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乡愁》下

 wyk1014 2014-02-25

  三姨的新房

  其实,三姨并不知道,截至2012年年底,太原市政府已完成132片、8.5万户的旧城改造

  2014年春节,三姨的一个邀请令我颇感意外。

  外公有4个女儿,母亲是老大,姐妹4人中当数三姨一家的生活最为困顿—三姨、三姨夫原先在山西纺织厂上班,10年前,两人先后下岗。三姨、三姨夫身体不好,表妹年幼,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靠亲戚接济、城市低保以及一些零工收入勉强维持。

  多年来,三姨一家三口人蜗居在太原南城区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原市曾建设了一大批设施简陋、功能不全、抗震性差的平房区和简易楼房。其中,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有256片,居住着16.95万户居民,三姨和她的小平房是其中之一。

  在我的记忆中,三姨的那间小屋终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电视机显像管受潮后打开半小时才能出图像;公用水管在露天巷子里,冬天上冻,每次使用还得开水浇;家里仅有的一组暖气,摸上去还感觉不到温度……

  每年春节,亲戚间相互走动很少会去三姨那里,因为她的房子实在太小,根本容纳不下几个人。

  2014年1月,三姨给13个亲戚每人发出一份邀请:她要在家里做东,宴请大家。三姨的举动让我这个很少与她见面的外甥惊讶不已—那么小的地方怎么容纳下十多个人呢?

  1月27日,母亲让我给三姨送一些过节的东西,她将一张纸条递给我:“把东西送到这里,三姨在等你。”

  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我找到了“太原市迎泽西大街西华苑小区”,满脸笑容的三姨已经等在小区门口。

  “怎么不让我把东西送到家里?”我问。

  “这里就是新家呀,走,进去看看!”三姨一边笑着说,一边拉着我往小区里疾走。

  三姨的新家在6楼,是个89平方米的两居室,乳白色的瓷砖铺地,简单的家具却不失温馨。亮堂的客厅,还有地暖。

  她拉着我在房子里参观,显然,我满脸惊讶的表情让三姨很是高兴。“这个小区是太原市首个由政府出资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小区,2012年底竣工,一共建有4500多套经济适用房。”她一边往茶杯里倒水,一边说。

  2012年9月,三姨居住的平房区开始拆迁,2013年年初,在太原电视台进行的经济适用房公开摇号直播现场,三姨幸运地摇到了号,“有2万多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购,比例是4.5∶1。”

  更让三姨觉得幸运的是“差价”—距离小区几百米五证齐全的商品房的价格已经涨到七八千元一平方米,而这套房的价格仅3000多元一平方米。

  2013年6月,三姨分到了房,其他摇到号的市民也陆续领到了钥匙,时至2013年底已经有不少人入住,“房地局的人说,有近2000住户要在这里过年。”

  三姨说,好几个尚未开始搬迁的朋友都来她的新家实地考察,“新市长许诺按原建筑面积零成本以旧换新,再无偿赠送15平方米,他们都充满了期盼。”

  其实,三姨并不知道:截至2012年年底,太原市政府已完成132片、8.5万户的旧城改造。2013年,太原市政府提出,用3~5年的时间,将剩余124片、涉及8.45万户居民的棚户区全部改造,太原市棚户区脏、乱、差的现象将得到根除。同时,太原市政府还将再开工建设5万套安置型保障住房以实现拆迁户全部安置。

  2014年2月3日,晚7时,三姨的家宴开场。

  三姨和三姨夫在两张圆桌间来来去去给所有人敬酒,无论老少。不足半小时,三姨和三姨夫的脸上都已显现醉意。

  此时,窗外响起隆隆的鞭炮声,腾空而起的礼花在夜空中绽放,五彩火光映在三姨和三姨夫的笑脸上,愈来愈亮。

  故乡,是我想象的远方

  原来家乡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看世界的人们回来后,把黏稠的传统的古旧的氛围稀释,让这座古城从观念上乃至生活方式上都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 | 姚玮洁

  离开家那年,我17岁,父母把我送到外地大学城,分别的时候,转身没走几步,一回头,就看到母亲哭了,我笑着安慰她别难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们让我读这么多书,不也是为了有朝一日我可以离开家乡那个逼仄的小乡村吗?

