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19】

 晚晴999 2014-02-24

子夜腰痛

[病案]陈某,,36岁。 198034日就诊。二月前突患腰痛,每夜12时至凌晨1时左右,腰痛必犯,熟睡痛醒,1,疼痛渐消。经各种检查,均属正常。用西药治疗无效。刻诊伴见口苦,尿黄,纳差,苔腻微黄,脉弦细略数。

[治则]利胆清热,祛湿益肾。

[方药]柴胡12,黄芩15,党参10,半夏6,金钱草30,龙胆草10,滑石18,车前子15,川牛膝15,杜仲12,桑寄生18,生姜3,红枣3枚。服9,腰痛好转,略见腹胀纳呆,前方去滑石、红枣,加陈皮9,枳壳6,焦山楂9,焦麦芽9,焦神曲9,善后而愈。(见《陕西中医》1983年第1)

[评析]本案腰痛有一定规律性,半夜乃胆经当令,湿热下注于肾使然。腰为肾之府,按子午流注法进行辨治,用消热利胆,祛湿益肾之法,果获疗效。(吕志连)

久病后颧红(戴阳证)

[病案]张某,,35岁。197711月患急性无黄疸肝炎,经中医药物治疗病情始终不稳定,半年后继发黄疸进行性加深,乃于1978629日住入某省工人医院,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并发肝内胆汁郁滞症。经用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中药制剂菌黄注射液及西药强的松静脉滴注六个月,肝炎病情基本稳定。但患者两颧出现绯红色,继则右腹剧烈绞痛,并放射至少腹及会阴部,且伴小便涩痛不畅。又经采用大蒜注射液治疗,小便通畅,腹痛缓解而未得控制。刻下患者两颧及面颊绯红醒目,精神萎顿,食欲呆钝,略感畏寒,四肢尚温,腹隐痛或时加重,喜按喜温。大便溏,12,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细无力。

[治则]温阳散寒,缓急止痛,益气扶正。

[方药]甘草10,淡干姜3,淡附片3,葱白2,党参15,黄芪12,白芍10克。10剂后,腹痛止,颧红全部消退,饮食量增,大便转实,阳气得通,阴寒解散。方去葱白,继服10,精神进一步好转,1979217日痊愈出院。(见《江苏中医杂志》1980年第3)

[评析]本案两颧发红,中医称为“戴阳。”“戴阳”一名,首见于《伤寒论》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人面戴阳,下虚故也。”对于戴阳证的形成机制,清·张璐曰:“下元虚惫之人,阳浮于上,与在表之邪相合则为戴阳”《伤寒绪论》。临床上常见到许多慢性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肾炎,菌痢,肠结核等)的过程中出现此证,特别是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产生严重副作用时。本案是在使用强的松后出现戴阳证的。由此似可推测“戴阳”现象与人体内分泌代谢紊有关。四逆汤以温阳散寒,加葱白以通行阳气,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再加党参、黄芪以益气扶正,遂使阳回正复,“戴阳”悉除。(马荫笃)

肢端肥大症

[病案]宋某,,69岁。1980613日初诊。三年前发现鼻渐肥大,唇渐变厚,肢端增粗,继又全身浮肿,面貌粗陋,额部多皱折,全身皮肤粗厚,口唇肥厚,耳鼻长大,舌大而厚,语言欠清晰,下颌及眶上脊增大,手指明显粗短,并感腰背疼痛。测血压24.0/13.3kPa(180/100毫米汞柱),心电图检查及基础代谢率测定均为正常。摄胸片见主动脉增宽,迂曲延长。头颅正侧位片见内外板障增厚,板障间距增宽,颅骨后结节突出,蝶鞍前后径13.5毫米,深径9毫米。眼底检查尚属正常。诊断为肢端肥大症。

[治则]消痈疽,除肿块,拔顽毒。

[方药]小金丹每次2,每日3,在血压升高严重时并适当间断服用降压及利尿剂。前后共治疗十八个月,患者舌体缩小,言语清晰,手指及足亦转正常,血压恢复正常,水肿消失病愈。(见《湖北中医杂志》1982年第5)

