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34】

 晚晴999 2014-02-24

小儿脱肛症

[病案]卢某,,6岁。患儿每午后大便1,或稀或硬,均随之脱肛,需家人揉托而复位,至今已年余。面色少华,舌淡脉细。出生后缺乳喂养。曾有急性肾炎及遗传性哮喘史。

[治则]补气升提收敛。

[方药]生黄芪 12,党参12,建莲肉12,白术9,陈皮4.5,姜半夏4.5,升麻3,炙甘草3克。将上药装入纱布袋内,再用猪大肠2(1米长),洗净,分别灌入槐花米粉12,将肠两端扎紧,与上述方药同煮,加适量酱油及调味品,煮熟后去药渣,将肠及其汁作菜食,46日内吃完,11剂。服2剂后诸症好转,唯仍脱肛。上方党参,生黄芪加至18,升麻加至6,去槐米粉,改用象贝粉12,百合粉18,和匀灌肠内,服法同前。另用药粉扑于局部,处方:煅龙骨9,五倍子9,煅儿茶9,制炉甘石9,熟明矾3,鸡内金炭4.5,黄连4.5克。上药研细末,大便后敷于肛门周围,再轻托肛门复位。连续用药二周而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7)

[评析]本案为后天失调,加以久病缠绵,以致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导致脱肛。故用补中益气汤与猪大肠煎煮同服,再外用收敛之品以收提肛门。共计食大肠8,内服药4,外用药30克许,将一年余之病魔,仅二周而收功。(黄宣能)

肠病性肢端皮炎

[病案]徐某,,12岁。1980117日就诊。自1969年起,大便日泻23,四肢及口唇周围成批出现脓疱大小不一。197010月起,左右耳轮红肿脓疱,耳道渗出脓液并发痒,眼睑红肿刺痒,常流泪水。1975年又见指、趾甲枯厚溃烂流脓,指甲交替溃烂,渐次脱落,1977年又见头顶疱疮,秃发稀疏,鼻尖红赤易出汗,颜面潮红,不断发出红色疱疮、糜烂、渗出及结痂,痢后外围形成鳞屑,口渴喜饮,腹泻呈泡沫状。诊为肠病性肢端皮炎后,久治无效。唇干口渴,溲黄赤,便泄泻,舌裂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则]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佐以健脾渗湿。

[方药]连翘9,地肤子9,白藓皮9,川连3,川柏6,蝉蜕6,土茯苓15,丹皮8,赤芍8,槐米8,元参10,生薏苡仁30,蚕砂30,六一散18克。服6剂后脓疱逐渐减退,纳增,上方去黄柏,加天花粉15克。服8,肢体脓疱全消,鼻尖及耳轮红肿亦愈,舌红苔花剥,脉细数,宜育阴清热,凉血解毒,生地15,天花粉15,元参10,北沙参10,鲜石斛10,麦冬9,连翘9,丹皮6,赤芍6,青黛3,黄连3,生甘草3克。加减服16,症状全消,头发相继生长。(见《湖南医药杂志》1982年第6)

[评析]本病应概括于热病范畴,系血分热毒,外迫肌肤而发。脾主肌肉,故内湿伤脾则泄泻,热蕴于脾则四肢、肌肉疮疡连绵。故先清热泄火,凉血解毒,后以甘寒养阴以收功。(吕志连)

肢端紫绀症

[病案]刘某,,12岁。六年前冬季某日,随其母早起去上班,因候车时间较长,当时无何感觉,晚上回家发现患儿手足青紫发冷,无红肿,某医院诊断为冻伤,经多法治疗才于次年夏季痊愈。之后每年冬发夏愈。今观患儿手足匀称性青紫至腕踝部,无硬结及肿痛,指压则皮色苍白,回血慢,苔白润,脉沉迟。

[治则]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方药]丹参25,赤芍20,红花10,干姜10,桂枝15,甘草7.5克。服6,手足青紫发冷减轻,指压后回血较快,15剂后手足转温,青紫消失,有自汗出,后改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则汗出紫绀亦未再现。随访三年未见复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2)

