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为钱愁,智商会丢13分

 yagi1 2014-02-24

你下定决心新的一年开始,要改变10个坏习惯,学好英文,存钱,交新朋友……

你今年要比去年更好,但每年计划老是NG,重来!失败!无法实现!

你问我,如何管理时间?

对我来说管理时间不是机械式训练,而是个人生活风格的延伸。

你问我,为什么做事高效率?一次可以完成好多事?

想一想,如果你有真正想做,值得做,这辈子想要一直做下去的事,相信我,你也是效率高手!

先看有多少钱,才决定要花多少

从小,我的父母对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抱持着完全向子女隐瞒的奇特态度,以至于我一直到长大,才开始透过模仿,从头摸索学习跟金钱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回,还在念小学的时候,学校发家庭调查表,要填写家庭的基本资料,其中有一个项目是家庭的经济状况,里面有几个选项必须勾选,当我回家拿联络簿给妈妈签字的时候,只有那一栏母亲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填。我急了:

「拜托!随便选一个就好了,不然我会被老师骂!」小时候的褚士莹是很怕老师的。

「到底怎么样?要填『小康』吗?还是『贫穷』?还是『富裕』?」我一直催促着,都快哭了,但是父母亲完全不理我。

「这什么烂规定!如果你们老师有问题的话,叫她来找我!」我的父母固执起来,也是很让子女伤脑筋的。

最后我真的就交了一张家庭经济状况那一栏空白的家庭调查表,结果好像真的也没怎样就不了了之了。但我就在这种完全不知道自己家庭究竟是在「贫穷」还是「富裕」天平的哪一端的朦胧状况中长大。老实说,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完全不知道我父母的财务状况。我甚至合理怀疑,我的父母两人之间,虽然当一辈子夫妻,搞不好也不知道彼此的财务状况。

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家里做生意的同学家变,家里的经济突然从有钱人掉到了谷底,同学红着眼睛跟我说他是如何发现的:

「晚上全家一起吃饭,开了一个蒲烧馒罐头配饭,大家都想吃,我就随口跟妈妈说:『那就再开一罐好了。』结果妈妈突然哭了,说:『这是最后一罐了,全家要一起分着吃。』我从来没有想过,突然我们家会连多一个罐头都吃不起……」

老实说,虽然我很同情这位同学的遭遇,但是当时我竟然心底升起一股莫名的醋意,羡慕他竟然可以这么赤裸裸地看清自己的家计。

话说从那天开始,这个同学就突然改变了,他对于金钱的价值变得非常重视,也谨慎评估金钱占人际关系的角色(比如特意跟放学后会一起去快餐店消费、聊天的同学疏远),有些同学觉得他突然变得很「臭屁」、高傲,从本来跟大家一样嬉笑怒骂,忽然变得独来独往,但只有我知道,其实这都只是他选择保护自己的方式。我决定帮他保守这个家庭祕密。

或许他有些后悔对我说了这些私密的事情,从那次以后一直到毕业为止,我们几乎都没有再打过招呼。虽然如此,偶尔还是会辗转听到从不知情的老同学那里传来的消息,毕业以后,他选择了大学主修商科,出社会以后,进了金融界里做很辛苦但是高佣金的业务工作,总之,对于金钱的恐惧,似乎不知不觉主宰了他的成年生活。

那个时候,我回头看父母的决定,才发现我的父母能够保护子女在免于忧虑金钱的环境下顺利成长,或许是值得感谢的教养方针,让我从小到大学习「用该用的,省该省的」,而不是先看我有多少钱,才决定要花多少,或是看我可以从父母那里拿到多少钱,才决定想要什么,因为我一点也不晓得家里有没有这笔钱。

或许这是为什么,花二十万台币去国外游学三个礼拜这种事情,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要跟父母开口。

心底深处,也多少有些疑问,如果父母从小就教育我金钱的意义,那么是否我会跟钱的关系更自然,而不是像我的父母那样,需要自己摸索、猜测金钱的意义?

因为没有人教导我金钱的价值跟用钱的方法,从小养成了观察别人用钱的习惯,我因此发现有钱人和穷人跟金钱财富的关系,真的很不一样。 

每天为钱忧虑,智商会降低13分

我发现穷人跟钱的关系通常是这样的:

直接:手持著名牌的东西时,就觉得自己比较有价值。用高级化妆品,或是穿比较贵的衣服时,就会觉得自己比较漂亮。压力大的时候,花钱就有纾压的效果。

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这种一无所有的想法,象是毒素般从荷包穿过口袋渗透到整个人,让人没有自信。无论再简单的事,都觉得自己没有条件。这样的人,往往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因此过度积极投入各种资格考试跟证照达人的竞争中,但大多数的资格、证照都没有实用价值。