[评析]小金丹为市售成药,其组成是白胶香、乳香、麝香、制草乌、五灵脂、地龙、香墨、当归、没药、番木鳖子。肢端肥大症为垂体病变,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生长激素所致,其病因多为垂体腺瘤,小金丹能消痈疽除肿块,长期服用,以图缓功,顽疾治愈。(李祥云)

粘多糖病

[病案]贾某,,26岁。1978923日初诊。心悸胸闷、气短、四肢大小关节游走性酸痛已一个半月,与气候变化无关。家族中祖母因全身关节酸痛,四肢关节畸形,1978年发热,心肌梗塞死亡,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于19772月、10月先后均因全身关节酸痛、畸形,不能行走,胸闷心悸气急治疗无效而死亡,尸检诊断为“承霤病”。体检:舌苔薄黄,脉濡细,颈短柔软,身材矮小,鸡胸,心律不齐,早搏5/,心率76/,心尖吹风样收缩期杂音Ⅱ级,脊柱呈s状弯曲畸形,四肢大小关节均粗大畸形,但无红热及明显压痛,左足比右足短3厘米,无病理反射征。实验室检查,尿粘多糖测定阳性,血中性白细胞内粘多糖沉积颗粒15%,心电图提示为心肌劳损及室性期前收缩,胸椎、腰椎、两侧髋臼关节及两手指骨、掌x线摄片检查了,除心肺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综合以上体征表现,提示为粘多糖病。

[治则]搜风活血化瘀,益气宁心。

[方药]全蝎6,蜈蚣10,蕲蛇10,乌梢蛇10,僵蚕10,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日服23,每次3克。同时用黄芪10,党参10,丹参12,全瓜蒌30,葛根60,广郁金15,当归15,川芎15,泽兰15,刘寄奴15,珍珠母30,灵磁石30(先煎),炙甘草10克。服药一个月后,胸闷、心悸好转,全身关节酸痛基本消失,精神体力亦转佳,已恢复工作。从19794月至19819,先后7次复查心电图,除有T波改变,显示T,TⅢ、AVFV3V5浅倒外,未再出现室性期外收缩,而至198112月即恢复为正常心电图。19804月至19822月先后7次复查血粘多糖中性白细胞沉积颗粒,均下降并稳定在4%,尿粘多糖试验弱阳性。患者病情稳定,一直坚持工作。(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9)

[评析]粘多糖病,在中医学中无此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体征表现,经辨证为风湿入络,心气虚弱所致,可列入痹证范畴。运用扶止祛邪,搜风活血化瘀,益气宁心法增强机体脏腑功能而获效。(黄宣能)

黑疸(阿狄森氏病一)

[病案]赵某,,37岁。1973516日初诊。患者因过劳和生气而发烧,以后经常头痛,头晕,腰痛,精神不佳,四肢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足跟痛,脸色、齿龈及口腔粘膜出现黑色斑块,明显消瘦,经某医院诊断为“阿狄森氏病”,曾用强的松等治疗,但面色仍黧黑,精神淡漠,少气懒言,时打嗝,恶呕。舌质红、苔厚腻而黄,脉弦数。

[治则]滋肾柔肝,佐以化瘀。

[方药]沙参12,细生地12,枸杞子9,鸡血藤18,黑故脂12,地鳖虫9,生蒲黄9,桑寄生15,菟丝子15,女贞子24,早莲草24,柿蒂9,旋复花12,鸡内金9,琥珀末6克。服12剂后精神好转,恶吐喊轻,以后根据变化,随证加减,其用过的药物有:石斛、玄参、生牛蒡、槟榔、炒川楝、夜交藤、金樱子、蜈蚣,乌梢蛇等,共服药三个月,色素减退,诸恙明显好转。(见《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阿狄森氏病属祖国医学“黑疸”的范畴。阿狄森氏病是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色素沉着可遍及全身或局限一处,伴有全身乏力、消瘦、精神不振等症。祖国医学认为黑属肾,屑瘀,故治疗应补肾养阴柔肝,活血化瘀。经上述方药治疗后症状减轻,故再随证加减治之,色素减退,症情明显好转。(李祥云)

