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30】

 晚晴999 2014-02-24

多发性抽动综合征

[病案]郭某,,12岁。 1973321日就诊。患儿因多发性抽动,爆破状不自主发声四年,近二月加重。曾服用氟呱啶醇片、中药及针灸治疗效不佳。症见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语音低微,平素性情孤癖、暴躁,走路歪斜不稳,四肢振颤,摇肩耸臂,张口歪嘴、挤眉弄眼,约每隔45分钟出现一次惊骇状犬样叫声。上午叫声较少,午后加重,睡前更加频繁,入睡后诸症消失。舌红、苔白腻,脉弦细微数。辨证为气阴两虚,肝风内动,风痰内扰。

[治则]泻肝熄风,安神镇惊。

[方药]琥珀末9(兑眼),龙胆草6,僵蚕12,刺蒺藜12,白芍15,生栀子9,虫蜕9,蚤休9,钩藤12,花槟榔9,茯苓9克。服4剂药后,四肢振颤、犬样叫声、挤眉弄眼明显控制。继服8剂药后患儿尚偶有叫声,肢体轻微摆动,自觉胸闷不爽,心烦少寐。肝风内动之势已减,而气阴两伤,风痰内扰之症相对突出,故治当益气养阴,清热化痰,佐以定惊安神。处方:明参30,生地12,白芍12,百合30,陈皮9,法半夏9,茯苓12,枳壳9,竹茹12,胆星6,菖蒲6,钩藤12,磁石12,琥珀末9(冲服)。服3,以后又用滋阴平肝,镇肝熄风,健脾益胃之法,调理善后。随访四年未见复发。(见《四川中医》1982年创刊号)

[评析]多发性抽动综合征,中医无此病名。但根据中医基本理论,按照辨证施治原则,是可以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患儿平素性情孤癖暴躁,孤癖易使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致肝阳亢奋;更兼小儿属纯阳之体,肝木最旺,两旺相逢化火生风,风火交炽,内窜厥阴,引动肝风而出现抽搐,摇肩耸臂、暴发性狂叫等症。这与“渚风掉眩,皆属于肝”、“肝病声呼多狂叫”之说是相符的。患病日久,一则火热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虚,二则火邪炼液成痰,再借风火之势各处流窜,阻塞经络,留恋为患。患儿形体消瘦,声音低微,其症顽固,久治不愈,气阴两虚,为本虚标实之侯。病位在肝,是肝火素旺,化火生风,风痰内扰而致。(马荫笃)

左上肢抽搐(脑白质病)

[病案]张某,,6岁。时常感冒、气急、痰鸣,已三年,近来发作尤甚,时有神志昏糊,言语不清,左上肢活动不灵,且有小抽搐,每月发作34,往往因环境喧闹,情绪激动或气候变化而诱发,纳便如常,无外伤史。从小多病,呆滞,不爱活动,发育较差。检查:左臂肌肉较右臂稍瘦弱。曾用化痰开窍或少量镇静药治疗,一二天内虽有缓解,但不能控制复发。神经检查,诊为脑发育不全或脑白质病。

[治则]健脾益气,补肾填精。

[方药]党参12,生白术9,云茯苓9,陈皮9,姜半夏9,炙甘草4,熟地黄12,山茱萸12,淮山药12,泽泻9,丹皮9,鹿角9,龟版9克。以此方为基础调治三个月,症情控制。后继服六味地黄丸一年,以资巩固。随访一年,患儿除智力较迟钝、左臂力稍差外,抽搐、咳喘、昏迷等症未再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2)

[评析]此病为脑白质病,在中医学中尚无此命名。按中医辨证为肾虚不能充髓,致髓海空虚,中气不足,精不能上承所致。投予补肾填精,健脾益气之剂而收到病情控制满意的效果。方中党参、白术、云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熟地、山茱萸、泽泻、丹皮、淮山药补肾填精,又加血肉有情之品鹿角、龟版增强补肾填精作用,故收到满意效果。(黄宣能)

