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雷复卦注解

 大*宝 2014-02-27
复卦第二十四(下震雷上坤地——地雷复卦)
复,亨。岀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1、复卦象征阳气回复之意,为十一月之卦,此时阴气剥阳已尽,阳复生而起于初,故谓之复。阳气复返,则往来无碍,故可万事亨通。而微阳生长,生机畅旺,不受侵害,初阳上复,群阴引以为朋,复道畅通,毫无咎害。◎岀入,谓阳气之始生与外长,即阳始出于震下,而入于群阴之内。◎疾,害也。◎朋来,谓初阳上复,群阴引以为朋。阴以阳为朋也。
2、何妥曰:复者,归本之名,群阴剥阳至于几尽,一阳来下,阳气复返而得交通,故云:复,亨也。
3、李士鉁曰:天地间一阳气所充周,阳过处即是阴,非阴消阳,阳自往也,往极于上,则来反于下。岀者,震动于下,阳始出也。入者,入于群阴之内也,明阳之无时或息也。元阳初生,阴咸顺之,无疾则生机畅矣。阳之以阴为朋,坤阴来助,以阴赞阳,则生意茂矣,故无咎。
4、而回复其阳刚之正道,所需之时间不过七日,可谓转机迅速。当此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时,利于积极有所作为。◎道,天地之理,人所共由之正路。
5、黄寿祺曰:「七日来复」之四种说法如下:
(1)王弼曰: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意谓来复快速。
(2)侯果曰:以十二消息卦为说,谓阳自姤卦消,沿剥至复,历七卦而复生,七卦原指七月,诗经有月称日者,故当七日。
(3)易纬云:六十四卦中,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其二十四爻主二十四节气,余六十卦三百六十爻各主一日,中孚至复历六日七分,当七日。
(4)李鼎祚曰:九月剥卦阳尽,十月纯坤用事,坤尽而复生阳,坤六爻加复初阳为七爻,当七日。
6、序卦传:物不可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7、崔觐曰:夫易穷则有变,物极则反于初。故剥之为道,不可终尽,而受之于复也。
8、“出入无疾,朋来无咎”虞翻曰:谓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坎为疾,十二消息,不见坎象,故“出入无疾”。兑为朋,在内称来;五阴从初,初阳正息而成兑,故“朋来无咎”矣。
9、易轨: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以坎、震、离、兑四方正卦,卦别六爻,爻生一气。其余六十卦,三百六十爻,爻主一日,当周天之数,余五日四分日之一,以通闰余者也。剥卦阳气尽于九月之终,至十月末,纯坤用事。坤卦将尽,则复阳来。隔坤之一卦六爻。为六日。复来成震,一阳爻生,为七日。故言“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是其义也。天道玄邈,理绝希慕,先儒已论,虽各指于日月,后学寻讨,犹未测其端倪。今举约文,略陈梗概,以候来悊,如积薪者也。
10‘利有攸往’虞翻曰:阳息临成乾,小人道消,君子道长,故“利有攸往”矣。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岀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1、彖传曰:复卦可致亨通,乃由于阳刚之气已再生而复返于初。其卦德下震动、上坤顺,即显示其阳刚之气,乃顺着天地自然之理而动,因此微阳生长,生机畅旺,不受侵害,初阳上复,群阴引以为朋,复道畅通,毫无咎害。
2、刘沅曰:阳刚之动,顺其自然理气之运,未尝一毫强为,故一岀一入,动静自如,阴不能害而适为辅,即卦体之震动、坤顺,可得其意矣。
3、徐干曰:明莫大乎自见,聪莫大乎自闻,睿莫大乎自虑。此三者举之甚轻,行之甚迩,而莫之知也。故知者举甚轻之事,以任天下之重;行甚迩之路,以穷天下之远。故德弥高而基弥固,胜弥众而爱弥广。易曰:复,亨。岀入无疾,朋来无咎,其斯之谓与。
