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咱们河北人

 茶香飘万里 2014-02-27

说说咱们河北人


(修改版)


文/三叹大师 






  现代的河北人几乎没出过什么“风头”,文不及北京、上海人;武不及山东、东北人;经商不如广东、江浙人;种田也没有江南人那样勤劳能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古风豪情虽然还在,但其实早已残缺不全,且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土。



  大办人民公社,河北人曾放了一炮:徐水县在全国第一个宣布全体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没想到并未能留名青史,也没能在人们的记忆空间里挤一个地方。好不容易搞出个“白沟”市场以及“邱氏”鼠药什么的,还被人们冠以“灰色经济”、“灰色文化”之摸棱两可的字眼,除了提供人们多一些谈资之外,也没有留下什么。

  河北人真的已经被“定格”了,河北人快要给人们淡忘了,甚至在民工的队伍里,河北人都未能占一席之地,而给河南人垄断了。



  河北人真是“黑瞎子敲门——熊到家”了吗?!



  河北人生长在中原腹地,既少有边塞风云的磨砺,又缺乏江南水乡的陶冶,因而性格中就少了许多诸如剽悍、勇猛、或柔顺、灵秀之类典型化的特色。



  河北人长期处在天子脚下,凡事循规蹈矩,活得没什么棱角,更不象河南人那样,保守得“单纯”;象山东人那样憨直得可爱,河北人还不能在“古朴”二字上领什么风骚。

  河北人以京津为豪,因为京津就在河北的怀抱中,全国人民只有河北人离北京最近,随手翻开我儿子的《社会》课本,你会看到这样的词句:“打开祖国的地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颗光芒四射的五角星,她照耀着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就是祖国的首都——北京。到北京去,不论从椰林葱郁的海南岛;林海雪原的兴安岭;或从牛羊成群的蒙古大草原,都首先要踏上河北的大地。河北位于首都北京的周围,并与天津市毗连……”这语气活像挖关系求人办事者的自我介绍:“我是xxx介绍来的”、“我是xx的儿子”,靠别人来给自己定位,实在不能算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河北人希望借北京、天津一点“光”,如果说国人有“恋京”情结的话,河北人恐怕是最严重的患者了。






  河北人,生活在京津光环之下的河北人,生活在京津阴影里的河北人,无声无息的河北人!






  历史加在河北人身上的负荷实在太沉重了,河北人的面孔在厚重的沉疴中变得越来越没有棱角了。法国作家西蒙娜在其力作《第二性》中有句名言:“女人与其说是生就的,不如说是变成的,并没有什么生物学、生理学或经济学的命数决定女人在社会中的形象,而是整个文明生产出女人。”同样,河北人并非天生如此,而是许多因素压抑了河北人,是整个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环境造就了河北人。


 



  河北有什么特色?聪明人玩弄玄学,答曰:“没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其实不然,河北文化是在夹缝中冲突的文化,既象伴生矿床,又象咖啡加糖,看似混乱不清甚至是相互矛盾,但如果细细品味,回味是无穷的。河北文化不似其他地域文化,不是单纯的典型化东西,而是双重的,是多元化的。


 



  河北文化是在既非彼、又非此;既是此、又是彼的双重否定和双重肯定中生存和发展的,你必须同时用两只眼睛来观察她,因为河北人是个充满悖论的文化。






  你不信吗?且看!——“涿鹿之战”、“阪泉之战”……



  如果说华夏文明是一棵大树,河北文化便是深植于中华大地的一条虬根。河北在中华文明的各大源流中,可以算是一家“老字号”了。


 





  当大批日本人跪在河北“千童县”寻根时,目瞪口呆的河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日本人身上流的是咱河北人的血!(那一千童男童女相传是选自河北各地,到日本繁衍生息,遂成大和民族之一脉的。)


 

 


  
  河北人不知道河北的历史,是冷漠、还是无知?都不是!

一个人很难忘记自己的童年,一个民族也很难忘却自己的历史。河北人对自己的历史有太多的盲点,完全是由于历史本身一次又一次的断层所造成的。

  打开记忆的闸门,三叹努力搜索着河北名人的影子……

  正是有了李大钊,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方正的李大钊生在河北,死在“河北”。他的壮烈功绩撼天动地。燕赵之地无人望其项背!



河北人在许多事上很含蓄,惟独在“义”字上爽快得淋漓尽致。马本斋、董存瑞,节振国……在争取民族解放和民主的人民战争中,河北人再一次显示出了自己对“义”的执著。

  有人说:河北人不“人”而以“物”闻名,在历代文化人写的随笔和小品文中有不少内容涉及河北,但大都写河北的物产、风俗,绝少提到河北的文化,即使偶尔写河北人,也是那种淳朴封闭的农民。在梁实秋、林语堂、钱歌川的文集里,这些文豪所津津乐道的是山海关,北戴河,是沧州的铁狮子,是赵州桥,是保定的酱菜、铁球,是张家口的“口蘑”,是赵县的雪梨,是沧州的金丝小枣……

  人们常用王勃的那句“物化天宝,人杰地灵”来夸一方水土一方人,然而河北却是只见“物”不见“人”。河北缺少自己的文化精英,河北没有“士”的文化,所以只好把自己的“土”文化给人家作调料,作诗材。

  河北有太发达的“土”文化,更有着太多的政治文化。因此,河北文化人生存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在这种环境下,河北的文化人身上绝少浪漫色彩和自由气息,甚至连点“黑色幽默”都找不到。

  看来,河北的沙质土壤里适合生长棉花?!

  河北人可能也曾暗自琢磨:为什么有拉车的就有坐车的,该河北人拉车时,总是赶上上坡呢?

  河北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实忠厚。与河北人见面寒暄,经常是点一下头道:“吃了么?”算是很亲切的问候,老友相见也不过是握握手、拍拍肩,不象山东人那样,高门大嗓的打招呼,也不象北京人打招呼时谦恭里透着倨傲。河北人不吵闹,很平板,很少激动,朋友聚会,话不多,总在一旁抽烟静听的十有八九是河北人,河北人只有和老乡在一起时,才偶尔会谈笑风生。

  河北人也热情,在街上问路,河北人会给你解释半天,最后你还是不明白,干脆带你去,然后再自己折回来。河北人的热情是含蓄的,执著的。

  无论是在北戴河海滨,还是在野三坡,遇到路边向你兜售纪念品的老乡,他们用一大把漂亮的贝壳或大包山枣之类东西同你交换几元钱,你会觉得这太廉价了,甚至有些怜悯这些淳朴的河北人,你这时会觉得这些河北人真的是老实忠厚。

  真正要了解河北人并不能从他们“老实忠厚”的面孔出发去考察,平凡与伟大的表面并未有多大的区别,也许河北人得尽“中庸之道”的精髓;也许河北人早就懂得“韬光养晦,冷静观察”。不管怎样,河北人那一副老实木讷的面孔,使任何人都不敢一见之下就断言其人是愚顽不化,特别是对河北人的“中庸”形象而言,这种观察,只能得出河北人是典型的中国人的结论。


  河北人千人千面,并不象其他地域的人具有统一的典型性,比如张家口人就朴实,勇敢得像蒙古人;沧州人又豪爽如山东人;廊坊人则长期受京津影响,老道干练如京津人。所以,你可以给张家口人、沧州人、廊坊人画像,却很难描绘出一张完整的河北人的面孔。 


生活之中,河北的文化是“兼融”的,是“并蓄”的。因此,河北人的特性不在于文化的细枝末节,而在于蕴含在文化中
  三叹写这篇河北人思想是很矛盾的...因为河北人的共性存在于其共同的历史和社会的“味”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