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为何沦为IPO改革的牺牲品

谈起IPO,大部分的普通投资者对其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还能够借助打新获取一些超额的收益;恨,是因为频繁的IPO最终打乱了市场的运行节奏,也成为A股跌跌不休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经历了本轮IPO改革后,打新一族恐怕没有如此幸运了。根据当前的规则显示,新股申购者不仅需要满足1万元以上的市值申购门槛,而且还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非限售股份。如此一来,打新一族的申购成本大幅度提升,而IPO改革实际上又得罪了一批投资群体。

  自去年1230日以来,即IPO重启后,中国股市出现了一派发行的乱象。根据数据统计,自IPO重启以后,约50多家过会企业取得了IPO批文,且新股发行的节奏创出了历史之最。以新股发行首周为例,该周共发行了8家企业。而在随后的几周时间内,每天平均发行的新股数量多达5家,这也成为今年首月开盘的一大奇观。

  正如上文所述,因打新者的申购成本大幅上升,而市场的整体表现却持续低迷。于是,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炒新热”成为了近一段时期的现象。

  从纽威股份、新宝股份,再到我武生物、汇金股份等,新股炒作可谓到达了历史顶峰。在二级市场上,近期新上市的股票几乎达成了共识,即开盘后随即触及临时停牌的限制,且最终绝大部分的新股却以44%的首日涨幅报收。

  有评论认为,新股首日爆炒为市场创造了赢利效应。实质上,在多家新股首日暴涨的格局下,又有多少股民能够顺利抢入呢?

  鉴于近期发生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新股的疯狂爆炒呢?

  笔者郭施亮认为,因打新一族的申购成本上移,而加速了“炒新热”现象,应该属于一个影响的因素。再者,在1月初,管理层针对部分新股发行价偏高的现象,颁布了《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拟压制不合理的新股发行价格。实际上,此举降低了随后上市的新股发行价,也为后期的资金炒作提供了空间。然而,上述原因也许并非新股疯炒的根本原因,而随着近期部分媒体的报道,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

  券商投行IPO自主配售机制是本轮新股发行改革的重要看点。根据媒体揭露,因在新股发行改革中,券商投行IPO自主配售机制剔除了过高的报价和过低的报价,从而有效抑制了发行“三高”的问题。不过,在长期存在的发行“三高”问题被处理之际,却又滋生出一系列的寻租现象。

  在实际的操作中,部分机构借助自身的渠道为其它机构提供了一个赢利的空间。然而,正如媒体报道所述,尽管能够保证相关机构中签,但是中签后需要按照发行标的股的发行价等因素来返还一定比例的收益给上述机构。最终,发行“三高”现象减退了,却为新股爆炒创造了充分的空间。

  另外,“老股转让”作为本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新股炒作的力度。根据规定提出,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新股时,鼓励持股满三年的原有股东将部分老股向投资者转让,拟增加可流通股份的数量。在实际操作中,新股爆炒不仅满足了上述提及的利益者的切身利益,而且还给老股转让创造了更大的利益空间。

  当前属于股票发行注册制的过渡期,而今年以来的新股发行节奏也逐步体现出注册制过渡期下的市场影响。

股票发行注册制该不该全面推行?的确,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目标,推行发行注册制已经不可避免,同时也是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但是,在一个缺乏有效配套措施的大背景下,盲目推行注册制对市场的打击可想而知。

  上市公司业绩造假等问题当属注册制下的最大担忧。纵观A股市场的历史,业绩造假案例并不罕见,前有银广夏7.45亿的虚构利润案件,后有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然而,在这个本已缺乏严厉监管的市场环境下,业绩造假等问题并没有因股市的成长而绝迹。在核准制的模式下,企业发行仍需要审核机构的审核,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发行成本。至于未来,在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模式下,市场准入门槛将大幅降低,而形式上的审查模式也无法保证企业的上市质量了。上市公司的业绩造假行为依靠市场化的手段真的能够治理吗?而股票发行注册制在推进的过程中会否变味呢?对此,我们只能够进一步去观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国内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鉴于此,其实是因为违法成本低,处罚监管力度宽松所导致。于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无论IPO如何改革,机构等相关利益者总能想到对策。最终,IPO改革只不过成为了瓜分利益的盛宴,而股民也只能沦为IPO改革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