[评析]本病是一种血管痉挛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手足匀称性青紫,不发生溃疡。今患者血遇寒凝,脉络受阻而致病变,故用活血化瘀温经敞寒之法,使寒化瘀开,血运复常故而病愈。(李祥云)

手虎口冒血

[病案]贾某,,12岁。1980年元月就诊。觉左手虎口上端发痒,搔后痒止而胃出血珠,揩去后,数分钟血又冒出,经外科治疗十余日,血不止。病孩面色红赤,眼目发黄,舌苔干白粗糙乏津,脉洪数有力,仅胃纳不佳,余无他症。

[治则]凉血止血。

[方药]生石膏25,生地20,麦冬15,知母12,血余炭15,牛膝12,藕节30,小蓟15,陈棕炭15,麝香约绿豆大小放齿上咀嚼,觉满口香味时,立即将药汁咽下。4剂后,冒血即减,原方去麝香,续服4,血止,脉平而愈。(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4)

[评析]脉洪为气热,数为液伤;舌干白粗糙乏津,不但气热而血亦燥。眼黄亦是液伤血热佛郁。冒血部位恰在上廉、合谷两穴之间,《灵枢·经脉篇》谓两穴为于阳明之穴,阳明本燥金,燥则气郁而壅,壅郁过甚,则气逆迫血妄行,循上廉,合谷两穴而出。然此疾之主因,实因于气燥血热,迫血妄行而旁流所致。治疗以大辛大凉之味平燥为主,辅以甘寒清血育阴,佐以微苦泻其血热,助以焦味,引血归经。加一味极少量之香窜药,引诸药之力达于病所。(吕志连)

小儿手足口疱疹

[病案]郑某,,2岁半。1986628日就诊。发热三天,口腔粘膜、舌及手掌、足底出现疱疹。微咳,流涎,曾服西药治疗罔效。诊见:烦躁,咽赤,发热38.8,上腭及舌面有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底有红色丘疹及疱疹,便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纹紫。心肺正常,肝脾不大。血检:白细胞8.5×10/L(8500/立方毫米),中性32%,淋巴67%,嗜酸1%。诊断,手足口疱疹病。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生地10,竹叶7.5,知母7.5,黄芩7.5,重楼9,连翘5,甘草7.5,木通5,黄连5,板蓝根15,石膏20克。3剂药尽,热退,咽赤,口腔疱疹完全消退手掌足蹠仍见6个红色丘疹,色转淡,便调溲赤。继服上方3,皮疹消退后病愈。(见《辽宁中医杂志》1986年第12)

[评析]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小儿发疹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中医时行病范畴。患儿心脾素有湿热内蕴,复感时行病毒,自口鼻而入,口鼻为肺之呼吸通路,肺主皮毛,故初期邪毒犯肺,则现发热,感冒肺失清肃的症状。舌为心之苗,足太阴脾经上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邪毒循经上犯则见口舌疱疹。脾主四肢,邪透肌表故疹发手足。本病病因为时行病毒,病位在心脾两经,而导赤散是治心脾积热的首选方剂,故用后心脾湿热得清,口疱诸痤得除。加板蓝根、重楼、连翘石膏等清热解毒之品,则疗效更佳。(马荫笃)

多发性瘰疬

[病案]黄某,,11岁。1966410日诊。2年前发现左颈有桂圆核大连串结核3,继则右颔5,右颈4,左腋3枚、右腋4,腹股左2,3,24枚。形状不一,小如蚕豆,大如荔核。每日肌注链霉素和内服异烟井,结核蔓延发展,右颈部3枚破溃流脓,右颔5枚堆叠成团,肤色黯红,质软,似有脓状,有灼痛感,其余16枚均质硬。患者面黄肌瘦,干咳嘶哑,潮红,五心烦热,盗汗便秘,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治则]舒气解郁,化痰软坚,滋阴敛口。