4、回复其阳刚之正道,所需之时间不过七日,其来复快速者,在说明阴阳之消息,乃天道运行之自然现象,人当效法天道,复返于天理。而谓此时利于积极有所作为者,乃说明阳刚之气日益盛长,正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时也。因此,从复卦所蕴含之道理,可以体现天地生育万物之用心。
5、欧阳修曰:天地之心见乎动。一阳初动于下,天地生育万物者本于此,故曰天地之心。天地以生物为心也。
6、朱熹曰: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至此乃复可见。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
7、马振彪曰:天行健不息,君子亦自强不息,合天人而一以贯之,本体之明未尝或息,特人自不见耳。能见此心光明之不息,是即见天地之心矣。
8、“复亨”虞翻曰:阳息坤,与垢旁通。刚反交初,故“亨”。
9、“刚反动,而以顺行”虞翻曰:刚从艮入坤,从反震,故曰“反动”也。坤顺震行,故“而以顺行”。阳不从上来反初,故不言刚自外来。是以明不远之复,入坤出震义也。
10、“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侯果曰:阳上出,君子道长也。阴下入,小人道消也。动而以行,故“出入无疾,朋来无咎”矣。
11、“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虞翻曰:谓乾成坤,反出于震而来复,阳为道,故“复其道”。刚为昼日。消乾六爻。为六日。刚来反初,故“七日来复,天行也”。
12、侯果曰:五月天行至午阳复而阴升也;十一月天行至子,阴复而阳升也。天地运往,阴阳升复,凡历七月,故曰“七日来复”。此天之运行也。豳诗曰:一之曰觱发,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周之正月也;二之日,周之二月也。则古人呼月为日明矣。
13、“利有攸往,刚长也”荀爽曰:利往居五,刚道浸长也。
14、“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虞翻曰:坤为复。谓三复位时,离为见,坎为心。阳息临成泰,乾天坤地。故“见天地之心”也。
15、荀爽曰:复者,冬至之卦。阳起初九,为天地心。万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见天地之心”矣。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1、大象传曰:复卦下震雷、上坤地,有雷在地中之象。时值冬至,阳气正待回复,万物正待静养,故雷在地中,静待时机而复,尚未显其作用。
2、刘锐曰:雷在地中,殷殷隆隆,阳来而复,复来而天下昭融矣。
3、古先圣王观察复卦雷在地中之象,悟知于冬至阳气复生之际,当休养生息,以辅成阳体,因此封闭关阙通路,使人民不得岀入,商旅不得通行,君王公侯亦不岀门省视四方。◎至日,指冬至。复为冬至,姤为夏至。◎闭关,谓封闭关阙通路,使人民不得岀入。
4、白虎通云:至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以静,不复行役,扶助微阳以成万物也。
5、宋衷曰:自天子至公侯不省四方之事,将以辅遂阳体,成致君道也。
6、张洪之曰:一阳体成,在天为元气复反,在人为良心复见。邵子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故曰复。闭关云者,闭其内使不岀,防其外使不入,理欲关头不可不谨慎如此。人以天地之心为心,此心复于清夜平旦,而亡于旦昼,学者当涵养于不覩不闻之时,省察于隐微独知之地,内外交修,乃能见天地之心。
7、虞翻曰:先王谓乾初。至日冬至之日。坤阖为闭关。巽为商旅,为近利市三倍,姤巽伏初,故商旅不行。姤象曰:后以施命诰四方。今隐复下,故后不省方,复为阳始,姤则阴始。天地之始,阴阳之首。已言先王,又更言后,后,君也。六十四卦,唯此重耳。
8、宋衷曰:商旅不行,自天子至公侯,不省四方之事,将以辅遂阳体,成致君道也。制之者,王者之事。奉之者,为君之业也。故上言先王而下言后也。
初九,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1、初九以一阳而居群阴之下,为复之始,居复之主,阳刚得位,上有应与,有知其不善,而能悔之不远即复之象,故既无多大悔恨,又能获最大吉祥。◎祇,音其,大也。无祇悔即无大悔也。
