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5谈课堂提问艺术
2014-02-28 | 阅:  转:  |  分享 
  
谈课堂提问艺术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附校(226600)吉临荣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出色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其艺术性具体要求如下:

一.针对性。课堂中要环绕教材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易错的地方提问。要问的问题很多,但课上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问在最需要问、最值得问的地方。忌课前不设计,课上随便发问,以至在枝节问题上周旋。

二.系列性。设计的问题要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在知识范围上可按“大--小--大”的顺序提问,先提大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从各方面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再提系列小问题,由简到繁引导各层次的学生思考、回答和倾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忌不分范围无条理提问,扰乱学生思路。

三.思考性。所问要有思考价值,即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能调动全体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跳一跳、摘得到的感觉。忌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学生不加深思就能回答的问题,尽管课堂气氛活跃,但不能使学生养成探究思考的习惯;同样,问一些抽象深奥、超越学生实际水平的难题,也使学生“闻题生畏”,挫伤学生积极性。

四.全面性。首先要向全体学生发问,在引起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在心中拟好答案,再与答题者答案比较对照。忌先点名再发问或按一定顺序发问,这样做学生就知道下一个问题该谁答,便不加思考了。其次要力争向全体施问,让每位学生都有答题的机会,重要的问题可问2-3人,以引起全班学生的倾听,争取每节课的提问率达100%。忌只向少数聪明或熟悉的学生施问,挫伤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五.量力性。提出的问题有难有易,学生的基础也有好差,为了使所有学生都有发表正确的机会,使全班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提问要从实际出发,因题施问,因人施问,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将全班学生按基础好差和能力高低分为A、B、C三类水平,制成提问卡,设计问题时也按难易程度注明A、B、C,课堂上对应提问。忌不分难易,随便施问,甚至用较难问题把课上分神、说话、做小动作的学生“将军”,再讽刺挖苦。

六.精炼性。教师发问语言要反复推敲,清晰准确,问题只说一遍,学生一听就懂。忌重复问语,复述学生答语,长期以往使学生养成不注意老师的发问,不倾听同学的答语,以及答题声低的坏习惯,而且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七.启发性。学生回答问题时,有错误或“卡壳”是正常的,当某学生答错时,教师不加评判,可让其他学生来纠正、补充;当某问题有2-3名学生都答不出时,教师要迅速判断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小问题,降低梯度,启发诱导。忌教师包办代替、生灌硬输。

八.节奏性。首先发问后要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某学生答不出来时,要立即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让他在旁静听。忌发问后立即指名学生回答,这易使学生答错“卡壳”,产生答题的恐惧心理,学生答不出,久等使学生难堪且浪费时间。其次,分析同类问题时,应先详后略,忌平均用力。

九.鼓励性。教师发问语言要谦和,发问态度要安详,发问神情要专注,教师流露出“你会答”,学生意会出“我能行”,学生答时注意倾听,学生答后正确评价,不失时机地表扬回答正确、声音响亮以及答题有进步的学生。忌有考问态度、漫不经心的神情,当学生答错或答不出来时,忌借题发挥、申斥嘲笑的评判。

十.激发性。提问贵在生问,要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学会生疑、质疑,向教师发问,如一石投水,能激起层层波澜。教师对待学生发问,要积极鼓励,诚恳解疑,并注意指导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和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忌不予理睬,随意泼冷水,熄灭学生求知的火花。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沟通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能力的金钥匙。它被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其“艺无止境”,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以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献花(0)
+1
(本文系吉临荣工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