[方药]海藻90,牡蛎120,元参120,甘草30,糯米240,红娘子28(糯米炒胡黄色,去红娘子,用米)。共研细末,每服3,13,酒吞。服至总量的1/4,症状减轻,1/2,已溃的收口,质硬的变软,大的渐小,小的渐消,3/4,瘰疬痊愈。观察十二年,未复发。(见《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3)

[评析]瘰疬之名首见于《灵枢·寒热篇》,历代方书多方记载。本病多发于颈部,为慢性化脓性疾患,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故统称瘰疬。本案运用消核散原方,举手应效。元参甘咸微寒,滋阴降火,牡蛎咸寒,益阴潜阳,化痰软坚,海藻咸寒润下,入血软坚,甘草和中解毒,配海藻虽相反,而消核作用明显,糯米伴红娘子炒,有行血脱毒,去腐生新,养阴敛口之功。(吕志连)

跖疣

[病案]高某,,12岁。左足底皮肤疣状增殖1,行路疼痛。皮损可见左足跟皮肤过度角化,间有绿豆或黄豆大疣状物78,呈污灰色,表面不平,中心凹陷。周缘高起,有压痛,诊为跖疣。

[治则]消结化瘀,软坚祛毒。

[方药]木贼30,薏苡仁30,板蓝根30,连翘30,香附15克。10剂后,硬结变软,15剂后,皮损全部消失。六个月后随访,无复发。(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1)

[评析]跖疣是疣的一种,发生在跖底。其病因,《薛氏医案·外科枢要·卷三》谓:“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多由气血失和,腠理不密,复感外邪,凝聚肌肤而成,故治宜消结化瘀、软坚祛毒,方选复方木贼汤治疗而获效。(吕志连)

皮肤鳞状化

[病案]张某,,12岁。浑身起鳞状白皮(其鳞片如5分硬币大小),始自小腿部一小块发白,逐渐蔓延全身,随后此层便自动脱落,落后内层红皮又变白。如此周而复始,奇痒难忍,春季尤甚。病起二年,中西药不效。舌红苔黄,脉浮。

[治则]解毒,活血,止痒。

[方药]白藓皮20,蛇蜕10,地肤子10,紫草10,黄芪皮10,荆芥穗20,蝉蜕10克。3剂。另用大枫子200(去壳),硫黄30,樟脑10,共捣泥外搽。复诊时身上鳞状白片全脱,只见红色嫩皮一层。原方续服3,外用药继续搽用。至第六个月,得患儿母亲告知,已愈。随访二次,至今已六年许,未见复发。(见《四川中医》1985年第3)

[评析]本例少见。医者以解毒、活血、止痒法治之,并用中药外搽,内外合疗,皮肤得以滋养终竟治愈。(吕志连)

鱼鳞病

[病案]周某,,12岁。患者自幼全身皮肤干燥粗糙,状如鱼鳞。每于夏季减轻,冬季加重,往往易于龟裂。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则]凉血祛风,清热解毒。

[方药]生地12,丹皮9,赤芍9,荆芥9,防风9,黄菊花9,鲜茅根30,大青叶30,板蓝根30,乌梅6,生甘草4.5,紫草9,苦参片9克。外用龙衣9克煎汤洗擦全身。服药7,全身皮肤开始变软,鳞屑逐渐减少。连服21,鳞屑完全消退,皮肤润滑如常。经过一冬未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1)

[评析]鱼鳞病为一先天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全身皮肤发生龟裂样改变。且本病有遗传倾向。幼年发病持续终身,西医无特效疗法。中医虽未查到有关记载,但从辨证来看,属热毒风湿犯营血之症。茅根、大青叶、板蓝根、紫草、苦参清热解毒,菊花疏风清热;荆防祛风解表;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活血,养阴生津,龙衣祛风杀虫。诸药相配,竟将顽疾在3周内治愈。(马荫笃)