2、刘沅曰:阳动于初,复之最先者也。一念稍非,则为身累,念始动即复于善,修身莫吉于此。
3、崔师训曰:念起即觉,觉即不再,复于意念微动之始,谓之不远。
4、崔觐曰:从坤反震,而变此爻,不远复也。复而有应故获“元吉”也。
5、象传曰:初九能知其不善,而能及时悔悟而复归于善者,乃因其能正其心而修养其身也。
6、系辞下:子曰:不远复,有知不善而未尝复行之谓。
7、程颐曰:不远而复者,君子所以修其身之道也。学问之道无它也,唯其知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
8、黄寿祺曰:复卦借阳刚以喻美善,其意义则以复善趋仁为归。陈梦雷曰:天地之一阳初动,犹人之善念初萌,圣人所最重。孔子称颜回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屈原曰:回朕车以复路兮,即行迷之未远。此皆盛赞复善之美德也。
9、侯果曰:祗,大也。往被阴剥,所以有悔。觉非远复,故无大咎。以此修身,颜子之分矣。
六二,休复,吉。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1、六二阴柔中正,当阳复之时,下比初九,有能下贤而善邻,亲仁以复善之象,是复道中之休美者,故可获吉祥。◎休,美善也。
2、刘沅曰:六二虚中,休休有容,比初之贤而能下之。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能亲师取友以成德者,非但以其柔中也。
3、王弼曰:六二得位居中,比初之上而附顺之,下仁之谓也。既处中位,亲仁善邻,复之休者也。
4、象传曰:六二阴柔中正,是复道中之休美者,而可获吉祥者,乃因其能亲近仁德之人,而复归于善。◎下仁,谓亲近仁德之人。
5、朱熹曰:学莫便于近乎仁,既得仁者而亲之,资其善以自益,则力不劳而学美矣。  黄寿祺曰:阳刚有仁、善的象征,此六二之所以复善、亲仁也。
6、赵彦肃曰:初九先觉,六二资之易为功也。草木之仁,布种于地,其生也根茎畅达,莫之能遏。六二居初上,不期而化,何异于此。  ◎下仁,谓布草木之种于地也。
7、王弼曰:得位居中。比初之上,而附顺之下,仁之谓也。既处中位,亲仁善邻,复之休也。
六三,频复,厉,无咎。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1、六三阴柔失正,上无应与,乘承皆阴而无阳可比,故有复善之道多艰难危厉之象,惟其能振奋努力,频频改过复善,故无所咎害。◎频,屡也。
2、刘沅曰:频,数也。六三居震动之极,上接静坤,有旋动旋静,复而又复之象。人心惟危,故厉。旋失而能旋复,故无咎。
3、李士鉁曰:改过向善,虽危无咎。礼记中庸曰:或安而行之,初之象也;或利而行之,二之象也;或勉强而行之,三之象也。
4、虞翻曰:频蹙也。三失位,故“频复,厉”。动而之正,故“无咎”也。
5、象传曰:六二之改过复善,虽多艰难危厉,惟其有振奋向善、努力不懈之心,宜其无所咎害。
6、程颐曰:圣人开迁善之道,屡复何咎?过之失,不在复也。
7、侯果曰:处震之极,以阴居阳,惧其将危,频蹙而复,履危反道,义亦无咎也。
六四,中行独复。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1、六四居五阴之中位,阴柔得正,与初阳有应,有居中行正,专意应阳之象,为能固守正道,诚心于复善者。 
2、刘沅曰:六四在群阴中,独与初阳相应,外不立异,中不茍同,独立而不计毁誉祸福,故不言吉,以坚独复之志。
3、缪昌期曰:盖复之所以为复,全在初爻,犹人之初念也。五阴皆复于此而已,惟四在阴中,有所专尚,故发此意。
4、象传曰:六四能居中行正,专意应阳以复于善者,乃说明其能循初阳之应而复归于正道。
5、马振彪曰:剥与复之为卦,阴阳倒翻,剥三独能应上爻之阳,复四独能应初爻之阳,皆于群阴中自行其道谊者,岂为功利所诱哉。董仲舒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于此见之。
6、马其昶曰:初九之不远复,是省察克制之要;六四之中行独复,是应事接物之方。初九为天命之性,六四应初是从道也。子思曰:率性之谓道。
7、虞翻曰:中谓初。震为行。初一阳爻,故称“独”。四得正应初,故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俗说以四位在五阴之中,而独应复,非也。四在外体,又非内象,不在二五,何得称“中行”耳?