黑疸(阿狄森氏病二)

[病案]朱某,,49岁。患者自1977年起出现皮肤粘膜色素增深、体瘦乏力等症状,19781020日住院治疗,初步拟诊阿狄森氏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一直应用强的松及温补肾阳类中药治疗,依然肤黑如故,肢体倦怠,198256日因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检查:17酮类固醇3.25毫克/24小时,17羟皮质类固醇6.3毫克/24小时。皮质醇测定:上午82.4毫克%,下午54.25毫克%。肾上腺皮质储备机能试验结果示有皮质功能低下。诊断为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因疗效不著,遂求中医诊治。证见患者神疲乏力,昏倦欲睡,全身黧黑,颜面及唇、舌粘膜晦黯尤甚,畏寒肢冷,头昏且痛,纳减,腹坠便溏,腰酸阳痿,尿清,脉细涩无力,舌紫黯、苔薄白。

[治则]温肾补脾,和血化瘀。

[方药]熟地18,山药20,甘草30,党参10,附片10,肉桂6,菟丝子10,枸杞子10,鹿角胶10,丹参10克。复诊守原方,或减党参加生硒参6,或去鹿角胶加巴戟天9,服至一个月,身倦乏力减轻,黧黑之色渐退。继续服药二个月,仅见面颊尚留苍褐隐痕,胃纳增旺,阳事正常,恢复全日工作。19821228日在门诊复查,17酮类固醇9.6毫克/24小时。(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8)

[评析]阿独森氏病是因双侧肾上腺皮质严重破坏,导致机能减退的病变。从本案见症来看,显属脾肾交损,阳气衰,血失气运,瘀浊外露,血行不畅之候。方用肉桂、附子、鹿角胶、菟丝子配合熟地、枸杞,阳中寓阴,刚柔互济,可久服温阳而不耗阴,党参、甘草、山药既健中补虚,又能鼓舞阳气,丹参化瘀活血,使瘀滞的血脉恢复其原有的活动流通。由于药症吻合,虽沉疴久疾,亦获明显效果。(马荫笃)

背脊红线

[病案]刘某,,38岁。19553月诊。有高血压,头晕头痛,痛不可忍,喊叫不止,面红目赤,口渴心烦,大便溏,小便清,舌质偏红、苔白滑而厚,脉细迟。背后从臀部起沿脊右边直上颈后、射入颠顶出现红线一条,突起而粗,求治于中西医罔效。

[治则]清上温下。

[方药]龟鹿二仙膏15克熔化,送服黑饧丹3克。再用生地15,熟地15,白芍15,天冬12,元参12,生牡蛎24克。服4剂后,背后红线淡没。继用人参养荣汤去黄芪、陈皮,加麦冬9,附片6,善后调理。(见《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3)

[评析]本例背后红线,沿太阳经脉由下而上,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则知由肾元虚衰,不能蛰藏,外浮于太阳经脉,而现红色,上则头痛难熬,面红目赤等症,阴寒下踞,下则便溏尿清。故以清上温下法入其窟宅,而招散越之阳以复其本,其疾遂瘳。(吕志连)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病案]贝某,,54岁。四年来血压一直在25.3/14.6kPa(190/110毫米汞柱),体重90公斤,阳萎有二年。近一年来,短气乏力日见加重,以致行走困难,伴心情焦虑,容易激动,自卑多疑,睡眠欠佳。曾转治多处,未能治愈。经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舌质偏红苔微腻,脉沉。诊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治则]补肾精,调阴阳,理冲饪,化痰湿。

