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匈帝国的二元政权是怎么回事?

 pgl147258 2014-02-25

毛奇的回答(16票)】:

感谢邀请。

尚未听说国内有专门研究奥地利和哈布斯堡历史的,殊为遗憾。

主要根据Steven Beller的A Concise History of Austria回答。

Zhang Fuguang的答案对奥匈的地理范围和历史沿革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我想应该是正确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奥地利在东南方向长期跟土耳其处于战争状态,以及近代早期尚存的遗产分割继承、王朝之间的土地交换,地理版图具有较大的变动性。比如,在18世纪初到法国大革命,今天的比利时应该是哈布斯堡的领地,即奥属尼德兰,当然上图没有标出,因为距离奥地利本土太远。但即使是像萨尔茨堡这样离维也纳很近的地方,由于当地地方势力很强大,它直到1816年才完全并入哈布斯堡君主国,因此,严格来说,莫扎特还不是奥地利人。

作为中欧大帝国,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奠基应该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因为一场中世纪色彩的联姻和土耳其人的帮助。皇帝马克西米连晚年让他的孙子和孙女、哈布斯堡家的费迪南德和玛丽亚,与雅盖隆家的安娜和路易联姻,后一个家族是统治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家族。在土耳其人的威胁下,这桩婚姻发展为相互继承条约。1526年8月,匈牙利军队在莫哈奇战役中大败,国王战死,根据当年的相互继承条约,哈布斯堡家继承了雅盖隆家的领地。匈牙利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一直是个交战地带,匈牙利军队对于奥地利具有重要意义,而波西米亚的经济意义更大,16世纪的战争中,三分之二的钱来自波希米亚。

原则上说,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王位需要议会选举,因而哈布斯堡君主国在最初的两个世纪中处于一种不稳定态,如果说它能维系下来,可能主要是因为土耳其的威胁。1713年之后,皇帝查理六世鉴于身后无男性继承人,搞了一份“国是诏书”,规定哈布斯堡君主国的领地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份文件被视为国家的宪法基础。

近代欧洲大陆广泛存在地方性等级议会(Estates),而议会可以成为地方民族主义的喉舌,匈牙利议会就是如此,它的自治权可能是哈布斯堡各领地中最大的。1867年的“妥协方案”,可以说是1848年中欧民族主义运动余波与1866年普奥战争联合产生的结果,在1848年革命期间,匈牙利的民族主义表现得最为激进。根据这个妥协案,哈布斯堡君主制转变成德意志—马扎尔人共治的体制,马扎尔人统治匈牙利,奥地利德意志人统治帝国其他地区。弗兰茨·约瑟夫将继续担任帝国两部分的准立宪君主——匈牙利的国王和君主国其他地区的“皇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奥地利”作为一个正式名称消失了。虽然二元君主国整体上是“奥地利—匈牙利”,而且匈牙利的官方称呼仍然是匈牙利,非匈牙利的“半个帝国”(占全部人口的57%强)并不称奥地利,而是“在帝国议会中有代表的地区”。这片地区的非正式名称为奥地利,半官方名称是“西斯莱塔尼亚”(Cisleithania,“莱塔河这边”,莱塔河是下奥地利和匈牙利之间的界河)。直到1915年,西斯莱塔尼亚才正式被允许称作“奥地利”。

由于这种双元体制,匈牙利可以要求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到19世纪末,匈牙利议会要求它在帝国军队中的匈牙利部队使用匈牙利语指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统一用德语指挥。

这个妥协案,可以说是匈牙利人在哈布斯堡的非德意志族群中享有较高特权的一个反映,它忽视了君主国的其他族裔群体,这一点当时就很清楚。在1867年的大臣议事会上,保守的联邦主义者理查德·贝尔克莱迪主张,君主不应该依赖于某些特定的民族,而应该超越于所有民族之上,而且君主肯定不应该忽视这个国家的斯拉夫人。1871年的“基本法案”本来是要给予波希米亚的捷克人以更大的权力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后来,由于奥匈在巴尔干的不断扩张,南斯拉夫人成了一个很大的族群,当时曾有人设想后者可以成为哈布斯堡的第三势力,二元帝国可以改组成三元帝国。但在马扎尔看来,这个设想可能会威胁匈牙利在帝国内的地位。