下肢抽搐

[病案]诸某,,6岁。出生十八个月后,发生两下肢抽搐,日数次至十数次,发后大汗一身而搐止,经治无效。形神无异,自觉心慌胆怯,纳欠佳,舌尖红,苔白腻,脉弦数。初按血分瘀热、筋失濡养论治,用桃红四物汤去川芎加川牛膝、秦艽、地龙、炙甘草等,4剂无效,再试以活血熄风宁神之法,上方去牛膝、秦艽、加全蝎、远志、龙齿,药后抽搐略减,杂症依然,静坐即搐,行动则止。

[治则]清热化痰镇静。

[方药]陈皮4.5,枳实4.5,菖蒲4.5,制半夏9,茯苓9,竹茹9,炙甘草2.4,当归6,龙齿15克。3剂后,抽搐止;7剂后纳增,苔薄腻,脉尚弦,原方加远志4.5,续服21剂告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10)

[评析]本案心慌胆怯是其主症,为胆腑蓄热所致,参以脉象,当属痰火内扰,胆病而足搐,此病较罕见。静时发作,为痰湿阻遏肝胆之气,阳升风动而致,汗后搐止,因少阳主身之半表半里,邪随枢机出入表里阴阳,并于阴则胆逆风动而搐,继之并于阳则大汗而搐止。考《灵枢·经筋篇》:“其病小趾次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仲,胭筋急,前引髀,后引尻。”胆病可累及经筋。而且《张聿青医案》有用温胆汤加减治一“将寐之时,体辄跳动”的病例,可参考。本案患者亦选用温胆汤加味治疗获得显效。(吕志连)

鹤膝风

[病案]曹某,,3岁。1965108日就诊。患儿1岁多时发现膝软无力,不能站立,只可爬行,双足难屈伸,双膝肿大:面色萎黄。检查:膝肿如鼓棰,但不痛,按之柔软,有胶状脓液,用注射器从膝眼处吸出稠粘胶状液20毫升,两下肢肌肉萎缩变细,舌质淡,脉细。

[治则]补肾填精,助阳益髓。

[方药]熟地24,山萸肉120,山药120,云茯苓90,泽泻90,丹皮90,鹿茸15,牛膝90,热附片10克。诸药炼蜜为丸,每丸15,每日3,每次1,以淡盐水送服。服二月后膝肿渐消,下肢肌肉较前粗壮,并能扶壁缓行,至次年四月痊愈。随访至8岁读书,一切正常。(见《新中医》1982年第5)

[评析]鹤膝风之病多见于儿童,《冯氏锦囊》曰:“小儿鹤膝,如鹤之膝,又名鹤节。因秉受肾虚,血气不充,致肌肉瘦削,形如鹤膝,外色不变,膝内作痛,屈伸艰难。若惞赤壅肿而作脓者,为外因,可治。若肿硬色白,不作脓者是属本性,难疗。属外因者以荆防为主,佐以益气养荣,属本性者以六味加鹿茸补其精血,仍须调补脾胃以助生化之源。”本病多为先天不足,正气未充,骨骼柔嫩不坚,易受风邪侵袭所引起。所以本病用补肾填精,助阳益髓之法,本方用六味地黄丸加附片温经,鹿茸暖肾强筋,生精补髓,牛膝引血下行,诸药配伍合用,能改善脾肾功能,使元气得充,正胜邪去,机体康复。(李祥云)

重症鹤膝风

[病案]吴某,,12岁。197225日初诊。素有腿痛,自春初感冒后,突感两下肢疼痛,膝关节肿痛,并延至髋关节,近日感冒后腿痛加重,不能行走。两膝已肿大、压痛,屈伸不能,右粗于左,股胫细弱,肌肉瘦削,诊为鹤膝风。

