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从唐诗宋词里走来2012-08-02 08:53:23
来源:南京晨报
古韵悠悠的吴江,是从唐诗宋词里走来的吧,每一句都是那么温润,每一声吟唱都是那么委婉。 沿着诗意淡然、清新含蓄的景致,缓缓走进,由远而近的灵气如一缕微风扑面而来,从古至今的历史也似一卷古书徐徐展开。五千多年前,在吴江这块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生息、繁衍,到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建立了吴江县。沉淀千年的厚重历史,动荡起伏的风雨历程,使吴江大地风光如画,人文荟萃。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敷衍出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 不曾细致地度量水乡的风物人情,却已扎进河流翻腾的岁月里。因为只有穿过几千年的烟雨时光,才能彻底触摸那些沉淀在吴江水中的故事。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梅孝臣、王安石、苏轼、陆游、杨万里、倪瓒、唐寅、文徵明、陈去病、柳亚子等都曾驻足吴江,访友采风,赏景抒怀,留下了大量吟咏吴江的诗词佳作。 吴江的水,如梦境,荡漾出古人的流年华章 清清流水,从远古淌来,流到吴头越尾,汇聚成古震泽,今太湖;涌动成古松江,今吴江。吴江的水中流淌的,是唐诗,是宋词,是温婉的昆曲,是厚重的东方文化。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这样描写吴江:“震泽平芜岸,松江落叶波。在官常梦想,为客始经过。”宋代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则这样形容松江壮观:“垂虹五百步, 太湖三万顷。 除却岳阳楼, 天下无此景!” 在水乡泽国漫游,舟楫是必用的方式。小船顺流而下,狄塘河两岸,风景绮丽,连绵不绝。荻苇翠绿,垂柳依依,绵延不尽的碧水,连接着无边无际的田园,令人视野开阔、情意绵绵。 唐代僧侣皎然以文会友,画舸在頔塘中悠悠然而行,他轻声吟咏:“心闲清静依禅寂,兴逸纵横问句章。”明徐师曾寒居頔塘,读书之余,“每乘野艇荠鲈脍,闲旁篷窗数雁行”,感受着“霜露相鲜秋寂寂,水天交映晚苍苍”,向友人发出了“何时能跃西塘马,长忆伊人水一方”的情感。 船儿飘荡。诗人蒋捷心旌飘摇,写出一首《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涉水而行,萦绕在水乡的烟雾里,重温宋代诗人沈与求的《舟过荻塘》:“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落日一篙桃叶渡,薰风十里藕花香。” 诗句随着雨滴落在水中,与河水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流水的一部分,让人忆起这是江南水乡鲜活的血液。 吴江的桥,是水乡的脐带,滋养着多情诗人的浪漫情怀 散步走在垂虹景区,站在残桥上,感受着“垂虹桥下秋水清,垂虹亭上月初明”的意境。想像着,当年这座蜿蜒如龙的72孔长桥犹如彩虹亘卧碧波上,是何等的壮丽秀美。想像着,那些文人墨客登临咏诵时,是何等的激情豪放。 这座垂虹桥曾见证了一段瑰丽美好的爱情故事,才子佳人,一唱一吹,笙瑟和谐,演绎了一场最为羡煞世人的邂逅,也成就一座浪漫的爱之桥。姜夔在桥头对着美人吟咏:“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读着浪漫诗人李白送别世外天仙一般的道姑的诗句:“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足下远游履,清波生素尘。”顿觉仙风扑面,俊秀脱俗。 宋朝宰相王安石也“最爱垂虹亭”。著名诗人张先舟过吴江,低头觅影,于是就有了与垂虹桥镜像相映衬的清辞丽句:“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合太湖。” 垂虹桥南截太湖,北跨吴淞江,从桥的这端走到那端,就是别样的风景了。“人行烟霭垂虹上,月出蒹葭涌水中。”江南才子唐伯虎多次徜徉流连于此,为垂虹桥留下了美丽的诗行与画作。现由美国著名收藏家顾洛阜(Jone.M.Clofd)先生收藏的《垂虹别意》画卷,再现了当时垂虹桥畔那个千年难遇的盛会:明代中期以沈周、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等为代表的数十名吴门才子在吴江垂虹桥畔送别安徽学子戴昭时的深厚情谊。 绚烂的阳光下,康熙皇帝下江南。皇恩浩荡,龙舟浩大,在“晚过吴江”时,看到“垂虹蜿蜒跨长波”,望见“灯火千家明似昼”,龙颜大悦,慈愿大许:“好风好雨说时和”。 元代诗人萨都剌,出身将门,宦游四方,词风苍劲。他有两首写垂虹桥的诗,境荡开,情荡漾:“龙腰撑出渔舟去,鳌背高驰驷马过。桥上青山桥下水,世人曾见几风波。”“横绝中流倚画桥,晴虹千丈影迢迢。月随秋色天涯尽,心伴湖波日夜摇。” 宋代米芾的《吴江垂虹亭作》:“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为吴江争得荣光,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是名诗,书法是名帖,双名并举,史上少见。 吴江的古镇,风雅诗意,让无数诗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同里、松陵、盛泽、震泽、芦墟、黎里、平望……一座座古镇依河傍水,楚楚而立,灵动而隽永。每个小镇,都有一种风姿,一种品行,聚江南之灵气,集吴越文化之精华,成就了吴江的骄傲。 