小儿阳强

[病案]李某,,6个月。1978312日诊。自出生后,阴茎勃起不倒,龟头色红,包皮不皱,哭闹异常,得水则哭减。曾服黄连解毒汤、黄连二陈汤、六味地黄汤等无效。诊见皮肤枯燥失润,颧红唇赭,舌红苔薄黄,手足心热,阴茎勃起如5岁小儿,包皮过短,龟头口色焮红,指纹紫滞,脉数疾。

[治则]引火归原。

[方药]肉桂2,附子3,泽泻6,熟地6,山药5,山萸肉6,丹皮3,茯苓4,黄柏2克。2剂后,阴茎缩小三分之二,余症减轻,续原方2剂治愈。(见《四川中医》1984年第5)

[评析]本例患儿受胎火煎灼,水亏火旺,阳强不倒,阴亏肤不润,是水不制火。用六味地黄汤投之不效,似阴阳不衡也。故用仲景肾气丸引火归原,加川柏以先发制之,如此阴阳水火平衡,阳倒病除。(吕志连)

缩阴症

[病案1]蒋某,,10岁。1961816日诊。患儿素体虚弱,少活动,6日晚突然阴茎紧缩,缩时两腿内侧脉络牵掣剧痛,号叫震耳,自己用手扯住阴茎不敢释放。家人惊惶万状,急用艾条灸脐下良久,病势缓解。但嗣后稍一迎风即发作,每日发作12次。病已十天,四肢清冷精神不振,时时太息与呵欠。苔薄白舌质淡,脉弦细弱。

[治则]温肾养肝。

[方药]肉桂3(另泡冲服),当归身6,白芍6,北细辛3,柴胡4.5,川熟附4.5,小茴香3,炙甘草3克。服3剂症除,四肢转温。上方加川楝子3,又服2,巩固疗效。

[病案2]陈某,,8岁。1963104日初诊,素体虚弱,三岁时患麻疹,五六岁时经常腰骨酸痛,此次发病是在游泳过久之后,感身寒肢冷,回家不久即感恶寒战憟,频作呵欠,旋即阴茎内缩,牵痛感,自己即用手拉住阴茎不敢释放。当时用艾条灸腰椎许久,病势稍缓,但恐阴茎内缩还扯拉阴茎,精神疲惫,面色晄白,夜不安眠。苔白,脉沉细而迟。

[治则]扶阳温肾。

[方药]北丽参3(另泡冲服),川熟附片4.5,炙黄芪18,北细辛1.8,炙甘草3克。服1剂后即感四肢温,下腹温暖舒适,能入睡,醒后已不再扯拉阴茎。为巩固疗效,继用党参18,炙黄芪18,川熟附3,破故纸6,小茴香3,炙甘草3,苁蓉6克。服数剂病愈,未复发。(见《广西中医杂志》1965年第1)

[评析]缩阴症又称为缩阳症,以阴茎紧缩少腹,近腿两侧筋脉牵掣作痛为主症,伴恶寒战懔,汗出厥冷,恐惧欲死之症。该症发病急,多因肾阳衰弱,肝血虚及外寒侵袭而发病。《内经》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说。又因足厥阴肝经之循行路线是“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肝为藏血之脏,若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则两腿内侧筋脉掣痛,所以治疗上应温肾养肝。病案1即如此,方中当归、白芍补血养肝,柴胡和肝,小茴香暖肝,附子、肉桂大温肾阳,炙草和中,如此使肾温肝养,筋脉不拘紧故病愈。病例2为麻疹之后,素体虚弱,可能在麻疹时服寒凉药损伤真阳致腰酸痛,今又因游泳过久之后感受寒邪,诱发为病,故治疗扶阳温肾。方中北丽参补五脏之损,附子回阳温肾,细辛除陈寒,黄芪补气,炙草温中益气调和诸药。全方配伍使阳扶肾温,筋脉得以温煦而病愈。该两病例虽同为缩阴症,皆与寒有关,但治则不尽相同,可见中医辨证施治之重要性。(李祥云)