  读大学和工作这些年,我走遍了中国及世界的许多地方,但每年都会回家。每年,家乡都会发生变化。我的家乡湖南怀化市靖州县姚家村—5年前盖起了三层小洋楼,4年前井水变成了自来水,3年前有了太阳能热水器,2年前通了水泥路,1年前有了磕磕绊绊的网络。今年回家,网络虽然还是很烂,但已勉强可以使用WiFi,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没人看春节晚会,大家忙碌的,是用手机拍摄大鱼大肉发到微博收赞,收诸如“你家菜太狠了”之类的溢美之词。

  作为这个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我后来去了香港读书。妈妈曾说过,我去香港前,她老看香港电视剧,想都不敢想有一天我会去到那里;二叔有一双儿女,女儿已经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三叔也有一双儿女,儿子去了阿根廷 ,现在和老婆都已取得阿根廷国籍;姑姑的儿子当兵去了苏丹维和部队……也许我们自己都从未想过,像我们这样落后的小城镇,我们这样的一家人,也有那么多人能够出去看世界。

  与此同时,我也愈发厌恶家乡闲适的生活。我看不懂,为什么这里的人老爱聚在一起,说些个家长里短?我不懂为什么这里的人不舍得吃5块钱一碗的米粉却舍得打一把能输好几百元的麻将?我看不懂这里人的奋斗精神在哪里,为什么心甘情愿过着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十年后是什么样子的人生?

  这里仿似一团凝住的空气,整体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比如说这26.66万人的县城,有十分之一的人用iPhone,可气氛就是被什么卡住了,始终停滞不前,浓得化不开。这些年来,无论我们在外从事什么职业,做记者、公务员、外企职员……无论有着怎样紧张严肃活泼的生活方式,回到家里,我们都被这样的气氛裹挟着迅速同化,在这里谈论你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人们更关注你到手多少金钱,多过你在外面做事的价值。如果你不跟人玩麻将,你将度过一个百无聊赖的假期。

  我的家乡,我爱它,也厌烦它。若不是这割不断的血脉,我怀疑自己可能根本不愿意回家。

  所以我以为这次回来看到的家乡,会和以往没有不同。直到我那天出门逛街路过城中心即将开业的肯德基,不由惊诧:这里的人消费得起这种西餐吗?一直以米粉腊肉为食的人会喜欢这种食品(行情 专区)吗?这里慢悠悠的生活节奏需要这种快餐吗?

  接着我看到了一家香港代购店,里面是各种大牌的化妆品,招牌上写着:从香港代购品牌化妆品及所有电器。我不免疑惑:他们知道什么叫代购吗?这一定是哪个外面回来的大学生开的吧。

  再往前,看到两排牌楼房子和青石板地板,这曾是个不收门票的风景区,现在就像北京的后海一样。我看到高中同学开的店:门口闪耀着霓虹灯,店里放着舒缓的音乐,门口的人往来如注。他坐在吧台招呼客人,忙忙碌碌。

  酒吧碰见了另外一个同学,一聊,得知几年前从深圳回来的她作为城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县里司法局的骨干力量,我们交换了微博,看到她的微博里记录了去年在农村遇见的种种不平事及司法案例:“乡村的人无知得让人心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农村的愚昧现状。”她说。

  他们回来了。

  原来家乡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看世界的人们回来后,把黏稠的传统的古旧的氛围稀释,让这座古城从观念上乃至生活方式上都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豪迈地向前奔进。是我小看了,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奔流远比物质上的丰富更让人激动。

  我想到苏轼的那首诗,我想把它改一改,送给我的朋友们,送给那些看世界回来后建设家乡的朋友们:功成名遂时不待,今日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何必四方!

  何必四方

  原来家乡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看世界的人们回来后,把黏稠的传统的古旧的氛围稀释,让这座古城从观念上乃至生活方式上都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 | 姚玮洁

  离开家那年,我17岁,父母把我送到外地大学城,分别的时候,转身没走几步,一回头,就看到母亲哭了,我笑着安慰她别难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们让我读这么多书,不也是为了有朝一日我可以离开家乡那个逼仄的小乡村吗?

  读大学和工作这些年,我走遍了中国及世界的许多地方,但每年都会回家。每年,家乡都会发生变化。我的家乡湖南怀化市靖州县姚家村—5年前盖起了三层小洋楼,4年前井水变成了自来水,3年前有了太阳能热水器,2年前通了水泥路,1年前有了磕磕绊绊的网络。今年回家,网络虽然还是很烂,但已勉强可以使用WiFi,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没人看春节晚会,大家忙碌的,是用手机拍摄大鱼大肉发到微博收赞,收诸如“你家菜太狠了”之类的溢美之词。

  作为这个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我后来去了香港读书。妈妈曾说过,我去香港前,她老看香港电视剧,想都不敢想有一天我会去到那里;二叔有一双儿女,女儿已经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三叔也有一双儿女,儿子去了阿根廷,现在和老婆都已取得阿根廷国籍;姑姑的儿子当兵去了苏丹维和部队……也许我们自己都从未想过,像我们这样落后的小城镇,我们这样的一家人,也有那么多人能够出去看世界。

  与此同时,我也愈发厌恶家乡闲适的生活。我看不懂,为什么这里的人老爱聚在一起,说些个家长里短?我不懂为什么这里的人不舍得吃5块钱一碗的米粉却舍得打一把能输好几百元的麻将?我看不懂这里人的奋斗精神在哪里,为什么心甘情愿过着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十年后是什么样子的人生?