什么事都用钱作为标准:看到别人出手比自己阔绰时,自动觉得那个人比自己厉害。看到别人开好车、住豪宅,自然觉得那个人比自己成功。是非黑白,反而不怎么重要。

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手上有点钱的时候,不会拿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反而会拿来交际,只为了「融入」有钱人的圈子,进不去扶轮社也要加入狮子会,认为这是自我投资,装阔的结局是果然很快又没有钱了,但想要以此建立起赚钱的关系却一点效果都没有,只有花钱的关系。

钻牛角尖:工作是为了想赚钱,但是因为薪水太少了,所以无法存钱。因为一直想着「我没有价值」所以能力自然无法发挥。因为无法发挥所以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自然也得不到来自别人的好评价。因为没有发挥过实力,对于自己的能力无法适切评估,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什么,所以就继续一直做着琐碎的小事。因为做的都是琐事,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变得更渺小了。因为自己很渺小,所以开始做无意义的牺牲,以至于随时都处在疲倦的状态。长期处在疲倦而苦恼的状态,开始分不清楚是因为没有钱,所以活着才没有意义;还是因为一生都在做没有意义的事,因此才会没有钱。还没想清楚,通常就死了。

有趣的是,国际期刊《科学》刊登一篇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穆拉纳坦(Sendhil Mullainathan)跟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华裔学者赵佳颖共同的研究,针对美国东岸新泽西州一间购物中心四百位年薪分别从两万美元到七万美元不等的中低收入民众,还有印度的甘蔗农分别做的实验,发现贫穷与其随之而来的烦心事会消耗很多脑力,每天要为三餐忧虑的人,往往无法关切到生活的其他面向,甚至会让智商降低十三分,更容易犯错,导致原本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我觉得这是完全可能的。

花越多,就赚越多?

至于真正的有钱人,跟金钱的关系,据我的观察是比较接近这样的:

钱只是工具:真正的有钱人没有把钱当成目标的想法。用钱来换成什么,才是考虑的重点。

不大容易受到金钱诱惑:没有什么「非买不可」的东西,只买真正喜欢的东西。但遇到真正喜欢的东西,价格并不是最重要的考量,价格的高低不会影响喜爱重视的程度。 适不适合自己才是重点,不喜欢的东西,无论价格再便宜也没有吸引力。所以推及到生活面,也不会勉强自己做不想做的事。

有钱的人通常比较有自信:就算实际上可以支配使用的钱比穷人少的时候,也很敢冒险。比如相信眼前遇到一个很好的赚钱机会,虽然口袋没有钱,也觉得当然可以做,因为钱反正去找就有了,赚了很快就可以还了。资格没有也没关系,真正要用的时候再去取得就好了,结果也真的会成功。

钱只是考量价值时的其中一种标准:比如新闻播报隔天汽油每公升要涨○?七元的时候,有钱人绝对不会愿意跟着大伙儿、推着摩托车去加油站排队等四十分钟,只是为了要省二十八元台币。这并不是有钱人不在乎小钱,而是四十分钟的时间,很明显并不值得。无论贫富,凡是跟钱有紧张关系的人,都无法忍受没有占到便宜的想法。

良性循环:有钱人认为既然有赚钱就要用钱,不会把赚来的钱统统收着。因为不惜花钱投资自己,让自己的条件越来越好(而不只是花补习费跟报名费,拿回一堆根本不能拿来找工作的奇妙证书),因此可以赚更多的钱,以至于不知不觉中变成那种「花越多、就赚越多」的人。

「永远比够用多一点点」的金钱观

我的父母从没有教导我跟钱应该保持如何的关系,只告诉我该用的就不要省,该省的就不要浪费,跟「有没有钱」这件事情可说是完全脱钩。因为不懂如何跟钱相处,所以只好模仿,既然是要模仿,观察了有钱人跟穷人之间的习惯区别之后,当然我想要模仿有钱人,于是从十六岁成年自行支配金钱开始,就一点一滴学习有钱人用钱的方法。

当长大以后,我常常告诉别人我的金钱观:

「我心目中最大的富有,就是不需要计算自己有多少钱,但要用钱的时候,永远比够用多一点点。」

幸运的是,我这前半辈子,果真没有需要计算钱的时候,也真不曾为钱忧虑过。虽然经济独立那么多年,脱离了父母的理财方式,但是我发现自己仍然继续受到他们金钱观很大的影响。

现在的我,惭愧地说,还是跟小时候一样,继续过着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钱的人生。

但幸运的是,我从来没有欲望想要勉强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至于真正想要的东西,总是不需要特别计算就能买得起的,甚至喜欢的很多事物,都不是再多的金钱能够买到的,象是悠闲的时光,象是完美的夕阳,象是跟好朋友相处,抱持好奇心,容易被美好的事物感动,这样的生活,让我继续过着没有理由去算钱的生活。

接下来这是后话。

最近因为好奇,我问母亲为什么当年不肯告诉我如何勾选家境状况,退休前当会计的母亲竟然用无辜的口吻,说出让我大为吃惊的话:

「因为这辈子我们家从来就没有记过帐啊……」

妈妈,妳未免太强了!只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作者:褚士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