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余额宝不是寄生虫

 闲情逸致68 2014-02-26
摘要:当余额宝8个月来完成4000亿元资金的吸纳、像变形金刚一样成长为天底下最大的“穷人银行”;同时,“理财通”、“零钱宝”“百赚”等互联网货币基金震 撼出场,数以千亿元计的活期存款通过互联网渠道源源不断流向货币基金之时,有人按捺不住跳出来说:“余额宝是金融寄生虫”,它“绑架公众利益”,“操纵市 场”,其存在和发展将“影响国家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出于国家宏观经济利益的立场”,要求“取缔”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理财产品。

其实,余额宝也好,理财通也好,还有目前市场上蜂拥出现的现金管理工具——这个宝、那个宝也好,本质上都是货币基金的一种产品形式而已。

货币市场基金实际上是利率管制环境下,金融市场自发的一种现金管理工具。1980年以前,美国大多数州禁止银行对支票存款账户支付利息,当时在“教师年金保险公司”工作的鲁斯·本特和亨利·布朗,萌生了在保持高流动性条件下“让小额投资者享有大企业才能获得的存款回报率”的念头,他们成立了一个储蓄基金公司,购买了30万美元的高利率定期储蓄,同时以1000美元为单位出售给小额投资者,这是历史上诞生的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在银行之外扮演了一个次级金融中介的角色,和银行一样,发挥的是期限错配和信用错配的作用。大部分银行的优惠利率只提供给富人和富有的机构,而货币基金则通过集腋成裘的原理将这种“优惠利率”扩展到“穷人”。

在存款利率管制的环境下,货币基金的收益率随市场供求状况波动,其收益一般高于普通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由于连续通货膨胀导致市场利率剧增,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库券和商业票据的收益率不断上涨,但存款却仍受利率上限的限制。这时,大量资金流出银行,转向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基金的规模从1977年的不足40亿美元急增到1982年的2400亿美元,首次超过了股票和债券共同基金。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到2008年,美国货币基金规模达3.5万亿美元,是储蓄存款总规模的两倍。

货币市场基金之所以有如此强的市场生命力,主要缘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它在不同的层次上发挥着自己聚集和流动资金的功能,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公众的投资和现金管理需求。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同时资金数额较小的投资者来说,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乃至权益类公募基金的收益率波动性过大,不是合适的投资标的;而低风险、高利率的大额存单又与他们无缘。因此,货币市场基金是最适合低风险群体的小额投资品种。此外,对于不擅长在资本市场中经营风险的工商企业而言,货币市场基金也是灵活管理短期现金资产的有效工具。

第二,它有效刺激了金融机构的市场活力。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储蓄存款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储蓄机构纷纷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以吸引资金。例如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超级可转账支付命令(Super NOW)、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和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utomatic Transfer Service Account, ATS)等。

货币市场基金如同存款市场中的一条鲶鱼,激活了所有商业银行去推出各种各样市场化的金融产品,应对同业竞争,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产品设计能力、风险管控能力以及各种经营管理能力,都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而相应增强。实际上,货币基金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银行的市场化基因。

第三,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利率市场化。

货币基金的发展,使得大量市场资金可以绕过存款管制,直接进入货币市场,谋求更高的收益率,货币基金的发展直接促进利率市场化,而利率市场化实现的是货币资金的“价高者得”,让成长性企业、高效率的企业优先获得稀缺资源,低效率的企业在价格机制下自然淘汰,这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唯一有效路径。

至于余额宝,和其他货币基金不同的只是它的营销模式和产品设计特点:以互联网支付平台上的嵌入直销,和兼顾流动性及收益性的产品设计。

有人指责余额宝“绑架公众利益”、“操纵市场”,我们知道,操纵是拥有市场垄断地位者所能行之事,目前在市场上发行货币基金的就互联网企业而言,有腾讯的“理财通”,苏宁的“零钱宝”和百度的“百赚”,再加上汇添富的“现金宝”、工商银行的“天天益”、平安银行的“平安盈”,在群雄逐鹿的存款市场上,何来操纵?

余额宝之所以会吸引这么多资金迅速流入,主要窍门就是在其产品的贴心设计上——把钱包和存单合为一体。一笔钱,放在里面,既能用于投资生息,同时又随时可用于购物、支付。“余额宝”的成功,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市场和用户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就是哈耶克所说的市场经济那种“自生自发的秩序”,是最有效率、最有活力的一种秩序。

所以,我们可以说,余额宝遥遥领先的4000亿元规模,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垄断操纵的结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就是让价格规律主导市场的资源流向,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居然还有人以“维护国家宏观利益”为名、要求“取缔”货币基金的市场化运作,难道是想让市场经济倒退吗?

(作者林采宜 系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netease 本文来源:cnbeta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