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字起东,别号念台,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明朝万历六年,二十四岁时中进士,官至仪制主事、右通政使、顺天府尹、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先后在万历、天启、崇祯三朝为官。他学识渊博,气节高尚,是明朝著名的儒学大师,对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兴起起到了积极作用。 刘宗周一生历任多种官职,始终奉行“慎独”的为官哲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刚正清廉,堪称坚守慎独的楷模。一次,一个管理金库的官员拿了一笔库府结余的钱来献,并说明按常规这些钱都该归刘宗周所有。刘宗周却分文不受,用这些钱置学田228亩,以接济贫穷学生。而他自己则“衣取蔽体,食取充腹,居止足以障风雨,而处之裕如也”。其清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刘宗周虽做官多年,但家中依然贫困,有豪富相赠,坚拒不收,常年过着清贫生活。据说他在京师当官的时候,因为没有银两租赁房屋,只好寓居在部院的朝房内,朝房年久失修上雨下风,他却处之泰然。当时官员外出皆坐轿子,他却独骑一匹饿得皮包骨头的瘦马,毫无攀比炫耀之风,而且按照当时的惯例,每次升堂视事都是配备午餐的,他则往往置糕饼于袖中,终日不食而返。在南京的一月,他每日的供给支出不超四分,总是用一二十文钱买些青菜豆腐,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刘豆腐”。刘宗周出入都门从不使唤奴仆衙役,每次都是亲力亲为行李一肩,当地人又送他一个外号“刘一担”,真正是简装素服不事铺张。后来,他虽身至高位,家境仍未有什么改善,“闻召就道,尝不能具冠裳”。 毋庸置疑,刘宗周所奉行的“慎独”的为官哲学着实值得当今领导干部学习借鉴。古人云:“慎独为人德之方。”它是检验有德与无德、真德与假德的试金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慎独是一种自律,一种修养,一种对自我的挑战与监督,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透过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独身自处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能够看出他道德修养的好坏和思想境界的高低。 作为领导干部,“慎独”已不仅仅是道德修养问题,更是一种政治上的要求,是为官者必备的素质,因为做不到“慎独”,就有可能滥用权力,甚至越走越远,最终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有鉴于此,领导干部不妨多学学刘宗周,坚持把“慎独”作为自己终身的必修课,时刻牢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者”的至理名言,注重防微杜渐,坚守道德防线,抵制各种诱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断提高慎独的能力和境界,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