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套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有那些善于把工具和方法在管理过程中践行、领悟、完善、改进,并使之产生效益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管理的人。”

 聚名优品1 2014-02-27

管理是一种智慧

管理是一种智慧,它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过程方法。

西方有一种学问,叫做哲学。哲学的“哲”字是“智慧”的意思。

东方有一种学问,叫做般若。般若是佛教用语,也是“智慧”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32岁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81岁涅槃升天,传道授经49年,其中“般若”两个字他整整讲了22年。

传说,有个外道历经千辛万苦来找佛陀,希望得到释迦牟尼的点拔开悟。释迦牟尼问他:“你历经磨难来到这里,想学习什么?”

外道说:“我是来向您学习如何成佛的。”

释迦牟尼说:“你来错地方了,佛不在庙里!”

外道大惑不解:“佛不在庙里,佛在哪里?”

释迦牟尼指着外道来时的道路说:“佛在修行者的路上。”

佛不在庙里,佛在修行者的路上。

管理同样如此,管理不在教条中,管理不在课本里,管理在管理者的实践中。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套管理理论或管理工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每个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产业发展的趋势方向不同,行业的具体要求不同,目标客户的细分需求不同,企业的个性化特征不同……

所以,固执地死守一套形而下的管理工具、操作方法或理论模型,试图去解决企业存在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片面地追求经营模式的奇特性、管理工具的先进性、管理方法的系统性和优越性,对于优秀的管理者来说,同样是短视的、局限的和肤浅的。

如果不了解管理的大智慧,不能让方法工具“为我所用”,不知道把管理工具通过实践去践行、证明、领悟、完善和提升,并为组织创造效益的话,这样的管理者至少不能称之为懂得管理的人。对于企业来说,任何不明究里就被引进而来的“先进”制度和管理工具,最后都有可能变成企业“看起来很放心”的成本、负担和浪费。

当管理者无法完成管理目标时,茫然地责怪下属没有执行力是理屈词穷的;一味抱怨外部环境不佳是片面可笑的。正如一个三流的木匠,即使让他拥有一把世界上最先进的斧子,但他却不懂得木器雕琢的工艺要求、物品的特征结构和木材质地的性能规律一样,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木匠。

所以,《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企业管理者如果不能准确把握隐含在管理背后的规律,不了解管理活动的深层次内涵,不明了企业行为的管控原理,即使给他最好的管理工具,满足管理者最优越的内外部条件,他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的管理者!

唯有掌握管理智慧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管理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