  这里仿似一团凝住的空气,整体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比如说这26.66万人的县城,有十分之一的人用iPhone,可气氛就是被什么卡住了,始终停滞不前,浓得化不开。这些年来,无论我们在外从事什么职业,做记者、公务员、外企职员……无论有着怎样紧张严肃活泼的生活方式,回到家里,我们都被这样的气氛裹挟着迅速同化,在这里谈论你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人们更关注你到手多少金钱,多过你在外面做事的价值。如果你不跟人玩麻将,你将度过一个百无聊赖的假期。

  我的家乡,我爱它,也厌烦它。若不是这割不断的血脉,我怀疑自己可能根本不愿意回家。

  所以我以为这次回来看到的家乡,会和以往没有不同。直到我那天出门逛街路过城中心即将开业的肯德基,不由惊诧:这里的人消费得起这种西餐吗?一直以米粉腊肉为食的人会喜欢这种食品吗?这里慢悠悠的生活节奏需要这种快餐吗?

  接着我看到了一家香港代购店,里面是各种大牌的化妆品,招牌上写着:从香港代购品牌化妆品及所有电器。我不免疑惑:他们知道什么叫代购吗?这一定是哪个外面回来的大学生开的吧。

  再往前,看到两排牌楼房子和青石板地板,这曾是个不收门票的风景区,现在就像北京的后海一样。我看到高中同学开的店:门口闪耀着霓虹灯,店里放着舒缓的音乐,门口的人往来如注。他坐在吧台招呼客人,忙忙碌碌。

  酒吧碰见了另外一个同学,一聊,得知几年前从深圳回来的她作为城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县里司法局的骨干力量,我们交换了微博,看到她的微博里记录了去年在农村遇见的种种不平事及司法案例:“乡村的人无知得让人心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农村的愚昧现状。”她说。

  他们回来了。

  原来家乡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看世界的人们回来后,把黏稠的传统的古旧的氛围稀释,让这座古城从观念上乃至生活方式上都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豪迈地向前奔进。是我小看了,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奔流远比物质上的丰富更让人激动。

  我想到苏轼的那首诗,我想把它改一改,送给我的朋友们,送给那些看世界回来后建设家乡的朋友们:功成名遂时不待,今日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何必四方!

  故乡的春节

  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隆重也是最不能缺席的节日。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味儿”却越来越淡,如今忆起,还是童年的春节更有味道

  文 | 刘柳

  “每个人都要长大,长大的总想去闯荡世界,憧憬着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自上大学开始,我便离开故乡,独自闯荡,如今成为“北漂”一族也五六年的时间了。进入大千世界,接触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初时想像着前途的美好和自由,那种斗志昂扬被随后闯荡现实的苦楚和无助打败。此时,家乡就像一根牵锁你的线,线的那一头,是家,是情,是家人。

  我的家乡在河北保定,位于华北平原中部,距京南120公里。如今高铁的开通,使得以前就很便捷的交通更加快速,40分钟就能从北京西站直达保定东站。所以我几乎每个节日都会回家陪亲人。其中,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隆重也是最不能缺席的节日。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味儿”却越来越淡,如今忆起,还是童年的春节更有味道。

  按照家乡过年的习俗,春节在农历腊月初旬就要开始“筹备”了。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在腊八当天,妈妈就会将提前买好的大蒜去皮、洗净、剥瓣,倒入米醋,封入小坛,等除夕时开封,做成青翠宜人、蒜香可口的“腊八蒜”。腊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别有一番滋味。

  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是春节的前奏。在这一天,全家上下都要打扫房子。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里就会给孩子们买糖瓜,因为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糖瓜很黏,寓意粘住灶王爷的嘴,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菜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大街上也会陆续挂起红灯笼,按照姥姥的话说,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要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动刀,因为动刀剪是不吉利的。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边看春晚,边守岁。晚会结束后,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也随着到来了。这时各家都燃放起了烟花、爆竹。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无限的欢乐之中。孩子们是最开心的,因为新的一年,意味着可以拿到很多的“压岁钱”!