震泽是太湖的古称,因镇近太湖,遂以震泽称之震泽,亦以小桥流水著名,有“禹迹桥”、“思范桥”、“慈云禅寺”、“慈云寺塔”、“蠡泽湖”等古迹。天文学家王锡阐是震泽人,他曾写有《震泽八咏》、《江南曲四首》等歌颂家乡。 “他碧树吴宫远,青山震泽深。无人踪范蠡,烟水暮沉沉。”诗人陆龟蒙曾在七都野鸭浜居住。清代的金圣叹写道:“震泽多精舍,慈云师子林。” 平望自古以来就是苏浙沪的水路交通枢纽,桥梁众多。清代诗人查慎行,路过平望,极目远望,吟出了《临江仙》词:“屈指邮亭刚第一,眼中长路三千。东风吹梦到江天。故乡桑苎外,无此好山川。”众多诗人纷纷“过平望”,留下了许多诗篇文赋,总共有14首诗是赞美平望的。如宋代的范成大、陈舜俞、杨万里等。 同里,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同里是名人的旧时月色,很多名人慕名而来,居住生活一段时间,如董其昌、倪云林、唐寅、文徵明、范烟桥、柳亚子等。元朝画家倪云林的《同里》颇能展示古镇的风骨:“依微同里接松陵,绿玉青瑶缭复萦。为咏江城秋草色,独行烟渚暮钟声。黄香宅里留三宿,甫里门前过几程。借书市药时来往,不向居人道姓名。” 寂静的同里,教育发达,人文荟萃。同里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四十二人,文武举人九十三人。近世以来,著名里人有陈去病、费巩、王绍鏊、范烟桥、冯英子等,著名小说《孽海花》的作者金松岑就是同里人。 “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花津……”,几百年前,袁枚的吟唱,让黎里这座小镇,一直蒙着桃源般的神秘色彩。 明朝徐衍的《黎里》,展示出这座古镇,初夏黄昏时的宁静与安详:“月出东林外,居人始暮归。衡门欣有托,林鸟故相依。草径蛙声聚,松窗萤火飞。栽诗强排闷,自觉世情违。” 黎里是柳亚子的故居,他长期居住在黎里镇,在《感事呈毛主席一首》诗中,他写道:“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诗人周灿的诗句“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生动逼真地描述了“丝绸之都”——盛泽当时丝绸贸易繁盛的景象。 盛泽古桥上的句句桥联:“日收生绢千万匹,半处申江半入吴”“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也把绸都的盛况准确地勾勒了出来。 500年前,吴中名流,正聚集于盛泽的目澜洲,吟诗作画。人称“四绝”全才的文徵明正挥笔作画,目澜洲的美景一一呈现。诗人沈周欣然题诗:“开洲水中央,四面水如镜。忽然微风起,澜生波不静。” 吴江的物产,丰韵富饶,勾起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鲈乡的美食氤氲在清清流水里,无需再去品尝一杯岁月的醇酿,在黑白的光阴里怀想片刻,你就已经醉了。 北宋诗人陈尧佐,曾于秋日乘舟游吴江,置身物阜民丰的江南水乡,且由诗句“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中取二字命名鲈乡亭,亭一造好就归故里隐居。从此,鲈乡即成吴江之别称。 东晋的张翰,在烟水迷离诗文水乡梦里,生发着鲈鱼莼菜之思:“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他终于借思念家乡的莼羹鲈脍之由,辞官回家。 唐代大诗人李白赞叹:“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同为“吴人”的宋代名诗人叶茵这样感叹:“江上如今来往客,但言鲈脍不言归!”由张翰《秋风歌》引发的“莼鲈之思”,流传千古,余绪不绝。 宋及其后几代文人雅士,慕鲈脍而来吴江,登上垂虹桥,品鲈脍,饮美酒,诗兴大发时,留下众多品鲈佳句。如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吟道:“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王安石在过吴江时写下:“柑橘无千里,鱼虾有万金”。 散淡的日子里,张先的诗也格外清爽:“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明末文学家叶绍袁之妻沈宜修是吴江人,她对草木之香念念不忘:“掩映桃花醉,参差菜陌香”。 宋朝名相范仲淹,却始终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他从鲈鱼想到了出没风波里的渔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水乡同里的芡实,亦让人馋涎不止。南宋诗人杨万里竟然把芡实比作骊龙颌下的宝珠:“江妃有诀煮珍珠,菰饭牛酥软不如。手擘鸡头金五色,盘倾骊颌琲千余。夜光明日供朝嚼,水府龙宫恐夕虚。好与蓝田餐玉法,编归辟谷赤松书。” 生长在江南的陆游,对水乡的美食,亦是无比喜爱。他路过吴江留下了两首与吴江鲈鱼相关的诗,一首是《秋晚杂兴》:“冷落秋风把酒杯,半酣直欲挽春回。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另一首《过八坼遇雨》:“胜地营居触事奇,酒甘泉滑鲈鱼肥。” 宋代诗人葛长庚夜过吴江,喝着浓郁的白酒,吃着清甜的柑橘,自得其乐:“白酒黄柑洌以妍,鲈鱼买得一双鲜。舟行无浪无风夜,人在非晴非雨天。” “吴江田有粳,粳香舂作雪。吴江下有鲈,鲈肥脍堪切。”吴江的美食,引得无数诗人来品尝,赞叹。 吴江的水,千年流淌,生生不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吴江人。不曾翻读的诗句依然漂浮在水面。时光远去,在这一刻,我们同样拥有相逢的惊喜。诗人用美妙的诗句将水乡深深追忆,世人也会把他们的名字切切铭记。(谈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