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41谈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2014-02-28 | 阅:  转:  |  分享 
  


谈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吉临荣



提要: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内容的核心和基石,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一一般按“提供事实——提问分析——尝试概括——练习巩固——归类提高”的程序进行。







原文:

谈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吉临荣(海安县海陵中学江苏226600)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内容的核心和基石,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一般按“提供事实——提问分析——尝试概括——练习巩固——归类提高”的程序进行,现以实验教科书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5.1《力》教学为例说明。

一、提供事实

1.提供事实必须慷慨。提供事实是分析概括的第一步,物理事实包括物理实验、叙述的现象、列举的事例、回忆有关知识、观察挂图、出示例题(乃至错题)等,教师在提供事实时要慷慨,要尽可能地列出具有各种情形的事实。例如,“力”是初中物理中最基本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力是什么?”框题的教学中,提供的事实如下:



2.事实排列必须有序。事实的罗列也不是简单的凑合或毫无秩序的排列,而是有目的、有利于显示物理事实中的相同点或相异点的排列。如上例中,先后通过演示、看图、实验等活动方式得出了九个物理事实,前两个物理事实可概括“物体发生了形变”,后七个物理事实可概括“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另外,前七个物理事实可说明:“直接接触的物体问可发生力的作用”,后两个物理事实说明“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有力的作用”。

3.选择事实源于生活。选择的物理事实必须贴近生活,原因是生活中的物理事实学生有感性认识,真实感强,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生活中的物理事实也给学生以亲切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提问分析

1.通过提问引导分析。分析概括是从对问题的分析开始的,主要通过提问的形式实现,教师必须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设计成一个个问题,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把物理事实逐一分解出来,为概括做好准备,这是分析概括的关键一步。如在得出“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一结论的教学中,可提出下列问题:①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除发生形变外,还要发生什么改变?(说明:提出大问题,关键引起学生的思考),②实验中,当手推乒乓球时,你看到什么现象?当手挡运动的乒乓球时,又看到什么现象?(乒乓球由静变动,由动变静),③当火车起动时,你看到什么现象?当火车进站时(此时发动机关闭,火车受到地面和空气的阻力作用),你又看到什么现象?(汽车由慢变快,由快变慢),④物体由静变动,由慢变快,说明物体的速度大小如何变化?物体由动变静,由快变慢,说明物体的速度大小如何变化?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时的现象是什么?(足球改变了运动方向),⑤如果把物体速度大小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那么,力还有什么作用效果?(力还可以使物体的体积、形状发生改变)。

总之,教师要围绕重点、难点、关键有针对性的提问,问题难易要适中,具有思考价值;问题要先大后小,问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再问小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要因人施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思考和发表观点的机会,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2.由事实确定教学方法。教学中具体采用哪种方法,主要取决于提供事实的类型和活动方式。如提供事实以演示实验为主,可用实验观察法,若提供的事实以学生实验为主,则用实验探索法;若提供的事实以课本文字、插图等为主,则用自学引导法;若提供的事实主要是例题、习题,则用小组探究法。

三、尝试概括

在分析个别物理事实的基础上,以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事物中最本质的共同特征——即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是分析概括的最重要一步。这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概括的语言会欠精炼,欠准确,此时教师不能急于把书上概括的语言拿出来,要表现出相当的“吝啬”,只是站在一个“高的位置”上给以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去想,去找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并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我们把这种过程称之为“尝试概括”,直到最后才由教师规范性地总结并板书。如:把“手、大熊猫、磁铁、塑料棒”和“弹簧、小球、竹枝、纸屑”等概括为“物体”,把“提、拉、吊、推、击、吸引、推斥”概括为“作用”,不难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从力作用后对物体观察的现象中,把“弹簧伸长了”、“竹枝弯曲了”概括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把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变化概括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在物理事实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特征:“一个力联系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四.练习巩固

概括出的概念和规律还必须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主要通过跟踪练习的方式实现,这既是对概念和规律的巩固,也是分析概括的延伸。如对带电塑料棒吸引纸屑、磁铁推斥磁针实验演示后,可问学生:“这里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再如,作业中还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巩固题:①一个人站在一块铁板上,问铁板和人是否发生形变?(人站在铁板上,人对铁板有作用力,铁板会发生形变;同样,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铁板对人也有反作用力,人也会发生形变)。②“神州二号”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问飞船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火箭进入轨道做圆周运动,改变了运动方向,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知,飞船受到力的作用)。

五.归类提高

1.消除前概念影响。学习了“力”概念后,要让学生弄懂物理上的“力”和生活中的“人力”、“物力”、“观察力”、“说服力”等不一样,前者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后者是指“力量”或“能力”。同样,学习了“质量”概念后,要让学生弄懂物理上的“质量”和生活中的“质量”是两回事;学习了“做功”概念后,要让学生弄懂物理上的“做功”和生活中“做工”不同。