[方药]仙茅15,仙灵脾15,当归10,巴戟天10,黄柏6,知母6,法半夏10,陈皮10,茯苓15,炙甘草3克。共进15,血压降至正常,体重稍有减轻,阴茎偶能勃起,短气乏力大减,行走已如常人,心情也乐观平静。再进10,以期巩固。(见《辽宁中医杂志》1926年第4)

[评析]更年期综合征多见于女性,现临床发现,男性亦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六八,则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男子届临七八,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导致肝失濡养,或冲任虚损;或脾失健运,或心肾不交,或脑失所养,故出现一系列症状。临床根据肾虚阴阳不和,冲任失调而立补肾精,调阴阳,理冲任法,方选二仙汤加味,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益肾精,配伍当归养血而调理冲任,用知母、黄柏清虚火而滋养肾阴。诸药合用,则肾精得补,阴阳协调,调理冲任。现代药理证实,温补肾阳药能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并调整性轴的功能紊乱,进而调整全身的内分泌功能。仙灵脾,仙茅更具有激素样的作用。(马荫笃)

男性乳房气囊症

[病案]周某,,38岁。19771220日就诊。患者于八天前因暴怒而致左侧胁部胀痛,三天后发现该侧乳房肿大,有胀坠憋堵感,胸闷,噫嗳,纳差,无恶寒发热。曾在某医院诊为乳房炎。经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及口服消炎药,外敷鱼石脂软膏等,未见消退而来求中医诊治。检查:左乳房较右乳房明显增大,7×7×3厘米。上下占据胸前()26肋间,内侧近胸骨旁,外侧近腋中线,呈扁圆形,境界清楚,皮色不变,触之柔软,无压痛,双侧腋窝、锁骨上下窝淋巴结不肿大。化验室检查:血、尿、便、肝功能均无异常。胸透:心肺正常。局部穿刺:未见血性及脓性分泌物。印象:男性乳房气囊症。视其体质强壮,平素性情急躁。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

[方药]醋炒柴胡5,生白芍9,青皮5,陈皮5,佛手片6,砂枳壳6,香附9,广郁金6,苏薄荷6,金橘叶10,丝瓜络3克。日服1剂。以针刺期门、太冲、中都、上脘,留针15分钟,11,配合七星针叩击患处,乳房四周拔小火罐,隔日1次。服中药12,针刺及拔火罐8次。半月后左乳复常。1978316日又因怒而发作同前,仍用上法治疗,数日而愈。(见《江苏中医杂志》1980年第4)

[评析]男性乳房气囊症临床较为罕见。患者两次均诱发于暴怒之后,《内经》谓:“怒伤肝。”且乳房为肝经循行之处,肝气失条达,阻滞乳络乃成气肿,因其形如囊状,故拟名为气囊症。用柴胡疏肝散,取柴胡开发之气以疏肝,醋炒为药引,香附、陈皮、佛手理气宽胸,郁金、金橘叶、青皮行气散结;苏薄荷辛以散之,丝瓜络以络通络;佐白芍以敛阴。加针刺之期门为肝募,中都为足蹶阴之郄,太冲为足厥阴之源,能疏利肝气治其标,上脘健运中州图其本,配七星针及火罐疗法疏通经络,宣导气血。如此针药并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其效卓然。(马荫笃)

男子乳房发育症

[病案1]宋某,,46岁。患者入院前三十月,发现右侧乳房出现一蚕豆大肿物,逐步增大至银元大,同时皮肤敏感,疼痛剧烈,曾在某医院行睾丸酮注射无效。过去有肝肿大史。体检:身体虚肿。舌质淡、苔薄黄而滑,脉细缓而弦。右乳晕中央有5×4厘米大肿物,明显压痛,皮色不变。腋淋巴结不肿大。诊断为男子乳房发育症。

[治则]舒肝解郁扶脾。

[方药]柴胡4.5,当归6,白芍9,白术9,茯苓9,甘草3,陈皮2.1,青皮3,郁金4.5克。并以小金丹内服。服药两周后,疼痛改善,四周后,疼痛消失,肿块变软,两月余,肿块消失,治愈出院。