因此,这个妥协案和二元帝国折射出哈布斯堡境内复杂的民族关系。既有德意志人跟非德意志人的矛盾,也有马扎尔人跟其他非德意志人的矛盾。

【陆兮索的回答(5票)】:

匈牙利原本是中亚的黄种游牧民族马扎尔人在民族大迁徙中来到匈牙利平原建立的国家。 经过几个朝代(不同于中国的朝代更替,一般是国王直系绝后就由大贵族推举,匈牙利保留了很多部落时期的议政习俗,最初的国王也是几个部落领袖推举出来的) 国王又绝后了,匈牙利大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推举傀儡,有的想找法王啊,有的找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皇帝。 最后奥皇胜出,但是匈牙利一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期,一直保持了很大的自主性,部分因为匈牙利大贵族的实力,也部分因为奥皇对几乎只有农业的匈牙利不怎么感兴趣,只要能收收税就很好了。 后来转折出现在一战前 奥皇约瑟夫的老婆(有名的茜茜公主)倾心匈牙利文化,而匈牙利方面又出现了一个安德拉希伯爵,此人受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曾参与反抗哈布斯堡的革命,后来被抓起来。 茜茜公主早就听说了安德拉希伯爵的各种故事,倾心已久,在茜茜公主和安德拉希伯爵的撮合下,最终两个国家达成了协议, 茜茜公主成为了匈牙利女王。 匈牙利人只需要出百分之30的税负(军费啊,之类)却拥有和奥地利一样的权力,所以这个帝国对匈牙利绝对不是个坏事儿。而奥地利把自己的国家极速的扩张了一倍,兵源啊,粮食啊,战略纵深啊都有了保障,一跃成为中欧一霸,也绝对不是赔本买卖,最终达成了双赢的局面。在之后一战爆发,二元帝国的军人们都跃跃欲试,想去建立自己的功业。殊不知受主教祝福的他们,正骑着雄健的战马,向那未知的毁灭疾驰而去。 最终战败的奥匈帝国被解体成很多个小国,也永远失去了出海口。

补充:当时的匈牙利王国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伊什特万王冠的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皇帝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力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贾利希亚和克罗地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两个议会各派出一个代表团,各六十人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及其他议案讨论,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总括来说,议会的联席是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力,因为它仅能互相提出照会,在奥、匈两代表团两次照会均无法达成共识时,才分别进行表决,由始至终它都不能对中央的事务进行共同辩论及质询。行政上,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及人民,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adopted from wiki)

奥匈帝国行政区划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Austria-Hungary_map.svg

奥匈帝国的二元政权是怎么回事?

奥匈帝国内的王国及国家:

内莱塔尼亚: 1. 波希米亚, 2. 布科维纳, 3. 卡林西亚, 4. 卡尼鄂拉, 5. 达尔马提亚, 6. 加利西亚, 7. 滨海省份, 8. 下奥地利, 9. 摩拉维亚, 10. 萨尔茨堡, 11. 西里西亚, 12. 施蒂利亚, 13. 提罗尔, 14. 上奥地利, 15. 福拉尔贝格; 外莱塔尼亚: 16. 匈牙利王国, 17.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 帝国直辖省份: 18.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Zhang Fuguang的回答(3票)】:

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奥匈帝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1867-1918仅有50年。但作为欧洲近代史上的重要势力之一,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战略价值,更在于它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

先认识一下它的各部分

奥匈帝国的二元政权是怎么回事?

1.Bohemia 1526年并入奥地利(波西米亚王族绝嗣,哈布斯堡家族被选为国王)现属捷克

2.Bukovina 1804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罗马尼亚、乌克兰

3. Carinthia 1335年并入奥地利 现为奥地利共和国一州

4. Carniola 1849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斯洛文尼亚

5. Dalmatia 1822年并入奥地利(作为击败拿破仑的“战利品”) 现属克罗地亚

6. Galicia 1772年并入奥地利(俄普奥第一次瓜分波兰) 现属波兰、乌克兰

7. Trieste 1382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意大利

8. Lower Austria 奥地利核心地区 现为奥地利共和国一州 维也纳即在此州内

9. Moravia 1526年并入奥地利(弗洛伊德、孟德尔、辛德勒的故乡) 现属捷克

10. Salzburg 奥地利核心地区 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现属于奥地利

11. Silesia 作为波西米亚王国的领土,在1526年并入奥地利(七年战争后,普鲁士夺取了西里西亚的大部分地区,图示为剩余部分) 现属波兰

12. Styria 1192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奥地利、斯洛文尼亚

13. Tyrol 1814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奥地利、意大利

14. Upper Austria 作为施蒂利亚公国的领土,1192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于奥地利

15. Vorarlberg 1525年并入奥地利 现属于奥地利

(以上为奥地利的领土,又称Cislethania)

