复发。(见《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10)

[评析]本案属肝肾阴虚,筋脉失于濡养;虚阳上扰化风所致,因此治疗必须养阴熄风。方用二甲复脉汤加减,方中羚羊角粉用3,是重要之药,尽管价昂亦应用之。(马荫笃)

振栗症

[病案]陈某,,62岁。1982113日就诊。患者身栗栗振动欲坠,头左右摇摆不定,齿颤颤叩击有声,手抖抖蠕动,行立振掉,语言不利,唾液不时从口角流出,时轻时重,历时两月有余,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始来就诊。细询在振栗之先,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症,经服解热镇痛、消炎片及疏风发表之剂,寒热除,头身痛解,则出现振栗。三年前曾发作过一次,服用中西药治疗近一年之久,症状消失。有高血压史,间常服用利血平。检查血压18.6/12.6kPa(140/95毫米汞柱)。血常规化验:血红蛋白80/L(8%),白细胞3.1×109/L(3100/立方毫米)。精神萎顿,面色不华,肢体稍酸痛,食纳呆滞,大便不畅,小溲一般。情志激动时,震颤加剧,但随动作时略有减轻,入寐则停止发作。舌苔薄白、质淡红润,脉微细。

[治则]补气养血,温煦筋脉。

[方药]当归10,白芍10,熟地10,党参15,黄芪30,白术10,熟附子10,桂枝6,茯苓10,炙甘草6,生姜3,红枣4枚。服5,身振大为减轻,摇头、击齿均停止,手颤亦轻,口角流涎减少,继守原方连服10,振栗完全消失,食纳香馨,精神振作,能从事家务劳动。(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8)

[评析]振栗一症,系阳气虚弱,气血不足,筋脉失其温养,经虚阳弱而得之,与瘛疭截然不同。《伤寒论》“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又“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其治法以温经益阳为主。属阳气外虚,不能主持诸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属肾阳虚衰,水气凌心;“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患者,年逾花甲,素操勤劳,为气血衰弱之躯,病历二月之久,起于发散之后,脉症表现,均是气血不足之征,故以当归、熟地、白芍补精血以濡脉,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炙甘草扶脾益气以养筋,附子、桂枝振奋阳气以温养筋脉。药证相符,故效而彰。(马荫笃)

遗尿怪症

[病案]谢某,,30岁。1979926日初诊。二年前分娩,胞衣滞留,经处理约三小时胎盘下,汗出湿被,当时房间冷,自感身寒,此后感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少腹重坠,小便失禁。凡逢下雨,或闻水声,或见小儿撒尿,或洗手洗脸,或想到水,甚至别人议论水,则小便不能控制,即自行排出。病已二年,曾多次去医院检查未见异常,服药无效。患者神疲乏力,面目无华,形寒,经水、胃纳正常,苔薄白,脉沉虚弦。

[治则]温脾补肾祛湿。

[方药]云茯苓20,炒白术60,炙甘草20,干姜15,制附子20克。服3剂药后,腰以下冷痛除,尿意已能控制;原方加益智仁30,乌药12,又服3剂,病愈。随访未见复发。(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3)

[评析]患者产时受冷,下焦虚寒,寒湿着而下去,故腰以下冷痛;肾阳虚惫,膀胱失约故小便失禁。治疗宜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治之。《金匮要略》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病虽在肾腑,但治疗正如尤在泾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用炙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制附子温脾以壮肾,取暖土缩泉以制水,脾肾兼顾,膀胱得以制约,功能恢复,故病愈。(李祥云)

顽固遗尿

[病案]谈某,,17岁。遗尿已十余年,经常低热,口干多梦,月经已潮三次,尚正带。舌红紫、苔薄腻,脉细弦。巩膜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疏达肝气。

[方药]柴胡4.5,红花12,当归9,生甘草3,积壳4.5,桔梗4.5,川芎4.5,白茧壳5,韭菜子12,升麻4.5克。服21,一月内未见遗尿。续投上方,7剂。续以归脾汤善后,随访经年,病未发作,形体亦较丰腴。十余载沉疴,愈于一旦。(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2)