[病案2]潘某,,61岁。1963725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发现左侧乳房硬结疼痛,逐渐增大,伴有咳嗽痰粘,膈间饱闷,肢体酸重疲劳,曾注射丙酸睾丸酮无效。过去有水肿史。体检:身体虚肿,面色苍白,脉濡缓,舌胖、苔白腻。左乳晕中央有2×3厘米硬结,明显压痛,无乳汁分泌及腋淋巴结肿大。

[治则]行气化痰。

[方药]当归3,川芎3,白芍3,人参3,桂枝2.4,黄芪3,积壳5,厚朴3,槟榔15,桂皮3,桔梗3,甘草3,苏叶1.5,防风4.5,乌药6,青皮3克。服药两周,疼痛消失,肿物缩小变软,继以小金丹,每日服两粒,一周后肿物消失而愈。(见《福建中医药》1964年第1)

[评析]本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特别是位于乳晕中央出现肿块质中、触痛,有时亦有乳汁分泌,但无腋淋巴腺肿大,以资鉴别。中医认为本病系由肝郁气滞所致,或由痰气凝聚所致,治法当以舒肝解郁行气,或行气化痰,使乳络流通则肿物渐消。举上述两案为同病异治之例,1用逍遥散加减,舒肝解郁,因乳房为肝经所过,肝郁疏散后则乳房块消。案2用十六味疏气饮加减,行气化痰,痰凝去,乳络通,则乳房块消失。(黄宣能)

男变女性化

[病案]陈某,,32岁。19648月某日初诊。患者1963年患腮腺炎并发双侧副睾、睾丸炎,治愈后即感阳事不振,性欲淡漠,嗣后两侧乳房逐渐增大如少女状,胡须相继脱落,臀部变肥厚,声音变得尖而细,变化之大一概如女性,患者苦闷,多方求医,曾用过丙酸睾丸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治疗无效,亦用过中药活血软坚之剂仍无效。苔薄质淡,脉细。

[治则]温肾壮阳。

[方药]附块15,仙茅9,仙灵脾15,巴戟天9,胡芦巴12,肉桂3,阳起石9,熟地12,鹿角粉3(冲服),党参9,白术9,淮山药9,甘草6克。上方服半年诸症均有好转,故原方加黄狗肾共研细末制成丸剂治之,冬季另服牛鞭子、羊睾丸,如此治疗约一年,形体恢复正常,性生活亦正常,以后随访生一子。(见《上海老中医经驻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本病临床罕见。肾是生殖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男子女性化为阴盛阳虚之征,故用壮阳之品治之,方中附子温里扶阳,配肉桂助肾阳,益火之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胡芦巴、阳起石温肾壮阳;鹿角粉为血肉有情之品,益肾补阳,强精活血,党参、白术、淮山药健脾益气,以后天补先天;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生髓,以滋阴助阳,甘草益气调和诸药;以后又加服黄狗肾、牛鞭子、羊睾丸等血肉有情之品补肾壮阳,如此治疗使肾气足,肾阳鼓舞,精气溢泻,病愈,故能有子。(李祥云)

嗜食盐症

[病案]吴某,,61岁。1970113日初诊。患者喜食盐已三十余年,见盐不能自控,每日饭莱放较多食盐外,还随身携带粗盐,不时放入口中咀嚼,自觉香美,不觉咸,亦不口干,每日食盐约100克左右。检查:面色萎黄,眼眶暗黑,口唇色淡,爪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浮大无力。粪检未见虫卵。

[治则]健脾燥湿,化气利水。

[方药]党参12,丹参12,苡仁12,茯苓9,厚朴9,陈皮9,焦白术9,草豆蔻9,泽泻9,炮姜9,炙甘草9,苍术6克。服3剂后,症情大减,感身痒,原方丹参改为18,加当归12,地肤子15,附片6克。前后共服21,嗜盐痊愈。随防八年未复发。(见《新中医》1981年第2)