[治则]助气养血,温经逐湿。

[方药]内服:黄芪30,防风4.5,桃仁4.5,地龙4.5,薏米12,防己12,牛膝6,当归6,巴戟6,党参9克。针灸取命门,环跳、承扶、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用补法,留针15分钟。治疗三日,腿胫肿痛大减,仍用上穴针刺;内服方减防风、地龙、桃仁,加石斛12,远志9,苁蓉12,杜仲9克。连治六日,能起坐行走。虑其阳亏阴耗,气血津液不足,投虎潜丸二料以善后。(见《陕西中医·针灸增刊》1981年第7)

[评析]鹤膝风以两膝肿大,股胫枯细为主症。由于外观形如鹤鸟之膝,故名。本例虽由外邪为患,但系在机体气血亏损、营卫失护的情况下,风寒湿三气乘袭关节而致病。用针药并施之法,温经除湿散风寒,竞获痊愈。可见辨证施治,治法圆机之妙矣。(吕志连)

急惊风(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膜粘连)

[病案]屈某,,3岁。19721024日初诊。病儿以低烧入院,入院后除发热外,精神状态恐怖不安,两目直视,如见异物状。意识不清,狂躁,时而手足抽搐,手心热,经脑脊液检查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膜粘连。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邀中医会诊。舌绛,唇赤,脉滑数有力。

[治则]清热凉血,熄风安神。

[方药]生地30,黄连10,黄芩15,麦冬15,犀角10,丹皮10,钩膝15,全蝎5,蜈蚣1,生石膏35,珍珠母35,银花10,连翘10,菊花10,水煎200毫升,分四次服;另取:琥珀7.5,硃砂7.5,牛黄2.5,羚羊角粉1.2,共研面分四次服,隔四小时服一次。服2剂药后病儿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惊厥恐怖状态已基本消失,狂躁未出现,两眼亦无直视及天吊现象,但意识仍时明时昧。诊其舌绛,脉弦数,仍宗前法治疗。犀角改为20,小便涩痛加木通9,竹叶9,车前子9,呕吐加生代赭15,黄连3克。如此治疗约二月,热度退,神志清,精神好,但步行不稳。为进一步巩固疗效,利于恢复健康,故改用丸药,其药味是龟版30,熟地30,生地20,锁阳15,牛膝15,木瓜15,黄柏15,知母15,苍术15,甘草10,白芍15,炙马钱子10克。共为细面,炼蜜为丸,一钱重,每次服一丸,日服二次。病儿服以上丸药,加以针刺按摩,兼服维生素B1,半年后恢复正常,未留后遗症。(见《老中医医案选》,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评析]本例结核性脑膜炎,中医辨证为热邪入营侵犯心包,肝风内动之急惊风。病儿意识不清,两目天吊,惊恐躁动不安,手足抽搐,病势危笃,用抗结核药皆无效,现应用清热解毒和镇肝熄风之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方用犀角地黄汤加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牛黄、琥珀、硃砂镇惊安神;珍珠母、羚羊角、钩藤、菊花镇肝熄风。治疗过程中并髓证加减,诸症皆及时得以消除。唯走路摇摆不稳,唯恐脊髓粘连留有后遗症。于是从肝肾论治,仿金刚丸、虎潜丸化裁,方中选用炙马钱子有强壮活血的作用。清代名医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介绍“起痿汤”、“养脑利肢汤”等,方中皆用炙马钱子以治肢体痿废,取其通经活络之作用,如此治疗合理,疗效佳且无后遗症。(马荫笃)

小儿慢脾风

[病案]丰某,,1,1963年8月30患儿从8月19以来经常泻肚,22日经某卫生院治疗,好了三天后,复又吐泻,未及时治疗。29日晚患儿病情加重,昏睡不醒,闭目摇头,手足搐搦,面色青黯,大便失禁,囟门下陷,肌肉消瘦,四肢厥脉微弱。诊断为慢脾风。

[治则]大补脾土,健胃回阳为主。

[方药]破故纸6,炒枣仁6,焦白术6,当归3,红人参4.5,黄芪6,枸杞子3,山萸肉3,核桃1(带壳捣碎),钩藤6,附子3,水煎温服。服上药后次日复诊,神志清醒,已无闭目摇头,抽搐昏睡等症,吐泻已轻。按前方去钩藤、附子,又服2剂后,诸症消失,96日复查痊愈。(见《中医杂志》1964年第10)