[评析]祖国医学对此证分为肾气不足和肝胆火旺两型。《内经·宜明五气论》云:“五气所病,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殆指肾气不足而言。但古代名医李中梓说:“世俗之治小便不禁者,但治补濇而己。不知内经论肝肾膀胱之病,不知为何邪所干,则知七情六气皆能为病也。”认为此病致病因素与七情六气有关。朱丹溪认为肾主大便,肝主小便,因足厥阴环阴器,所以小便症状与肝有关,颇有见解。本病例何以用“血府逐瘀汤”呢?有三个根据:(1)立足于疏畅肝经,利气化瘀。血府逐瘀汤寓疏肝于化瘀之中。(2)病经十余年,久病必有瘀,查之体征。也确有瘀之象。(3)活血化瘀疗法能治多种神经系统与精神系统疾病,《景岳全书》论遗尿症:“当责其神。”也符合此种意思。本病例遗尿十余年每日有之,病情顽固,久治无效,竟能于短期治愈,确是辨证之可贵。但此法不常法,可作治疗顽固遗尿症之参考。(黄宣能)

白日遗尿

[病案]固某,,53岁。199019日初诊。近六个月来,白日遗尿,36,甚为苦恼,伴心悸乏力,食欲不振,睡眠不宁,曾服中西药未效。刻下并见气短,尿道口酸胀等,舌质淡嫩,苔白,脉弦细。西医各项检查未见异常。

[治则]补益气血,健脾固肾。

[方药]岷当归60,川芎15,黄芪30,白术12,女贞子12,五味子9,米壳15,甘草5克。水煎服。并随症加用下列药物:党参15,芡实9,煅龙骨30,牡蛎30,白茅根15克等。服6剂时,遗尿次数减少,尿道口仍有胀感。加减守法继服9,尿不禁停止,尿道口酸胀消失,再续服10,以资巩固,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见《湖南中医杂志》1993年第1)

[评析]成人尿不禁之原因,有七情之损,有六淫之伤,而致肺脾肾不足,终致膀胱之气不固。本例之病机,为气血两虚、脾肾失约。故在佛手散的基础上配伍补气之品,并重用甘肃特产药材岷当归,重用60,乃取其养血和血之功,如此气血充沛,脏腑功能协和,痼疾终愈。(吕志连)

排尿后晕厥

[病案]刘某,,38岁。198482日就诊,诉排尿后,晕厥发作三个月,每发于卧起排尿时,排尿后仍觉悠悠忽忽,头重脚轻,继即晕厥倒地,不省人事,自汗出,移时自醒,醒后疲乏少力,每次发作510分钟不等,经某医院诊为“排尿性晕厥”。询纳食素差,舌淡,苔薄白,脉虚缓。

[治则]补气升阳。

[方药]人参10,黄芪30,白术10,当归10,陈皮6,天麻6,柴胡6,炙甘草5克。连服15,病愈。随访二年未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8年第7)

[评析]厥证病因甚多,因排尿而厥者较少见。患者脾气虚,睡卧后,阳入于阴。卧起之时,阳初出阴分,紧接排尿,消乏阳气,使气更虚,一时气机不相顺接,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发为厥症。故投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开阳,遵古代名医李东垣“善治者,唯在调和脾肾”之说,诚金玉良言。(马荫笃)

见水思尿症

[病案]刘某,,56岁。1975年元月初诊。有高血压病史十年,停经四年。平时经常头晕头痛,性急易怒,多梦少寐,于数天前在水管放水时即发生小便不能自制,以后见水思尿频发,平时无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检查数次无异常。形体肥胖,面色淡白,舌嫩,苔薄白,其脉弦缓,两尺细弱。

[治则]滋肾养肝,承制心火。

[方药]淫羊藿30,仙茅12,肉苁蓉15,巴戟天12,枸杞子12,淮山药30,益智仁12,菟丝子30,乌药6,珍珠母20,黄柏10克。服3剂后,症情显著减轻。连服15剂痊愈。(见《中医杂志》1980年第4)

[评析]本案症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加之年届八七,肾气己衰,膀胱开阖失职。治以益气以助封藏,恢复膀胱之阖。方用二仙汤合缩泉丸加减治疗,使肾阴复,肝阳平,膀胱能正常发挥作用则病愈。(马荫笃)