2.比较易混淆概念。物理中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学习后要注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如学习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后,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归类构建知识网。每一概念和规律都是物理内容核心和基石,要使它们存储有序,调用自如,

还需将它们串珠成链,串链成网,也就是说,要对知识进行归类,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个牢固的知识网。如:当力学知识学习完后,可以从力的概念、力的性质(物质性、相互性、同时性)、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表示(图示法、示意图)、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类。再如,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后,要引导学生对常见力从力的三要素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4.学会界定物理概念。一个物理概念包括定义、公式、单位、物理意义等,这几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速度的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若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由速度定义很容易写出速度定义式一一v=s/t;速度的单位是路程和时间单位的组合,由公式又可知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时等;由定义还可用“仿定义法”叙述2米/秒表示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米。这种界定物理概念的模式,可类推到密度、压强、功率、电流强度等物理概念的学习。









(《物理教学》2007年4月)



评议:

伴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化,学科教育的内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初中物理教学表现出从重视科学结果向重视科学过程的转变;从重视学科知识向转变为更多地重视科学过程中的方法、态度、精神。物理学科教育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是物理定律和理论的基础;更是多元价值观的承载体。初中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这些概念反复出现在许多定律中,使用频率较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分析现象,逐渐掌握物理规律,进而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物理概念。《谈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一文以实验教科书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5.1《力》教学为例说明,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一一般按“提供事实——提问分析——尝试概括——练习巩固——归类提高”的程序进行。

初中对物理概念的教学素来尤为重视,谈关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文章更是不少。吉临荣的这篇文章其独特之处就在于:

1.这篇文章,看待初中物理概念教学问题的切入点与其他关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文章有所不同,是按照“提供事实——提问分析——尝试概括——练习巩固——归类提高”的物理概念的教学程序并结合实践教学问题来依次探讨的,并为张大昌老师说的“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隐含在知识的教学中,只能让学生去‘意会’,不应该‘言传’,否则学生又会去死记硬背。”中如何去让同学“意会”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路向。

2.这是在物理课程改革进入“高原期”背景下所写的文章,本文作者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寻找摆脱过往学生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或死记硬背.就不能真正理解物理规律及其公式的物理意义。应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顽症,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该文在以下几方面对我们有所启示: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在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难由于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并且不能持久.学习的知识往往是片断的,更难于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何更好的引入物理概念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谈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一文中,对于提供事实这一过程的论述给与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要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这样既巩固旧知识又使新概念从旧知识中自然引伸出来,使学生了解引入新慨念的必要性,又掌握新旧慨念问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因此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及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

物理事实的罗列要按照有目的、有利于显示物理事实中的相同点或相异点的规则排列,在教学中应注重纵横比较,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从物理事实中求异同,找出内在联系.学生在区别异同的过程巾,既能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选择的物理事实必须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出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动机。

二、如何提高学生从感性认识到形成概念的过程的成效

在提供事实之后,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物理现象,排除各种非本质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从中找出规律,逐渐形成概念。如何提高学生从感性认识到形成概念的过程的成效?根据本文的观点:

在慨念形成过程巾,教师启发和引导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跳跃太快,学生会想不到,原地反复绕围,学生又会感到烦琐,教师切不可急躁地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把概念“塞给”学生.以免学生形式主义的记住概念而不是真正理解概念。

要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物理意义.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定义。

三、进行思维加工,深化概念、发展运用概念的技能

许多同学常常用机械记忆的方式背诵定义,以为“背得出”就是“学懂了”,其实这是学习物理概念的一大误区。只有掌握了物理概念的实质,并能灵活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真正“学懂了”。那么,如何使学生深化概念.发展运用概念,是搞好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吉临荣老师在本文中给了我们答案。

当学生形成概念后,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

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直观形象思维几乎成为他们的思维定势。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把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日常经验概念转变为物理概念。首先应明确指出学生头脑中已存在的日常经验概念。其次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和日常经验概念进行比较。明确它们的差别所在,使学生充分认识日常经验概念中合理成分和错误之处。对于其合理成分,要利用它对物理教学的正迁移作用。启发学生联系亲身体会,理解物理知识内容,从而对物理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对于日常经验概念中的错误,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避免干扰物理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尽快地抛弃原有的日常经验概念,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

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或是区别,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对概念的剖析,将一些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和解释,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



上海二期课改,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提出了新的定义和要求。《谈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提出新的教学重点和教学对策,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引领作用。

(华蕾)





献花(0)
+1
(本文系吉临荣工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