[评析]本方名为百保立,是清朝名医王清任创制的方剂,治小儿伤寒,瘟疫或痘疹,吐泻等症。病久气虚,四肢抽搐,项背后反,两目上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等脾气大伤为纯阴无阳的病症,临床多用此方治疗颇有效。(马荫笃)

热痹(半身痛)

[病案]王某,,9岁。患儿19735月发热(38)伴咳嗽,在当地医院给予链霉素等治疗,发热咳嗽愈,但渐起脚痛,逐渐加重,渐至半侧身痛,左脚不能落地,热敷数天无效,病势反而加剧。以后辗转多处求医,怀疑为神经炎、骨髓炎,给予强的松等治疗无效。病情发展已四十多天,方来中医门诊治疗。当时患儿自左肩胛下至左腿左足疼痛不可按,左脚不能落地,更不能站立行走,左侧不能盖被,碰到异吻即疼痛,自觉左腿灼热,但外观正常。大便秘结,十日不解,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

[治则]清热化湿。

[方药]黄柏9,苍术9,生牛膝12,知母9,赤芍9,木瓜9,苡仁30,生大黄15,炒枳壳6克。服3剂药后痛势大减,脚已能站立,原方又服3,病势又减。上方去生大黄、炒枳壳,加忍冬藤9,当归9,大生地12克。服5,前后共服10余剂药,下肢活动正常,痊愈,十个月后随访,未复发,(见《新中医》1976年第1)

[评析]患者素体蕴热,复感外邪,体虚邪实,湿热互结。留于经络,营卫不和,气血阻滞,闭塞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肌体疼痛重着,不能落地,便秘尿赤,苔黄腻、舌质红,为湿热之象。故用清热化湿之法,方用三妙散加味,方中黄柏清热,苍术燥湿,牛膝引药下行并祛瘀;生大黄、枳壳宽腑通便,使热从大便而解,生地、知母,忍冬藤清热解毒,当归、赤芍活血凉血;木瓜疏筋通络,苡仁清热化湿,全方共奏清热化湿之功,热解湿除,气血流通,则热痹病自除。(李祥云)

偏瘫

[病案]梁某,,12岁。1974310日初诊。患儿在19741月份开始先后患感冒、化脓性扁桃体炎,连续发热,故频频使用各种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激素及大剂苦寒清热解毒中药,2月下旬,右侧手足突然瘫痪,且不能言语,苔白,脉细。

[治则]滋补肝肾,助阳通络。

[方药]党参24,黄芪24,附片6,锁阳15,菟丝子15,枸杞子9,白芍9,淫羊藿9,淮牛膝6克。龙马自来丹0.3(一日一次,《医林改错》方)。服3剂后右腿可以屈伸,7剂后可以站立,一月后可以行走,三月后康复。三年后随访,自康复后未复发,唯思考问题不够敏捷。(见《新中医》1979年第3)

[评析]患儿本为稚阳之体,经大剂苦寒之药重损肝肾阳气,肝主筋,筋主收引,明·张景岳在《求正录·真阴论》谈及肝阳虚曰:“拘挛痛痹者,以本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方中党参,黄芪性温补气,补肝气最宜,又因肾主骨生髓通于脑,故用锁阳、菟丝子、淫羊藿、淮牛膝补肾,合肝阳为宜,枸杞子、白芍养血柔肝助肝用,有阳升阴长之意,附子温阳能散能收。全方大补肝肾阳气,又无辛燥之剂,肝气足筋自能动矣。(李祥云)

痿躄(弥漫性脊髓蛛网膜炎)