遇风尿频

[病案]林某,,51岁。198796日就诊。十年来每遇北风或西北风则尿急、尿频,且尿量较多,一昼夜小便十多次,甚则数十次,风向一转则症状立即消失,冬天尤甚。平时胸闷烦躁,失眠健忘,心下痞满,大便溏薄,一日34,舌淡、苔薄黄,脉沉弦细。多方求治无效。

[治则]补肾壮阳,健脾疏肝。

[方药]熟地24,淮山药20,茯苓12,丹皮10,山萸肉24,泽泻10,附子12,肉桂10,菟丝子30,覆盆子20,五味子20,车前子20,桑螵蛸20,桑寄生16,炙黄芪30,党参20,破故纸15,香橼皮12,佛手12克。服6剂即见效,又服30剂病愈,随访至今未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91年第5)

[评析]《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北风生于冬,病在肾。”《素问·奇病论》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分析本病系肾阳虚衰,摄纳无权所致,治当宜金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壮肾阳,添肾精,治久泻多尿之症,因病程日久,脾肾两虚,故加党参、黄芪、香橼皮、佛手等健脾疏肝之品,达到肝疏,脾健,肾阳盛,使膀胱气化得司,则尿频止。(李祥云)

黑尿酸症

[病案]李某,,44岁。尿久置后变黑已四十年,无任何自觉症状。1963年和1967年曾先后两次切开膀胱取石,取出之结石,遇空气风化变碎。1964年开始感觉腰部疼痛,逐年加重,按类风湿治疗无效。1975年以来先后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医院诊为黑尿酸症。经用维生素C、辅酶A等药治疗好转出院。近年来,身高比原来矮6厘米,近日腰膝关节疼痛加重。检查:体温36,脉搏62/,血压15.7/12.0kPa(118/90毫米汞柱),发育正常,手背、耳廓褐黄,色素沉着,颈部无特殊,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肝脾未触及,x线片脊柱生理弯曲度消失僵直变形,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唇样变,密度不均有透光区,裂隙状,气泡状,影如圆形或椭圆形-真空现象。化验血常规正常,尿内红细胞911/高倍,白细胞13高倍,留尿20毫升加10%氢氧化钠和斑氏液1030秒钟尿变黑色,尿静置24小时变黑色。入院后给能量合剂加中药治疗二十一天,疗效不明显,即停用能量合剂。患者皮肤色素沉着,关节变形,腰痛,脉沉迟。

[治则]补肝益肾,活血化瘀。

[方药]丹参15,当归12,郁金12,牛膝12,淮山药30,炒枣仁15,五味子10,山楂15,陈皮10,枳壳10克。并配服维生素C。服23剂后,查尿加10%氢氧化钠液10滴延长至6分钟变黑色,提高疗效5,尿静置由24小时变黑色延长至一周变为棕褐色,比原来24小时变黑色疗效提高6倍。继续间断治疗,随访一年,疗效巩固。(见《河南中医》1981年第4)

[评析]黑尿酸症,国内仅见报道数例,而偏重于诊断,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本案分析证属肝肾两虚,气滞血瘀,故用丹参、当归、郁金、牛膝、山楂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壮筋骨利关节;陈皮、枳壳行气,消除皮肤色素沉着,并辅助活血化瘀;五味子、山药、枣仁补肾益阴安神。诸药起补肾益肝、行气活血化瘀之作用,故收到一定疗效。(马荫笃)

乳糜尿

[病案]罗某,,26岁。19574月间小便混浊如米泔,有时凝结成决,病已年余。感头昏,神疲乏力,纳食不佳,小便化验未见异常,曾多处求治,服用健脾燥湿清热利湿之剂等无效。

[治则]健脾理气,补肾固涩。

[方药]党参15,白术12,茯苓12,炙甘草6,陈皮6,芡实12,米仁12,扁豆12,菟丝子12,枸杞子9,杜仲9克。服4剂即小便转清,但感头昏神疲,以后给予归脾丸加补肾药,调理巩固疗效。(见《江西中医药》1958年第12)