16. Hungary 1526年西部并入奥地利 1718年奥地利占据全匈牙利 现属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塞尔维亚

17. Croatia-Slavonia 作为匈牙利王国中独特的部分,拥有较高的自治权 现属克罗地亚

(以上为匈牙利的领土,又称Translethania)

18. Bosnia and Herzegovina 1908年并入奥匈帝国,名义上是由两位君主共治,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已独立

奥匈帝国的二元政权是怎么回事?

图示一战后奥匈帝国如何解体 染色部分为[Cislethania] [Translethania] [Bosnia and Herzegovina]

已经有点儿晕了吧,你可以简单地把奥地利想象成一条贪吃蛇,一个豆,两个豆,三个……直到有一天,它吃了另一条蛇,叫Hungary,于是它变成了双头蛇……后来它(它们……?)又吃了一个叫波黑的豆,于是撑爆了……

长话短说,我们不必把话题一竿子捅到神圣罗马帝国,我们只需要知道,哈布斯堡家族拥有许多领地,包括奥地利,历代君主以这里作为基地,通过战争和联姻,不断扩大影响力。1453年,奥地利被提升为大公国,标志着哈布斯堡走向欧洲政治舞台的中心。哈布斯堡家族在整个欧洲开枝散叶,奥地利、波西米亚、西班牙、南意大利、勃艮第、尼德兰都在它的笼罩之下。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震动欧洲,对于民族成分复杂的奥地利来说,宣扬平等自由的革命思想是个大麻烦。拿破仑称帝后,奥地利君主也称帝,建立了奥地利帝国,在与法军鏖战同时,不断强化国内的统治。

借着英国的封锁和俄国的坏天气,奥地利熬到赢了,但是自由的火种已深入人心。如果法国大革命是一枝独秀,那么1848年革命就是遍地开花。奥皇甚至要借用沙俄兵力来镇压匈牙利的烽火,最后他干脆把匈牙利议会解散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面对此起彼伏的抗争运动,当时的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不得不推行改革,向民族运动者妥协,赋予一定的自治权。匈牙利贵族从其中看到了机会,他们提出二元帝国的要求(实际上提出此类要求的不止是匈牙利,还有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等等)。弗朗茨手里并没有多少牌,增加一个名义上的皇帝总比削减现实中的领土要好一些。

让我们回到问题上,奥匈帝国的政治体制。它有三套政府:管理Cislethania的奥地利政府、管理Translethania的匈牙利政府、中央政府统领全局,负责军事和外交。两个议会,分别在奥地利和匈牙利。尽管建立了议政组织,但国家权力仍然掌握在皇帝和他的官僚们手中。

奥匈帝国的民族成分很复杂,它有四分之一是德意志人,五分之一是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加一起又占了四分之一,剩下包括罗马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意大利人等等。上文讲到,它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不仅因为民族数量比较多,更是因为没有一个占绝对多数的民族。这样,当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候,政治形势就变得十分紧张。从宗教角度看,奥匈帝国有四分之三是天主教徒,新教和东正教各占不到十分之一,剩下是犹太人,以及最后并入帝国的波黑有三分之一穆斯林。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冲突撕裂着这个国家,同时老旧的官僚体制和腐败问题蚕食着社会资源。这已经不是凭某位君王的智慧和胆识能解决的问题,这基本上是一个死局。一战则是在这位七百岁的迟暮老人胸口来了一记重击。

实际上,奥匈帝国,这个看似霸气侧漏的名称,不过是哈布斯堡皇朝的落日余晖而已。

(以上内容整理自维基百科,英文版内容比较丰富,进一步查证请看英文版维基百科)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