睾丸萎缩

[病案]孙某,,8岁。19791222日就诊。患者初生时发育正常,生后六个月经常患肺炎(89),2岁时患软骨病,1979年夏食欲增进异常,每日进食750克~900,体重增进,性情急躁易怒,自汗,以头面为主,有时汗出如水浇,昼多夜少无潮热。每次感冒即咳嗽。197911月发现两侧睾丸缩小如黄豆粒大。检查:阴茎发育正常,两侧睾丸如黄豆大,质软无弹性,压之不痛,副睾甚小无结节。两肘后翻约10,两膝轻度外翻,舌质淡红、无苔、脉沉数。曾先后去多家医院诊治无效,诊断为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睾丸萎缩。

[治则]益气健脾,收汗存津。

[方药]黄芪30,白术15,防风15,甘草15克。另配用针刺治疗,针“达治”穴()(翳明与风池两穴连线上近风池1/3)行平补平泻,隔日治疗一次。经针药并治五天后汗出减少,食欲渐减,两侧睾丸略噌大。仍用原法一周后汗出大减,睾丸增大如雀卵,左侧睾丸稍有弹性。仍按上法,经治十九天痊愈,两侧睾丸恢复正常。(见《辽宁中医杂》1980年第5)

[评析]患儿生后六个月经常患肺炎,2岁又患软骨病,肺主气,肺受邪则咳,肾藏精,主骨,肾精不足则骨软,患儿素体肺肾两虚,表卫不固,汗液自泄,久汗则津液耗伤。《内经》曰:“夺汗者无血”。肝之经脉循阴器,肝血不足,不能濡养阴器,故睾丸萎缩;肝血不足,肝气有余,则烦躁易怒,多食善饥。本病是由于肺肾两虚,津液外泄肝血不足所致,所以治疗应益气健脾收汗存津。患者表虚不能卫外则津液不固而自汗,是气虚阳浮之症。气虚则血无以生,必然导致血虚,血虚不能养肝,肝血不足,故选方用玉屏风散加味,方中黄芪重用,补气生血,收汗存津,白术健脾益气,培补中焦,能益气生血,防风配黄芪能补中寓散,甘草益气和中再配用针刺治疗,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李祥云)

阴茎痒痛

[病案]贾某,,8岁。197795日就诊。患儿2岁起阴茎中段内奇痒疼痛,曾多方医治无效。现阴茎中段奇痒作痛难忍,入夜加剧,小便时痒痛更剧,需用手按挤阴茎下方,双脚在地上跳动以减轻痒痛,排尿时经常啼哭呼喊。因痒痛难忍,不能入眠。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矮小。检查:阴茎发育一般,阴茎根部下方有一小疙瘩,中心有一溃口处,有时有黄液体流出。舌质淡红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热,淡渗利湿。

[方药]萆薢12,苡仁12,木瓜4.5,生地1.2,木通4.5,竹叶6,赤芍6,当归6,玄参9,银花12,苦参9,六一散12克。服5剂痒痛大减,连服20,多年顽疾治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83年第9)

[评析]阴茎中段奇痒疼痛,临床实为罕见,茎中痛多为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行所致,今用生地、木通、竹叶为导赤散的主要组成可清火利尿,萆薢、苡仁利湿清热,六一散渗湿利水清热;玄参养阴生津,银花清热解毒;木瓜化湿通络治拘急疼痛,苦参清化湿热利尿;当归、赤芍活血行瘀,凉血止痛。全方配伍起清热养阴、淡渗利湿之功,位膀胱气化足则病愈。(李祥云)

阴茎包皮水肿

[病案]钟某,,6岁。阴茎包皮水肿呈水泡状,根脚皮肤微红,有灼热感,不甚痛。曾用消炎膏和青黛散涂搽无效。诊断为小儿阴茎包皮水肿。

[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黄柏15,豆腐15,石膏6,将黄柏与石膏磨成细末用豆腐调成膏,将阴茎包裹,冷敷二天即愈。(见《新中医》1975年第1)