[评析]祖国医学文献中有“嗜咸必口淡”的记载,口淡多为脾胃有湿或虚寒。今患者用胃苓汤加减,该方为平胃散与五苓散之合方,具有燥湿运脾、通阳利水之功,既可振奋已困之脾阳,又可温化中焦之寒湿,故用以治嗜盐症收到预期的效果。(李祥云)

嗜食醋症

[病案]雷某,,66岁。患者常年辛勤劳动身体强壮,能食善饥,惟性情暴躁易怒,常喜食酸醋,一餐食醋半斤,尤其食醋斤余而后快,用量之多超他人几十倍,若不食醋则感神疲乏力,如临大病,面红,皮肤皱枯而坚厚,舌绛,脉弦滑。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祛湿。

[方药]柴胡4.5,苡仁30,白术15,山栀30,木香4.5,黄芩9,苍术9,白豆蔻9,大腹皮9,茯苓9,杏仁9,5剂后,即不再食酸醋,至今照常劳动。(见《新中医》1981年第4)

[评析]《内经·五脏生成篇》曰:“多食酸,则肉胝腮而唇褐。”今患者自幼过食酸味,其形皮肤厚而皱缩,是酸能益肝而胜脾,脾伤则肉皱缩而唇皮掀褐也。又患者多怒善暴者,皆喜食酸味之共有的特点。服用疏肝健脾,理气祛风消解之剂而收特效。(李祥云)

嗜食生姜症

[病案]贾某,,31岁。产后喜食生姜且量多已三个月,不吃生姜即觉胃中嘈杂,恶心呕吐,患者平时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口不渴,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而微弦。

[治则]健脾祛湿,温化痰饮。

[方药]茯苓12,桂枝6,白术12,甘草6,吴茉萸4.5,泽泻9,良姜9,半夏9克。服3剂后,食姜减半,口渐渴,小便利,手足渐温。此中阳渐复,上方加附子6,又服3,已停食姜,诸症均愈,饮食如故。原方再服3剂以理善后。(见《中医函授通讯》1982年第4)

[评析]患者偏嗜生姜且量多,不食生姜则胃中嘈杂,此乃中阳不振,饮停中焦之故。《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意在温补脾阳,以运化中焦之水饮,后加附子意在壮元阳,取其先天助后天之义。脾肾阳气旺盛,中焦胃温,水湿得化,饮不复聚,故病愈。(李祥云)

嗜食辣椒症

[病案]胡某,,33岁。1983917日诊。嗜食辣椒已二年余,有时日达数两之多。诊见面色萎黄,神疲懒言,形体消瘦,纳差,舌淡嫩、苔薄白,脉沉迟细弱。

[治则]温中散寒。

[方药]川椒15,白芍10,干姜10,泡参30,甘草6,香附6,白术9,附子(先煎1小时)15。7剂后诸症悉除。再投沙参益胃汤3剂而收功。(见《四川中医》1987年第7)

[评析]本例少见。由于患者地处高寒,素体脾弱,素寒,寒邪内盛,故以川椒、干姜温中散寒,和胃止呕,泡参益气,香附舒肝理气,白术健脾,附子温阳,白芍、甘草护阴甘缓。全方温中散寒,甘温补益。故脾健寒除,嗜食辣椒奇症仅数剂而愈。后来投以沙参益胃汤,系虑上方大辛大热,恐伤津竭液。(吕志连)

嗜食猪油症

[病案]贾某,,成人。患风湿病后,服祛寒燥湿之剂过多,出现胃脘嘈杂难受,需顿服猪油6两以上,方觉暂安,多食善饥,口不渴,两手震颤,颜面潮红,持续八个月之久,共喝猪油一百余斤。尿糖、血糖等检查均属正常。舌质红、无苔,脉弦细数。