  北方一直讲究“回家赶上吃三十晚上的饺子”就算回家过了年。所以老保定人对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这两顿饭相当重视,必须在家吃饺子。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老少齐下手共同包饺子,然后等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长辈们还会喝上一点小酒,其乐融融地交流一年来的经历感受。

  按照老规矩,大年初一的这顿饺子是新年里全家人的第一顿饭,尤其强调“团圆”之意。还记得那时候妈妈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几只饺子里包上水果糖、花生仁,甚至硬币—老人们说最早是铜钱,说根据民俗谁吃到了这种“带馅”的饺子会更加有福气。相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初二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都会回娘家过春节。初五是“破五”,过了这一天,严格意义上“春节假期”也就过去了大半。大家休整一天就都要上班回归到工作中。

  随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到来,春节的热浪会再次掀起一个高潮。元宵刚一上市,就被人们抢购一空。春节虽然很热闹,但是月光却不够明亮,在元宵节的这天晚上,月亮像一轮月盘,嵌在黑色的天幕上。朴实的大地被月光照得红火而美丽。吃过团圆饭后,大家便一起出去赏灯。

  整个正月,鞭炮声都会此起彼伏,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家乡的春节虽不是过得那么繁华,气派。但却使久别的家人重逢到一起,使老人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使孩子的心里乐开了一朵朵幸福、快乐的花。

  故乡的味道

  我对鱼有一种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方面因为母亲做的鱼好吃,另一方面因为这其中饱含着父母对我的爱

  文 | 王元元

  从小到大,无论走到哪里,我内心最眷恋的仍然是母亲做的饭菜。

  特别是工作以后,回家的时间少了,能亲口尝尝母亲做的饭菜更是一种奢望。每每打电话,母亲总是以各种好吃的诱惑我,希望我回家呆上一段时间。这时,我总是沉默无语,一来因为回不去不想让母亲失望,二来那些熟悉的菜名总能勾起我的回忆。

  还好,每年的春节我都能回去,这多少弥补了些许遗憾。

  我的家乡淮滨是豫南的一个小县城,隶属于信阳市,因淮河而得名。尽管家乡的经济并不发达,但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却不低,尤其是在饮食上。信阳人对吃的挑剔在整个河南都是出了名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喜欢吃大鱼大肉,而是说人们对于食物的搭配、做法、味道相当讲究。换句话说,每道菜都是主妇们精心准备、细心烹制的结果。母亲的饭菜当然也不例外。

  小时候家里比较穷,为了让我和弟弟能够吃上丰富的饭菜,母亲总会想方设法利用有限的食材制作不同的食物。即使再简单的食材,在她那里都会变幻出不同的花样。拿面条来说,除了普通的挂面外,母亲还会在面里加上鸡蛋、绿豆,制作出鸡蛋面、绿豆面,不仅色泽养眼,味道也好。

  不过,对于我来说,心中最牵挂的是母亲的两道菜:韭菜盒子、红烧鲫鱼。这两道菜对于我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好吃,还因为其背后的故事。

  韭菜盒子是一种亦菜亦饭的食物,也被称为“懒人饭”,意指懒惰的家庭主妇因不想麻烦而做的简单饭菜。其实不然,虽然食材只有面皮和韭菜两种,但混合到一起却能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制作出一道美味。用薄薄的面皮包裹新鲜的韭菜,再调上各种辅料,既可上水蒸也可上锅煎,蒸的酥软鲜香,煎的焦黄脆口。每一种做法都能产生不同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

  每次做韭菜盒子,母亲都会偷偷在我和弟弟的那份中加上鸡蛋。起初,我并未发觉有任何异常,天真地认为每份盒子中加的都有鸡蛋。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发现父亲和母亲吃的并没有鸡蛋,才恍然大悟。但母亲给我的解释是,吃中带鸡蛋的韭菜盒子就如吃中带硬币的元宵一样,寓意着好运。那个时候,对于母亲这样的解释并没有怀疑。但今日再回想起来,却感到无比的酸楚。