[评析]黄柏清热解毒,清下焦湿热,石膏清胃热下火,豆腐清热、散血、消肿。阴茎包皮水肿为湿热下注之故,所以用上药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病愈。医者曾试用该方治疗5例阴茎包皮水肿在13日内均治愈。(李祥云)

性行为障碍

[病案]贝某,,4岁。198346日就诊。患儿二年来每于晚上睡觉及午睡之时,俯卧于床,两腿紧贴而扭动身体,往往满面通红,头汗如淋。有时喜骑坐在家长膝上或家具边摩擦。患儿胆小易恐,时有咯痰,睡眠尚安,二便调。检查:外阴局部无湿疹,无蛲虫,观面色不华,眼神呆,苔白滑脉濡滑。

[治则]化痰宁神。

[方药]陈皮3,姜半夏9,硃茯苓9,清甘草3,竹茹6,枳壳4.5,龙骨15,龙齿15,牡蛎15,桂枝3,白芍6克。服12,不良行为减少,面润眼活,仍诉胆怯。心肾已安,再用温胆化痰之剂,陈皮3,竹沥9,半夏9,硃获苓9,清甘草3,枳壳6,竹茹6,龙齿20,琥珀1.5(冲服),磁石30,远志6克。服7剂病愈。(见《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12)

[评析]本病少见,属儿童神经官能症及不良习惯(手淫)之列,为情感性交叉擦腿动作,现代医学多主张用安定剂,今患儿痰浊内扰,扰动心肾,用温胆汤化痰清热合桂芍龙牡之剂。桂枝龙骨牡蛎汤有敛阳入阴,宁心摄肾之功,全方配伍而获全功。(李样云)

小儿乳腺增生病

[病案]张某,,8岁。1986108日初诊。患者左侧乳头疼痛已一周。刻诊:左侧乳头周围硬结约李子大小,边界清楚,质地较硬,与表皮及胸壁无粘连,活动度好,触之疼痛明显。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平素患儿性情急燥易怒,纳差,呃逆。曾患过急性黄疸性肝炎,治愈。诊断:乳腺增生病。

[治则]疏肝理气,软坚散结。

[方剂]柴胡10,青皮10,郁金8,夏枯草8,赤芍8,王不留行10,连翘10,元参10,僵蚕10,黄芩10克。药进3剂症状明显好转,6剂后症状其本消失。为了巩固疗效又进3剂。随访一年未复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6)

[评析]乳腺增生病多发生于中年妇女。小儿发病较少见。笔者认为乳腺增生病的病机,小儿与成人基本相同,都与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有关。故治疗原则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硫肝软坚汤中的连翘、元参、夏枯草、僵蚕,具有软坚散结作用:配以柴胡、青皮、郁金疏肝理气,使气顺而肿消;又与赤芍、王不留行活血化瘀药同用以加强软坚散结之功效。临床上可随症加减,疗效较为满意。(马荫笃)

女童性早熟症

[病案]诸某,,3岁半。198056日就诊。三个月来乳房增大,白带增多。检查:智力正常,两乳房直径各2厘米,有触痛,外阴色素沉着,阴道涂片:角化细胞30%,伊红细胞26%,提示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增高。尿促卵泡成熟激素>13.2小白鼠子宫单位/24小时尿,雌激素8.01微克。舌红苔薄黄,脉滑。

[治则]滋阴降火。

[方药]知母9,黄柏9,生地9,茯苓9,丹皮9,泽泻9,夏枯草9,炙龟版9,生甘草4.5,龙胆草4.5,服一个月后乳房缩小,白带减少,共服78,两乳房已平,无触痛,外阴分泌物消失。复查阴道涂片,尿促卵泡成熟激素,24小时尿雌激素均提示体内雌激素已恢复至正常幼女水平,停药两月后复查亦属正常。(见《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第1)