[评析]乳糜尿属中医“膏淋”的范畴,有虚实之分,实者多用萆薢分清饮。患者曾用清热利湿之剂无效,古人有“浊病稍久,宜固肾,不宜利水”,故治以健脾理气,补肾固涩,方用五味异功散加补肾固涩之剂,4剂病愈。后因神疲乏力,故用归脾丸加补肾药巩固疗效。(李祥云)

蓝尿

[病案]李某,,76岁。1982113日诊。半年来,小便初起欠清,久置即变为蓝色。迭进渗透分利、益肾等法治疗,其效不显,伴有神疲少气,纳呆,面色不华,大便欠爽,舌淡、苔白润,脉虚细无力。血与尿常规化验均无异常。

[治则]益气补中。

[方药]党参10,白术10,陈皮10,当归10,肉苁蓉10,升麻10,枳壳10,黄芪15,炙甘草5克。连服10,溲色渐清,久置亦不变蓝,精神好转,食纳增加。在原方基础上,连服百余剂,能下床活动,体力增加,溲色正常。随访一年,未见复发。(见《四川中医》1986年第5)

[评析]考“蓝尿”一症,鲜见记载,其病因除药物、饮食外,多由脾胃虚弱所致。盖脾气虚,失其升清降浊之能,脾病及肾,水谷精微与糟粕相混,不行正道,下流膀胱,蓝尿始成。美国HoIt氏近年研究认为:老年由于肠道功能减弱,致使色氨酸在胃肠道吸收不全,被肠道中细菌转化为靛基质并以尿蓝母形式随尿排出体外,遇空气氧化成靛蓝,从而使尿变成蓝色。这与《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的观点较为契合,今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而病愈。(吕志连)

尿液白浊

[病案]吴某,,35岁。19771019日初诊。患者于1977726日畏寒高热,去某医院就诊,按上感治疗后热退,次日去上班,半日后感腰酸,全身疲乏尿频,尿液白浊。尿化验:蛋白(+++),红细胞(+),脓细胞(+),曾用乌洛托品、呋喃坦丁等治疗无效,后又用庆大霉素及中药肌注仍无效。病已七十五天,患者每日上午8时至晚上10,小便均为乳白色混悬液,晚上小便较淡。若吃肉、蛋之后尿液更为混浊,静置15分钟后,尿内混悬物结晶成块状。舌苔白,脉沉软。

[治则]分清化浊,芳香化湿,益肾健脾。

[方药]茵陈15,泽泻12,萆薢9,芦根15,苡仁15,桑寄生12,南沙参12,山楂肉9,神曲9,藿香梗9,败酱草12,白蔻仁9克。服3剂尿液较清,即使吃肉亦未见混浊,原方又服3,尿液与正常人相同,饮食增加,唯感腰酸,故给予益肾健脾兼清利之剂调理巩固之。随访二年未见复发。(见《湖北中医杂志》1980年第3)

[评析]白浊之疾可因湿热下注,或脾气下陷,或肾阴亏虚,或膀胱气化不利所引起,患者尿频尿浊是湿热之故,病久不愈,脾肾亏损,使精关不固,清浊不分,白浊下注。现患者正气已虚,邪气未尽,故标本兼治。方中萆薢、茵陈、泽泻、败酱草、芦根利湿清热,分清别浊,藿香梗芳香化浊,南沙参清上制下;苡仁健脾化湿,寄生补肾固腰,山楂肉、神曲消食和中。全方药味丝丝入扣,仅服6剂病愈。以后又益肾健脾,扶正固本兼用,竞获全功。(李祥云)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病案]何某,,48岁。19811123日入院。患者自1980年起无明显诱因而出现面白无华,但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19818日赴南方出差,途中发现凌晨尿色如酱油样,伴乏力。归来后凌晨排尿仍呈酱油色,伴头昏,耳鸣,全身无力,心悸,气短,自汗,视物昏花,纳呆腹胀,面目肌肤发黄。经某医院诊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经用地塞米松、力勃隆、丙酸睾丸酮,多种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无效,症状日渐加重。自诉酱油色尿每隔1520天发作,每天10余次,持续35,精神困惫,语气无力,少动懒言,面目肌肤黄染而虚浮,双下肢水肿,舌质淡、无苔,脉弦滑无力而数。血红蛋白60/L(6%),红细胞3.0×1012/L(300/立方毫米),白细胞9.3×109/L(9300/立方毫米),中性79%,淋巴21%,血小板12×109/L(1.2/立方毫米)。血浆结合珠蛋白电泳消失,血浆游离血红蛋白56毫克%,黄疸指数15单位。血清铁242.5微克%,总铁结合力405微克%,未饱和铁162微克%,饱和度59.9%。糖水试验阳性,糖水定量5.5%,罗氏(Rous)试验、酸溶血试验、凝血酶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均阳性,红细胞胆碱脂酶18.18单位,尿三胆正常,红细胞脆性试验开始溶血0.44%,完全溶血0.36%。骨髓象呈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呈帽徽型、馒头型、三角或多边形,其碎片占3%。实验室检查符合临床诊断。