[治则]益胃生津,柔肝潜阳。

[方药]玄参9,麦冬9,生地12,玉竹9,生龙骨15,生牡蛎15,鳖甲12,白芍9,怀牛膝9,数剂而愈。(见《云南中医杂志》1982年第3)

[评析]此案因过服温燥之品耗伤胃阴,津液不能自养,故求甘润以自救,阴不敛阳,虚阳上浮则面部潮红,阴不足则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故两手震颤。治疗时抓住病机要点,投养胃阴,潜肝阳之剂而愈。(黄宣能)

嗜食生米症

[病案]刘某,,17岁。19846月诊。二月前始感头晕乏力,饮食不入,五谷乏香,偶尔食一次生糯米,颇合口味,自此每当点心食之,以迄于今。精神日益困倦,头晕乏力,少气懒言,记忆减退,失眠多梦,目睑苍白,面色萎黄,舌胖嫩少苔,脉细弱无力。化验:血红蛋白48/L(4.8%),红细胞2.87×10/L(287/立方毫米),大便检查未见寄生虫卵。

[治则]调补心脾。

[方药]土炒白术28,党参12,黄芪15,当归8,炙甘草6,茯苓12,远志5,酸枣仁10,木香10,龙眼肉20,生姜6,红枣10,五谷虫10,淮山药15,5,炼蜜为丸,3,每次9克。服三分之二,诸症悉除。剂尽,健康如故。(见《四川中医》1985年第6)

[评析]食生米症临床极为少见。患者表现为心脾两虚之症,故投以归脾汤加味治之,心脾功能振奋,功能正常发挥,则病愈。可见,中医治病重在辨证。(吕志连)

嗜食樟脑丸症

[病案]何某,,16岁。1979929日就诊。去年开始,初时觉樟脑丸好闻,随身取出嗅闻,数月后嚼食其丸,每尝几口方感舒眼,犹如鸦片成瘾。形瘦面黄,精神萎靡,脘痛纳减,多梦少寐,口干渴饮,月经量多。

[治则]辟秽解毒,消积清热。

[方药]藿香6,佩兰6,海藻30,贯众30,花粉20,荷叶1张。4剂后,已不要再嚼此丸,但一二天想起要闻一闻气味,脘仍灼痛。改用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党参18,大黄3,厚朴5,枳实3,木香5,当归12,藿香9,槟榔9,桃仁9,大麻仁12,炙甘草5克。服5,诸恙悉减,并配以和胃、调养气血之品而善后。(见《湖南医药杂志》1980年第3)

[评析]樟脑丸为山奈、樟脑、白蜡做成,用于辟秽杀虫防蛀,不能内服。内用后主要是樟脑产生毒性。本案选藿香辟秽,快膈宽中,佩兰辟邪散结,除郁解毒;海藻除癖积;贯众敞瘀解毒;花粉清胸热,生津止渴;荷叶升清开胃。复诊用人参利膈汤行气活血、祛瘀止痛,重点治已伤之胃,最后从整体着眼调养气血。(吕志连)

嗜食土症()

[病案]傅某,,47岁。1985413日诊。食土已二年余,形体消瘦,四肢无力,起病于生气,思虑过度。开始一日食土12,以后增为每日3,每次吃1,早晨空腹时,闻之香,食有味,若不吃心里烦闷难受。大便无虫卵,消化道钡餐检查与B超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诊见面色无华,舌淡、苔白厚腻,脉弦。

[治则]化湿和中,培健中土。

[方药]黄土炒白术10,嚼碎吃,一日3次。三天后,食土大减。续服半个月,面色好转,食欲增加。为巩固疗效,再服白术一个月而停药。随访一年,无复发。(见《陕西中医》1987年第1)

[评析]本例为肝郁伤脾,湿阻脾土所致。药用白术一味,因其甘苦微温,入脾胃两经,甘能补脾,苦能燥湿,温能化湿,补脾胃之气,故用黄土炒服之。仅一药治愈,贵在对症。(吕志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