  母亲的另一样拿手菜是红烧鲫鱼,这仍然跟小时候的家境有关。那个时候,因为家里穷,再加上我时常生病,为了给我补充营养,母亲便常常以鱼代肉。那时,我家屋后有口自挖的水塘,每当我生病时,父亲总会去塘里撒上一网,捞回几条鱼让母亲做给我吃。清蒸、红烧、鱼头汤,母亲总是换着花样让我吃到新鲜又好吃的鱼。我自认为,母亲做的红烧鲫鱼是这里面最好吃的。鲫鱼本身的肉质比较紧实,再配上些许葱姜蒜,加上酱油、红糖、醋、烧酒等辅料,先小火煎再大火焖,出锅后再配以零星香菜,使鱼能够充分吸收各种调料的香味,真可谓色香味俱全。

  也正因此,我对鱼有一种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方面因为母亲做的鱼好吃,另一方面因为这其中饱含着父母对我的爱。成年之后,即使能吃到再多的肉,我也始终喜欢鱼更多一些。

  在20岁离开故乡小城的时候,我的记忆中还满是妈妈菜的味道。随着一年年的漂泊,记忆中关于妈妈菜的味道开始变淡,但始终不曾忘记。

  直到如今,每当工作和生活遇到不顺时,脑海中总会出现一幅画面:母亲坐在桌边,轻声呼唤着我,面前摆的是一大桌丰盛菜肴。每想到这,我都会平静许多,也会暗暗地告诉自己要坚强。

  上海人的城市精神

  正因为上海人有包容、诚信、责任的城市精神,才使上海享有“东方曼哈顿”的美誉

  文 | 张浩

  每每想起我的故乡上海,一缕缕眷恋之情便油然而生。这种眷恋之情就是我对这个城市所特有的一种城市精神的印象。

  上海是一个海滩冲击而成的城市,自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设镇,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筑城,1842年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发展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东方首屈一指的国际都市。如同上海的大半地区都是从海洋变成陆地一样,上海的变迁也堪称“沧海桑田”的历史。

  与杭州的清丽、西安的古雅、大理的灵秀、香港的活泼相比,上海发展的灵魂是由何种城市精神筑起的?无疑,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赋予了上海人包容、诚信、责任的城市精神,令上海从众多芸芸之都中脱颖而出,彰显了城市的个性。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怀揣着各种梦想来到这片土地,他们博大、无尽,海纳百川,包容一切,形成了上海特色的包容文明。从陈丹燕的“上海三部曲”,到林语堂、张爱玲……,他们所创造出的海派文化,就是他们靠着非凡的包容能力,接纳了不同文化,把不同文化化为自己的营养,为自己添上了奇异绚丽的一笔。本地文明不但没有被颠覆,反而更加丰满与奇异,上海人就是靠着包容的力量,使上海洋溢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景!

  当蜜蜂因遇上一朵假花而放弃授粉,所有的花朵就将枯萎;当角马因遇上一次屠杀而放弃迁徙,角马的种群将要灭绝;当人类漠视诚信,心灵的花园就会荒芜。因为有了一份份的诚信才能够驱散黑暗,带来光明,诚信,便是上海人的又一城市精神。

  上海人就是靠着这份诚信,创造出了上海奇迹,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的发展更加突飞猛进,浦东与浦西连接通道的建造,为浦江两岸的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上世纪90年代,南浦大桥通车、杨浦大桥竣工,到2003年卢浦大桥的建成,黄浦江上已经有了6座大桥;越江通道的发展,使得处在市中心金融贸易区的陆家嘴(行情 股吧 买卖点)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常常有人把上海城建高度比喻成姚明 ,而把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比喻成刘翔 ,目前上海已建成地铁11条线路,运营里程469公里。预计到2014年,上海地铁运营里程将达到600公里,远期规划则。达970公里,上海已成为世界城市地铁运营里程公里数最长的城市之一。进入新世纪(行情 股吧 买卖点)上海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目标迈进。

  倘若缺少了这份诚信,社会就如同乌云笼罩一般,也无法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有了这份诚信就能撑起整个社会的地基,社会这座高楼大厦才能屹立不倒,这座大厦里的人们生活才能欣欣向荣、幸福和谐。

  责任是人间瑰宝,在人的一生中,有得有失,但如失去了责任,人们所拥有的一切就会随风而逝。人与人之间有了责任,即使是一根小小的火柴,也可以燃亮一片心空;人与人之间有了责任,即使是一片小小的绿叶,也可以倾倒一个季节;人与人之间有了责任,即使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也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

  作为一个警察,他的责任是帮助遇到困难的人。作为一个医生,他的责任是帮助被疾病困扰的人。作为一个老师,他的责任是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员工,他的责任是做好他应该做的事。生活中的任何一个职业,他们都拥有责任。