[治则]健脾益气补血。

[方药]黄芪50,白术15,龙眼肉15,红参15,白芍15,生地15,陈皮15,木香10,川芎10,升麻10,当归20,大枣7枚。住院次日又出现血红蛋白尿,持续三天,前方加乌药15,继服13剂后自觉症状好转,体力增强,胃纳转佳,腹胀、水肿消失,血红蛋白尿未发作,但病人巩膜、肌肤仍黄染。前方加茵陈30,续服10剂后黄染消失,黄疸指数恢复正常,面色转润泽,血红蛋白提高到77/L(7.7%),自觉症状消失,继服前方以巩固疗效。前后共服85剂药后出院。出院后继服前方,一个月后恢复工作。随访一年余,血红蛋白尿一直未复发,精力旺盛,工作、生活均正常。实验室检查某些项目好转,如血浆结合珠蛋白10.3微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17.5毫克%,血清铁107.5微克%,总铁结合力430微克%,未饱和铁322.5微克%,饱和度52%,红细胞胆减脂酶30单位。(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4)

[评析]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为机体升降出入的枢机。脾气旺盛,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则能生化气血,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本例由于劳倦而伤脾,气血无以生化,脏腑经络无所禀受而俱病。治以人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龙眼肉、大枣养血补血,乌药、陈皮、木香理气醒脾,并加升麻提补中气;茵陈以祛黄疸,终获良效。(马荫笃)

血屎()

[病案]张某,,30岁。1960821日下午突然尿血,无血块及涩痛感,色综红,较混浊,无恶寒发热及腰痛,咳嗽,咯血等症,翌晨仍不止。乃求治于某院门诊,尿检综红色,镜下红细胞(+++),无白血球及脓球、管型、抗酸杆菌。第三天开始治疗,服中药无效,旋即住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心肺正常,肝脾不大,皮肤、骨骼、关节与神经系统均正常,体温、脉搏、血压亦无特异,脉象沉弱,苔薄白,舌质淡,胸部X线透视和照片及膀胱镜检查均正常。化验:红细胞5.94×109/L(594/立方毫米),血红蛋白165/L(16.5%),白细胞6.4×109/L(6400/立方毫米),血浆总蛋白6.68克%,白蛋白/球蛋白4.42/2.26,红细胞沉降率6毫米/小时,血小板306×109/L(30.6/立方毫米),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均正常,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住院后经中西医合治,罔效。

[治则]逐瘀行气。

[方药]穿山甲珠粉5,每晚睡前服。第一次服后尿血减轻,第二次服后,尿中基本无血,第三次服后,彻底痊愈。出院后追访一年余,亦未复发。(见《哈尔滨中医》1964年第6)

[评析]尿血即《内经》所谓溲血、溺血,《证治准绳》云:“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溺血。此系泌尿系常见前症疾。关于尿血的治疗,一般医家多投清热,滋阴止血、收涩之品,却少见破瘀散血之法,而使用穿山甲治疗罕见,甚至见而生畏。考穿山甲味咸平,性微寒有小毒,能走窜经络,无处不达。穿山甲能治愈此例尿血,主要是取其逐瘀血,行滞气的功用。(马荫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