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家趣事

 悫悫小书斋 2014-02-26



十年前,同事陈老师的孩子该升初中了,如果按照当地划定的区域,孩子该去的学校的位置,与陈老师的家、工作单位正好是一个三角形,陈送孩子上学再上班,需要走三角形的两个边,如果孩子到我们工作单位附近的学校上学,陈带着孩子,只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边。况且我们学校附近的中学管理质量较高。

可是,我们单位附近的学校规定(当时各校都是这样规定),如果不属于该学区的学生,需要交3000元人民币,名曰“借读费”。3000元,是一个付高职称教师当时将近半年的工资啊。

陈听说那个中学的校长是我曾经当过班主任的学生,就专门来找我,让我帮助她通融一下。我深知那位校长的性格,原则的坚定性有余,策略的灵活性不足,再说,美其名曰“借读费”,实际是变相的收费,一谈到钱的问题,恐怕不是一个“校长的老师”力所能及的。我反复思考,给陈老师说:根据我的学生的性格推理,如果不经过他,还有成功的可能,如果经过他,一定得砸锅。

怎么办呢?我给陈老师出了个主意,让孩子填家庭住址的时候,就填我的家。可是只填表还不行,人家学校还有专人登门核实,这就使我们捏着一把汗。陈家得知学校登门的时间,夫妻俩一天到我家跑了两次,“密谋”对策。第二天,陈老师带着儿子,早早来到我家,我把放茶叶、香烟的地方都让陈记熟。如果他们来了,我就扮演成串门的邻居.谁知,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那天,人家没来。为了以防万一,我就把钥匙放在厨房里(当时住的是一个小院子),让陈老师随时都能开门。

又一个第二天,我正在办公室,陈老师喊我,说那个学校让她去一趟,因为底气不足,我俩一同前往。到了那所中学后,我俩就分开了,她去找负责核实她的家的同志,我去见校长。我对校长说,是这里打电话让一位同事来谈谈孩子上学的事,我陪她来的,顺便来见个面说句话。下面是我们的对话:

校长:她是不是不属于这个学区?
我:她是属于这个学区,我们院里的孩子都在这个学校读书。
校长:属于这个学区,怎么还用请家长来?她的家是不是不在这个学区范围住?
我:她全家的户口都在我们学校。
校长:只户口在不行,她的家在这里才行。有的在爱人单位住的,就不能在这里就读。
我:……(无言)

一会儿,陈老师过来了,后面还有两位同志。陈对我说:这两位老师说到家里去看看。
什么都不用说了,我俩心领神会。陈老师和那两位同志前头走了,我不敢回家,又担心露出马脚就在离家不远处徘徊。

等我看着那两位同志走出我的家门,走远了,我才忐忑不安的回到家里。一进家门,看到我的爱人和陈老师在大笑,笑的流出了眼泪。

经过是这样的:

陈领着两位同志一进小院,没想到我的爱人在家,他当时是在某学院办公室工作,出去办完公事直接回了家。这一男一女四目相对,心有灵犀。我爱人以主人的身份让两位客人落座。陈对我爱人说:这是中学的两位老师,来家看看。我爱人连连点头,表示欢迎。可也心里紧张,慌忙拿着茶壶、茶碗到厨房里去洗,磨磨噌噌,拖延时间。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他感到时间过的很慢、很慢。一边洗着茶壶,一边侧耳听着人家说话,当好不容易听到人家告辞的声音时,他又作出洗完茶壶的样子,假惺惺地留客,假装冲茶。其实心里一直在下逐客令。

陈老师的儿子顺利上了中学,可是为了“保护”那3000元人民币,我俩谁也不敢说,消息封闭了四年。但不少同事都觉察到我和陈的关系与以往不一样了。等到孩子中学毕业的那一年,快人快语的陈老师还是说出了这段故事,并自称我的爱人是她的情人,并至今传为笑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