[病案]谭某,,12岁。患者于一年半前,因感冒后咳嗽胸痛,右肩疼,引起颈痛,且颈部活动受限,伴发冷发热,咳吐黄粘痰,在某院诊为“肺炎”。住院十天经用青霉素,链霉素而体温下降正常,但汗出甚多。出院后一月余,颈肩痛加重,左侧上下肢麻木,活动不灵活。就诊前七天,突然左侧上下肢瘫痪,全身麻木,体检:扁桃体Ⅱ肿大,脊椎颈1至胸4有压痛,颅神经(-),左上肢肱三头肌反射减弱,左侧上下肢针刺觉减迟,,肺、肝未见异常,双侧霍大曼氏征(+),巴彬斯基征(+)。脑脊液检查发现有部分阻塞。曾用激素、抗生素、维生素等治疗五十五天仍瘫痪于床。

[治则]益气血,滋津液。

[方药]沙参20,麦冬12,玉竹24,知母10,天花粉12,白芍15,甘草3克。服3剂后口渴大减,下肢肌张力较前减低,已能下地。前方得手,再加元参30,当归10,生地15,以滋阴养血,共服22剂而愈。半年后随访已能打乒乓球。(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2)

[评析]血属阴,养阴即为养血。患者津血俱伤,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而成痿躄。故以芍药、甘草甘润缓急;元参、生地、麦冬、玉竹增液养血,全方配伍益气养血,滋津缓急舒筋,前后共治三周余而收效。(黄宣能)

风湿性脑血管内膜炎

[病案]张某,,7岁。1980128日初诊。患儿素有风湿症,二十天前忽然头痛狂哭不止,遂即渐发右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难言。当日经某医院查脑电图,诊断为“风湿性脑血管内膜炎”,住院治疗二十天,遗留右半身轻瘫,失语。初诊时被搀扶入诊室。形瘦,面萎黄,微浮肿,口眼左斜,右肢轻瘫,上肢为重,舌卷难伸,舌质赤,脉弦数。

[治则]滋阴潜阳,舒筋活络。

[方药]生石决明10,磁石15,生牡蛎25,胆南星7.5,牛膝10,桂枝10,赤芍10,红花7.5,黄芪20,甘草5克。连服6,神志清晰,情绪安定,右半身上肢伸屈较从前好转。故上方加元参10,鳖甲10,钩藤10,生地15,全蝎2.5,僵蚕10克。连服6,病儿对答正确,但语言謇涩,右上肢能举过头部,右下肢步行近于常人,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中舒筋活络。处方为生地15,牡蛎20,钩藤10,元参10,桂枝15,红花10,赤芍10,当归10,僵蚕10,全蝎7.5,连服12,诸症基本消失。查脑电图提示正常图象。(见《老中医医案选》,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按语]小儿偏瘫一症,实属儿科少见之病种。病儿素有风湿之邪,又因肝阴不足,肝主筋,肝阴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则半身偏瘫。治疗予以滋阴潜阳,舒筋活络之法,阴复筋脉得养,则收到良好效果。(马荫笃)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病案]梁某,,3岁半。1975108日初诊。具体发病时间和原因不清楚,疾病呈渐进发展,从走路跌跤到不能站立、上肢不能抬举乃致不能坐,约一个月的时间。在某医院检查:神志清楚,两侧软瘫,腱反射消失,感觉障碍。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蛋白增高。诊断为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治疗二周效不显。现不能站,不能坐,上肢不能动。舌无垢苔,脉微数。此属痿症。

[治则]熄风舒络,强壮筋骨,佐活血之品。

[方药]天麻4.5,钩藤6,防风4.5,秦艽6,僵蚕6,伸筋草9,川牛膝9,川续断6,金银花藤9,生侧柏叶9,南红花3,生地9克。服6,四肢已能活动,可以坐,但不能站立,上肢不能抬举,脉缓,舌质正常无垢苔。仍依上方加减,加用桃仁、全蝎、乌梢蛇,地龙等,共治疗五十五天,至同年122日患儿四肢活动良好,行动如常,达到临床治愈。(见《新医药学杂志》1977年第11)