  因为有了这份责任,使上海的各项工作高效、务实。前几天上海宝山区民科路一厂房突发大火,消防部门派出十多辆消防车驰援扑救。大火即将被扑灭时,厂房坍塌,有两名消防战士不幸被埋牺牲。他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责任,这是上海精神的写照。

  上海全无北京、西安深厚的历史,而上海的开放、海纳百川、中西合璧气质,使原先底蕴上的欠缺缔造出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精神— 一种让人一触及她的名字就会跃然而生的印象。正因为上海人有包容、诚信、责任的城市精神,才使上海享有“东方曼哈顿”的美誉。

  乡愁是岁月的呻吟,乡愁是往事的歌韵。我的乡愁便是对上海人城市精神的眷恋……这份眷恋不会随时间而流失,在我的印象中塑造了永恒。

  未来,到底谁来务农

  最近这几年,年轻人基本上已经不再务农,这在我的家乡已经司空见惯。如今,就连上了年纪的父辈们,很多人也逐渐脱离农业

  文 | 赵剑云

  记得有一位乡亲曾经这样问我:你在北京呆了那么多年,你脚趾甲里是否还有家乡的泥巴?

  那时候,我对他说:我打小在田野里长大的,打过赤脚,玩过泥巴,脚趾甲里的泥巴纵然想洗,也是洗不掉的。

  身处城市,踩不着乡土,看不见亲人,有的只是无尽的乡愁。而在泥土与乡土之上,却承载着我很多记忆与情愫。有时候,自己觉得,一个人只有光着脚丫站在田野上才是最真实的。

  首都北京,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城市,也是我长期学习工作的地方。白天晚上北京尽显繁华,可每次霓虹闪烁,酒意阑珊,孤走路旁,我都会觉得北京太喧嚣:抬头看不到星星,低头寻不着一丝宁静。有时候我觉得这里的空气,都有些浮躁。

  而在2000公里外我的老家,桂林市全州县,鱼米之乡,青山绿水。春夏之际,蛙声一片;秋冬之时,果蔬遍野;着实让人怀念。

  读到这,相信有人会问,既然你那么怀念你的家乡,那你为何不回到自己的家乡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对我来说,家乡已经回不去了。这可不是故作矫情,这是一个农村人的感慨,相信也是很多人的乡愁。

  记得小时候,我们的父辈们都有一个非常朴实的愿望:希望我们有朝一日能够离开他们劳作了一辈子的家乡。他们没怎么读过书,但他们深深地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苦楚。他们拼尽全力送我们上大学,倒不一定希望我们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但他们一定希望我们有朝一日离开家乡,不再把农药撒,把锄头扛。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都“舍不得”把自己的“衣钵”(务农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儿女。以至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连种田种地都很少有人会了。

  当然,家乡回不去,更主要的还是农村土地收益的相对贬值。换句话说,即使我们年轻人具备务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很难从土地上得到高于在外务工的收益。

  最近这几年,年轻人基本上已经不再务农,这在我的家乡已经司空见惯。如今,就连上了年纪的父辈们,很多人也逐渐脱离农业。

  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案例。我老家所在的广西全州县绍水镇福壁村委上荷塘村,距离绍水镇3公里左右,虽然田地不多,但却是镇里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村。我的父辈们,几乎个个都是菜农,他们以勤劳著称。然而今年回家,我发现村里种植蔬菜的人这几年在逐渐减少,以至于最近这几年很多土地都出现了闲置。

  面对这样的现实,村里很多人开始另谋出路。有的在镇上做起了木工,有的在外边专门替人盖房搞装修,有的甚至举家远赴海南打工……总之,在家务农的人越来越少。

  去年,我50多岁的父亲也开始“离家出走”:随我表哥一起,参与贵广高铁的修建。

  据我父亲介绍,他随我表哥参与修建贵广高铁,平均每天收入在300块钱左右。“在外边干两个月,相当于在家里干一年。”这是他去年最深刻的体会。

  我家共有3亩多稻田,每年春节回家,我都会去自家田地里转转。我也常常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察这片乡土的变化。

  这次回家,我看到自家的稻田荒废了很多。听父亲说,现在种粮,一亩水田种两茬,产量在1600斤左右,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一亩一年也就只能赚个1000块钱左右。即使家里的田地都不荒废,父亲辛勤劳作,一年下来,收入也就20000元左右。除去吃穿用度,也是所剩无几。

  另外,据乡亲们介绍,去年绍水镇镇上的中央直属粮库不收老百姓种的粮食,粮食卖不出去,今年他们将用脚投票:不再种粮。

  年轻人不愿意,也不知道怎么务农,年长的父辈们也不再务农。不禁会问:未来,到底谁来务农?最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想到这,不禁让人充满期待。

  我爱我的乡愁

  乡愁,是一种焦躁!乡愁,是一种喜悦!乡愁,是一种责任!乡愁,是一种泪!