[评析]肾为生长发育生殖的物质基础,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易出现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易相火偏旺,可表现为性机能亢进,舌质多红,故用滋肾阴泻相火之法,用大补阴丸和知柏地黄汤加减,又因乳房与外阴与足厥阴肝经有关,加夏枯草、龙胆草清泻肝火,因而能取得良效。医者曾用该方治疗多例女童性早熟症,结果均治愈。(李祥云)

幼女早发育

[病案]胡某,女。4岁。1958年秋季诊。两乳如杯大,白带象成人,时有月经。其他一切正常。

[治则]清肝泻肾。

[方药]柴胡5,黄柏5,栀子5,车前子5,萆薢5,泽泻5,薄荷5,青皮5,生地15,丹皮10,知母10克。10剂后白带大减,两乳软小。嘱服15,乳平,带净。继以丹栀逍遥散巩固之。十年后访之,患儿14岁始潮,并无他疾。(见《湖南中医杂志》1990年第1)

[评析]本例乃肝肾太过,相火早炎,故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泻相火,继以丹栀逍遥散清调疏理,治之有效。(吕志连)

幼女行经

[病案]周某,,1岁半。阴道出血,连续二月按期而至,血量较成人少,56天干净,色鲜红,夹有小血块,其间烦躁不安。幼儿脸型胖大,五官端正,发育如三四岁小孩,两乳如复小杯,乳头紫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据其父母诉说:出生后六个月即能模仿大人各种动作,食欲异常旺盛,满周岁喜欢吃肥肉,智力优于同龄儿童。其父体胖性暴。

[治则]清肝泻火。

[方药]丹皮4,栀子4,当归4,白芍5,柴胡4,茯苓4,白术4,炙甘草3,香附4,生姜2,大枣2枚。服2剂后,第二个月经量明显减少,第三个月停止行经,乳房也慢慢缩小乃至平复,身体发育亦逐渐减缓。至今随访七个月,未再行经。(见《江西中医药》1990年第6)

[评析]本例虽是幼女,按月行经,属早熟现象。由于其父体胖,性格暴躁,属阳盛之体,刚强之性,幼女禀受于父母肾气之充盈,肝气之旺盛,故以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清肝泻火而愈。(吕志连)

幼女阴道出血

[病案]孙某,,3岁。1978104日就诊。系第一胎早产儿,出生时体重2.4公斤。哺乳十个月,经常感冒。六个月时开始阴道出血,一般五十多天一次,色鲜红,量不多。二十二个月后每月出血一次,量多达3040毫升,色鲜红。其母怀孕期,哺乳期身体健康,未用过特殊药物。检查:乳房未发育,乳头小,乳晕淡。外阴未发育,小阴唇色略深,无腋毛、阴毛。腹部、盆腔内未扪及肿块。宫体黄豆大小,两侧附件未触及。化验:阴道涂片:以中层细胞为主,雌激素总量0.63r/24小时。X线片示蝶鞍无明异常。患儿面黄形瘦,苔薄白而胖,脉细弱。症属气营两亏。

[治则]调补气血,和营止血。

[方药]当归10,炒川芎6,炒白芍10,炒生地10,潞党参10,荆芥炭6,云茯苓10,淮山药10,桑寄生10,茜草根10,旱莲草10,藕节炭10克。服21剂后精神已振,面色有华。数天前又有少量流血,脉弦滑,苔薄白。治拟益气、和营、止血:潞党参10,荆芥炭10,当归10,炒生地10,早莲草10,藕节炭10,川芎6,丹皮炭6克。两方共服28,阴道出血停,发育良好。19794月及12月分别随访,患儿已痊愈,发育正常。(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5)

[评析]早产患儿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五脏虚弱,外邪侵袭。时有感冒,损伤肺气,肺气虚则肝无所制,气机紊乱。《血证论》,“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疏泄失职,则脾气受损。肝、脾之气不和,失其藏血、统血之机,放血行失其正轨而溢之于外,治拟调补气血,和营止血。方用四君子汤之意益气健脾,四物汤养肝血,荆芥炭、藕节炭止血。继以加强益气之品而收全功。(黄宣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