六五,敦复,无悔。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1、六五柔居尊位,居坤体之中,柔顺而厚重,有敦厚自重,持中自察,以复归于善之象,故虽其失位无应,亦无所悔恨。◎敦,厚也。
2、王弼曰:六五居厚而履中,居厚则无怨,履中则可以自考,虽不及休复之吉,守厚以复,悔可免也。
3、胡炳文曰:六五本有坤体,又互坤,厚之至也。敦复,则其复也无转移,成德之事也。不远复,入德之事。
4、象传曰:六五能敦厚持中,以复归于善而无悔恨者,以其能敦厚自重,持中自察以成就复道也。◎自考,谓自我省察以成就复道。 考,察也,成也。
5、陈梦雷曰:五与初非比非应而复,困知勉行者也,故曰自考。盖五本远于阳,但以居中能顺,因四之自返而加厚其功,故能自成也。
6、侯果曰:坤为厚载,故曰“敦复”。体柔居刚,无应失位,所以有悔。能自考省,动不失中,故曰“无悔”矣。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1、上六阴居卦极,下不应阳,上亦无所承,有迷入歧途,背离复善之道之象,故其有凶险,动则有失,灾害迭至。因此,上六必不可予以重用,若用以带兵作战,则将遭遇败绩;若用以治理国政、辅佐国君,则将遭致国乱君凶。故重用上六,久经时日亦不能使国家振兴发展。◎迷复,谓一念之妄心,不知复善。◎有灾眚,谓动则有失,灾害迭至。 灾,外来的伤害。 眚,自作的过失。◎十年,喻时之久也。◎征,谓往前发展之意。
2、程颐曰:六五既迷不复善,在己则动皆过失,灾祸亦自外而至,盖自招也。
而其迷道不复,无施而可。用以行师,则终有大败,以之为国,则君之凶也。
3、陈法曰:雷岀地上,豫,故利建侯行师;雷在地中,复,故不利行师。微阳初复,宜休养生息,乃欲用震雷之威,未有不败亡者。
4、李士鉁曰:复者善念,善念迷则转而为恶;复者生气,生气穷则变而为杀。杀心盛则生机隐,人欲盛则天理亡。老子曰,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贪功而强战,天人之所恶也,故大败而凶。至于十年不克征,天道之穷也。
5、“迷复,凶、有灾眚”虞翻曰:坤冥为迷,高而无应,故“凶”。五变正时,坎为灾眚,故“有灾眚”也。
6、“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虞翻曰:三复位时,而体师象,故“用行师”。阴逆不顺,坤为死丧,坎流血,故“终有大败”。姤乾为君灭藏于坤,坤为异邦,故“国君凶”矣。
7、荀爽曰:坤为众,故“用行师”也。谓上行师,而距于初。阳息上升,必消群阴,故“终有大败”。国君,谓初也。受命复道,当从下升。今上六行师,王诛必加。故“以其国君凶”也。
8、“至于十年不克征”虞翻曰:坤为至,为十年。阴逆坎临,故“不克征”。谓五变设险,故帅师败丧,君而无征也。
9、何妥曰:理国之道,须进善纳谏。迷而不复,安可牧民?以此行师,必败绩矣。败乃思复,失道已远。虽复十年乃征,无所克矣。(坤为先迷,故曰“迷复”。坤又为师象,故曰“行师”。坤数十,十年之象也。)
10、象传曰:上六迷入歧途,背离复善之道而有凶险者,则说明初阳为本觉之光明,阴之君也,气之帅也,而上九去初绝远,阴不从阳而迷失其道,故其反君道也。
11、胡炳文曰:迷复与不远复相反,十年不克征与七日来复亦相反。则可见上六已彻底背离复善之道。
12、虞翻曰:姤乾为君,坤阴灭之,以国君凶,故曰“反君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