  文 | 孙璐

  乡愁,是一种焦躁!

  自打懂事起,逢年过节对我来说都意味着翻滚式的折腾。父亲是陕西安康人,母亲是齐齐哈尔人,我的出生地在陕西洋县。

  因父母工作关系调到扬州生活,直至大学毕业后来京,回姥姥家过年就成了每年的必修课。当时的交通远不及现在,上海发往成都的列车就是我们路上的征程,1300多公里38小时无座的状态现在想想都腰疼。当时还没有隧道,火车爬秦岭需要两个车头,一个推一个拉。春运期间的车厢过道、洗手间都挤满了人,去洗手间来回真需要一个小时的蠕动。到了凌晨拖着疲惫的身体,面对着通亮的车厢,感觉时间过得极其缓慢。即使这样,一张饱受煎熬的车票想买到也不是件易事,托人找关系、票贩子高价票、排队5个小时、网上寻退票,除了假票,能经历的我基本都体验过了。

  如今,网上抢到一张高铁票,最快只需要4个半小时就到西安,再坐大巴走秦岭隧道3个小时就能见到家人,亲身感受着归乡的焦躁!

  乡愁,是一种喜悦!

  车子下了高速之后的心情基本已无法淡定,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和陌生。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个将近30年的老楼房,姥爷和舅舅很早就在道口等候着,这种情景总是在晚上。总希望时间能过得再慢一些,能为他们再多做一些事情,还有什么能比一大家人过年相聚在一起更加幸福的事情。

  每年回来都会发现周边有不小的变化,楼前不远处的空地已经是完工的商品房,原先在厨房洗碗时便能看见大爷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闲时去了乡间,那里的变化让人感叹,印象中的土砖泥瓦房荡然无存,改而换之的是三层小洋楼。家家都有摩托车,新款的私家车也比比皆是。通往大爷山的泥土路也拓宽了许多,可以直接开车至山顶车场。村民盖房是政府提供的免息贷款,听说还有各项农村建房补贴政策。

  乡愁,是一种责任!

  随着年纪的增长,分担家中事务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家中小辈我排行老大,似乎大家都愿意把秘密告诉我,无外乎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姥爷没等我起床就开始和我述说衷肠,一致地让我保密。这次回来在年前还帮着舅舅讨回拖欠两年的工资,当着劳动监察大队和包工头的面强烈谴责了这种不道德行为。拿到钱还是很喜悦的,也祛除了家人的一块心病。

  乡愁,是一种泪!

  过年最累的非姥爷莫属,起早贪黑地变着花样地给我们弄吃的。我的嘴真心跟不上舌尖上的姥爷了,黏豆包,驴打滚,肉包子,豆沙包,牛奶鸡蛋大饼,汤圆,韭菜盒子,各种馅的饺子。他生怕我少吃一样,临走时亦让我带上很多半成品,让我回去露一手。

  姥姥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各种疾病缠身。看见多年前给我扎的鞋垫一直摇头,“看不清了,眼睛不行了……”,“没事,我还能用呢……”心理很难受,眼圈不由得湿润了。从儿时起就是垫着姥姥扎的鞋垫,破了也不舍得扔掉。

  离开的那一天,自然少不了包一顿滚蛋饺子,全家人跟着忙乎,吃了几个后已全然无味。看着时钟悄然划过,姥姥的心情也越发地激动,似乎有很多话想和我说。各种的叮嘱后坚持要下楼送我,搀扶着她走过道口,深深地拥抱了两位老人,尽量避开他们的眼神,怕他们看到我湿润的眼圈。相聚的日子总是觉得短暂,最怕的就是分别的这一刻。答应了他们,放假没事了就回来看望他们。

  我一直认为有爸妈的地方才是故乡,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人们之所以重视过年,因为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情感魅力,有效调剂着现代人的危机感、失落感,缓解着超快生活节奏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乡愁,是儿时记忆里盼望了一年的新衣服,炮仗烟花及各种美食;乡愁,是久别的乡土、乡音和乡情;乡愁,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内心情感的归宿;乡愁,是温暖的,也是忧伤的;是怀旧的,也是失落的。

  我爱我的乡愁!

