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纸牌屋》看美国政治:也谈“阴谋论”

 无无名人氏 2014-02-25

  原题:“阴谋论”的前生后世——从《纸牌屋》看美国政治

  《纸牌屋》所展现的,是遍地阴谋的政治世界。剧中的阴谋细节,不胜枚举:为对付教育工会游行,安德伍德暗地安排人向自己家里扔砖,然后栽赃给工会领袖马蒂;选举众议院议长时,安德伍德背着现任议长鲍勃,试图说服议员大卫倒戈与共和党联手;为把自己推上副总统大位,安德伍德引诱副总统马修斯竞选州长,并对正副总统两面挑拨……到处是冷枪暗箭,诡诈算计。

  “阴谋论”在美国,实际上长盛不衰,而且是从美国开国元勋们带头传播的。美国甫建国时的两大政党——联邦党和共和党,在国家大政方针上曾水火不容,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是联邦党人,力主发展工商业,与英国通好,这使共和党人怒不可遏。起先维护联邦主义、后转入共和党阵营的麦迪逊,激烈指责汉密尔顿等人与英国人穿一条裤子,是在密谋终结美国的共和政府——该“阴谋集团”甚至包括首任总统华盛顿,他是“一个国家(法国)的敌人,并听命于另一个国家(英国)”。

  这个指控当然是荒唐的。但一直延伸到19世纪晚期,很多美国人都认为,整个美国的历史都受着国际有钱阶级的持续密谋。近年在中国流行的《货币战争》一书所描写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传说,早在南北战争前后就曾在美国广为流布。当时有一本小说《两个国家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富有的英国银行家拜伦·罗斯计划在美国取消白银的货币资格,以阻止美国力量超过英国。另一本小说《科因金融学派》甚至附有一幅形象化的插图,整个世界被英国版图模样的一条章鱼用它的触须笼罩着,并且注明“罗斯柴尔德家族”。

  美国两百多年历史上,多次发生政治暗杀事件,最著名的是1865年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和1963年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被杀,各种与此相关的阴谋论版本经久流传。政治是充满猜忌和争斗的场域,有阴谋论是正常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海外策划的诸多事件,就多秘而不宣。

  有阴谋,所以就会有秘密。安德伍德说:“保守秘密是有价值的,像我,像克莱尔、像佐伊这样的人,没有秘密,我们就不是自己……我们多少只是我们选择表现出来的样子,我在克莱尔和佐伊面前是不同的人。”阴谋和秘密又往往是在密室中进行的。《纸牌屋》(house of cards)这个名字别有寓意,一个个算计就是一张张牌,只有屋里面的人才知道有牌局,屋外的人则都相信那些公开的、可以看得见的语言和行动。美国电影《林肯》中的斯瓦德(Sward)对林肯说:“那里(指众议院)就是一个老鼠窝”;而在18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问帕特里克·亨利为何拒绝参加会议,他回答说:“我嗅到了老鼠的气味。”

  有阴谋,所以潜规则盛行,表现出来的与真实发生的并不是一回事,真实世界是后台,人们看到的不过是前台。《纸牌屋》中,国会法案因此被儿戏化,沦为了权力斗争的工具,但政客们的公开表达,都是为了要推进公共事务。吸毒者罗伊·科佩尼科看破红尘,他对前来“做工作”的议员彼得说:“你得搞清楚他们的老大是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洛克菲勒三边委员会,你为他们的爪牙提供资金,包括联邦应急管理局、烟酒军火管理局、北约,还有边境管制,你以为卡特里娜飓风那次是办事不力吗,那是精心策划的渎职,看看韦科事件、国际特敕组织、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全是障眼法,他们的手上沾满鲜血。”

  不能说不存在阴谋,但把什么都说成阴谋,则无疑是神经过敏。可是,小老百姓又如何知道,哪些是阴谋,哪些不是?(作者程亚文是北京学者)

责任编辑:翟亚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