[评析]祖国医学在治疗痿症方面有“独取阳明”一说,但该病成因是机体气血不足,风邪乘虚而入,客于经络,阻塞气血畅达,导致肌肤不仁,筋骨失养,四肢痿废不用。“气血虚”是本,“风邪入”是标。根据“急则治其标”,“有邪先祛邪”的原则,以祛风为主,选用防风、秦艽等祛风药,天麻、钩藤、僵蚕、全蝎等熄风药,乌梢蛇、地龙等搜风药,同时加用桃仁、红花、侧柏叶等活血药物,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筋骨得养则病愈。(马荫笃)

侧索硬化症(下肢痉挛步态)

[病案]姜某,,12岁。走路不稳,易跌倒,从小说话欠清楚,智力活动较缓慢。三年前患过肝炎。上肢活动尚可,唯紧张时略差,下肢痉挛性步态,双膝、跟腱反射亢进,左踝震颤,右腿强直,舌淡,苔薄白。西医诊断为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熄风,佐以养肝肾,强筋骨。

[方药]当归6,桃仁6,牛膝6,全蝎6,桑寄生15,川断15,菟丝子15,川芎9,地鳖虫9,乌梢蛇9,威灵仙9,蜈蚣2,赤芍12,鹿筋12,麝香0.15,自然铜0.15克。每剂服2日。8剂后,下肢感到有劲,脉转弦缓。前方去赤芍、桃仁、牛膝、威灵仙,加生黄芪60,党参24,蜈蚣减为1.5,麝香增为0.3,自然铜增为2.1克。服12,走路渐稳。予党参24,生黄芪60,鸡血藤18,补骨脂12,蜈蚣1,水蛭6,生蒲黄9,地鳖虫9,地龙9,白花蛇9,鸡内金9,麝香0.3,自然铜1.5克。连服12,体征消失,只是走路尚欠佳。照三诊方加丹参9,石斛12,川贝3,首乌15,巩固疗效。随访近年,一切正常。(见《浙江中医药》1977年第6)

[评析]本病难治,西医多采用激素及大量维生素,但每因失效而告终。本案抓住了筋络瘀滞夹风的病机,始终应用活血化瘀,通络熄风的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起到软坚柔化,强筋健骨的作用而获显效。(吕志连)

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痿症一)

[病案]张某,,,肢体瘫软不能活动一月余,初病时有低热,继而出现肢体瘫软,走路、伸臂、翻身均不能,以后又发生呼吸困难等症,病势危笃,在某院行脑积液检查有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经抢救后虽已脱险,但肢体瘫软无改善,转中医儿科诊治。检查:两下肢瘫软不能走路,两上肢不能抬举,两手不能握物,翻身、起坐均需人扶持,肌肉松弛,但无明显萎缩,面色无华,膝腱反射消失,形体消瘦,苔白稍腻,脉沉细无力。

[治则]养血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黄芪20,丹参15,当归10,红花7.5,桃仁7.5,地龙7.5,赤芍10克。服9剂后肢体微能活动,能扶坐片刻。服15剂后双臂能平举。服30剂后能扶走,双臂抬举能过眉,手能握物,但步态不稳,60剂后肢体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又服原方巩固疗效至痊愈止。以后随访未见复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第6)

[评析]该病临床罕见,其病因不详。但多数人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也有人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患,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弛缓性麻痹,多见于四肢,严重时可影响呼吸肌或吞噬神经发生危症,该病属于中医痿症范畴。中医多认为系暑湿之邪之故,初期为湿热流注四肢,经络受阻,应当用清热燥湿法。因病已缠绵月余,湿热已化燥,燥耗气血,故用养血益气,活血通络之法,用补阳还五汤去川芎加丹参治疗,故取得显效。(李祥云)

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痿症二)

[病案]喻某,,4岁。1975524日就诊。患儿素体不健,有遗尿史。于1975421日黎明起床,烦躁不安,突然号哭,汗出如珠,站立不稳,精神不振。其父母感到惊奇,当日抱至某医院就诊于神经科,收入住院,诊为“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经住院三十多天,稍好转出院,建议续服中药治疗。诊时,双下肢肌腱反射迟钝,左腿肌肉稍萎缩,不能行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滋阴清热,补益肝肾。