  消失的年味儿

  如今过年,除了除夕晚上一群人一起包饺子,一起看春晚,结束之后父辈的轮番上阵一起打牌说笑,再也不似从前好玩热闹

  文 | 康佳

  年三十儿,我们家里两个人看电视,一个人玩电脑。

  除了厨房里散发出来的猪肉、羊肉、鸡肉的各种香味,忽远忽近的炮仗声音,楼门口贴着的春联,似乎它和普通的日子也并没有过多区别。

  前些年,奶奶家的“年货”是从刚进腊月没几天就开始准备的,拖拖拉拉下来将近年三十儿所有的事情才做好,内容繁多复杂。光从吃的来讲,就要蒸馒头、炸油糕、酿黄酒、炸麻花、做酥鸡、炸肉丸子、压粉条儿、生豆芽……

  记忆最深的要数每年蒸馒头的时候,整个屋子会热气腾腾的持续一上午,不一会儿白白的大馒头就会出来一锅,奶奶把馒头整整齐齐依次摆好,待热气散去,我被叮嘱用细细的小木棍蘸着爷爷的小酒盅里泡了红纸的酒,在每个馒头的顶端点个小红点。

  最复杂的要数黄酒了。在做黄酒之前,奶奶就早早把小麦放进铁盆里暖在炕头,每天换两次水,用棉被盖着待其发芽,等小麦生芽之后将它研磨成粉。同样把黍子去皮,研磨成粉。用热水浇灌,将两种粉末都冲进去,倒进去两瓶便宜又有味道的转龙液(白酒),然后加入冰糖、红枣、葡萄干、枸杞这些配料,趁热倒入爷爷早已经洗好的瓷坛中。爷爷再将笨重的瓷坛放在炕头,盖上棉被,发酵两三天,酸酸甜甜的黄酒就算是做好了。

  置办好这些吃食之后就把它们都放进粮房(不供暖、用来储存粮食和杂物的房子),一个月都不会坏掉。正月有亲戚来拜年的时候,就取出来热一下招待客人,调盘豆芽儿、热盘肉丸子、酥鸡等,炒两个菜,再加主菜倒也算丰盛,末了再添水热锅黄酒每人一碗给大家喝。

  腊月二十八左右,奶奶就开始洗衣服。衣服、床单、被罩,晾满整个院子,还没有干就结了冰,小小的冰锥吊在下边,偶尔有个掉色的红毛衣,下边的冰锥就略带红色。小孩子把它掰下来放在手里把玩,一会儿就化了。

  腊月二十九的重头戏是贴春联,长我3岁的哥哥站在凳子上一手端着浆糊(用白面和水煮成),一手拿着刷子,站在低处的弟弟负责递春联,我只要远远站着看有没有对齐,是不是规整。

  年三十儿一大早,爷爷就早早起来给炉子里添了炭,把院子扫干净,又垒了高高的煤炭待晚上生“旺火”(北方风俗,在除夕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等着伯伯、父亲他们回来。

  我们小孩子都穿好前天晚上暖在被窝里的新衣服,从里到外,小心翼翼地生怕弄脏。和弟弟把一串鞭炮拆成一个一个,往兜里塞一大把,再拿根点燃的香,混着一堆小姑娘小小子放鞭炮去了。有时候会调皮地故意把点燃的鞭炮扔到院子里,爷爷纵着我们,从来都不会斥责一句。

  9点左右,伯伯、叔叔、婶婶们就浩浩荡荡的回来了,羊、鸡、鸭、鱼、烧酒、凉盘和各色水果满满一桌子都放不下。母亲和婶婶们就开始在厨房忙活,妯娌三人有说有笑,炖了一个又一个菜,小小的灶台一会儿都空不下。父亲把电视机的声音调得特别响,生怕还不够热闹,兄弟几个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不一会儿就摆了桌子开始喝酒,爷爷也好这口,而且酒量很大,父子几人拉拉扯扯的喝到热菜上完。

  晌午时分,我们几个小孩儿也玩累了,回来之后恭恭敬敬的一个个问候叔叔、婶婶们,然后坐在爷爷喝酒的大桌子旁边的小桌子上,一个个开始争着“抢食儿”吃……

  如今过年,除了除夕晚上一群人一起包饺子,一起看春晚,结束之后父辈的轮番上阵一起打牌说笑,再也不似从前好玩热闹。

  我们眼中,春节不再是那个让人满心期待的大日子,而是变成了媒体对年俗的介绍和宣传;变成了一条条让人略微有些厌烦的转发祝福短信;变成了必看又必然感叹“一年不如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变成了放在楼道里几次被催促相互推脱最终不情愿下楼去放的炮仗……

  尽管春节年年在过,年味再也无处可寻。

(责任编辑:DF1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