[方药]熟地黄10,山萸肉5,淮山药10,炒杜仲6,怀牛膝6,炙龟版6,粉丹皮6,茯苓6克。服药7,能站地23分钟,但不能行走。守原方加宣木瓜、猴胫骨。续服7,能摇摆地走至十几步。再续服药20余剂,行动自如,恢复原状。(见《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第3)

[评析]痿软,一般分为肺热熏灼,肝肾亏虚,以及湿热浸淫三个类型,即《素问·痿论》说:“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溃,痹而不仁,发为肉痿”。张景岳提出:“则又非尽为火症……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本例素体不健,有遗尿史,乃属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无以濡养筋骨所致。故用六味地黄汤去泽泻加杜仲,怀牛膝,龟版滋阴清热,补益肝肾,而获速效。(马荫笃)

僵人综合征

[病案]江某,,12岁。1986527日就诊。平素易汗出,半年前开始肌肉呈持续性收缩,手指内收强直,下肢抽搐疼痛,渐至颈项强,下肢僵直瘛瘲,不能下地,发作性呼吸困难,甚则窒息。检查:头项强直,转侧不利,言语欠清,神情淡漠,双眼内收外展受限,胸锁乳突肌、腹肌紧张,四肢张力高,反射活跃,双脚趾向足心拘挛,全身有汗。苔薄白,舌质红,脉弦细。诊断为僵人综合征。

[治则]和营解肌,舒缓项强。

[方药]桂枝10,生姜10,白芍15,甘草5,大枣5,全蝎1条。服30剂后全身拘急缓解,肌肉柔和,言语清晰,虽已能下地扶拐行走,但足趾拘紧。上方加鹿角霜10,淫羊藿10,再服20剂病愈。随访三年未复发。(见《河北中医》1991年第5)

[评析]患者素体虚弱易汗出,汗出耗伤津液,不能濡养筋脉,则肌肉收缩,下肢抽搐,头项强直。患者服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止自汗,加全蝎熄风止痉。患者病久体弱,在治疗后期加鹿角霜、淫羊藿补肾温督,正如叶天士所说,“非通不能入脉,非涩无以填精”,故加入上述药物则补肾益精,巩固疗效。(李祥云)

小舞蹈病

[病案]王某,,11,1971年5月12就诊几天来上下肢不自主运动,眼时眨,嘴时扭,耸肩缩颈,性情急躁易怒,睡眠不佳,有时头痛,测血压18.1/11.4kpa(136/86毫米汞柱),血沉26毫米/小时,苔白厚,脉弦滑。诊断为小舞蹈病。

[治则]平肝,熄风,镇痉。

[方药]生石决明24,钩藤12,白芍12,黄芩9,银花12,蝉蜕6,全蝎6,蜈蚣2,僵蚕9,制南星9,牛膝9,地龙9克。服6剂诸症均减,惟上下肢不自主运动仍未控制,故上方去南星,改白芍为15,加桑寄生15,生地12克。服6,上下肢不自主运动基本控制,头晕失眠,仍血压偏高,故原方加炒枣仁18,柏子仁10,琥珀1(冲服)。服5剂后病愈。1974年随访未复发,仅血压偏高,(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4)

[评析]患者上下肢不自主运动,挤眉眨眼,摇头转颈,弄嘴伸舌,皆属于“风”,祖国医学有“风胜则动”之说。《内经》云:”渚风掉眩,皆属于肝。”今患者为肝风所致,故用平肝熄风以治其标,方中白芍柔肝熄风,钩藤、生石决明、牛膝平肝熄风,全蝎、蜈蚣、地龙、蝉蜕搜风镇痉,僵蚕、制南星化痰止痉,黄芩、银花清热利咽,以后又重用白芍,加寄生、生地滋养肝肾以治本,肝肾真阴得复,筋脉濡润风动而止,故病自愈。(李祥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