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有一句勉励教师的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中等师范学校教书。当时上级有政策,为了鼓励鞭策学生学习,也为了使优秀毕业生有深造的机会,每年的毕业生中,有百分之一的名额有机会参加高考,考入对口的师范大学或者师范专科学校。 这百分之一的名额怎样产生?“优秀毕业生”这个概念太笼统了。我们学校抱着这样一个原则,第一,优秀学生当然要考试成绩好。当时尽管没有淘汰率,但有成绩是够本科分数线还是专科分数线的区别,哪一个学校上本科的多,当然也是标志这个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第二,学生还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其中一些规定细则,如:在校期间从来没有违反过纪律的,几个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没有谈过恋爱(因为学生的来源都是初中毕业生)的等。第三,不好说出来的,就是希望他们大学毕业后能回来工作。 考试选拔的时候,学校让我命政治理论试题。我心里沉甸甸的。那届毕业生我还给他们任课,每位想参加高考的学生个体对我还寄予很高的期望。再说,教什么课命什么题往往带有主观性。也好,天助我也,当时高中学生参加高考的第一关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首先筛选。我就建议学校,用他们的题,和他们在同一时间考试。学校领导采纳了我的意见。 从那开始,我就全身心地投入辅导学生参加考试。其中,学生YCW往我这里跑的最紧,当然我是有求必应,有时星期天来了,我就放下手头的家务活给他辅导。等到考试的时候,征得有关领导的同意,我也参加了考试。封卷,阅卷,都和人家搀和在一起。 成绩出来了,我考了95分,学生中YCW成绩最高,94分。(百分制)教务主任是一位教语文出身的学识渊博的老头,他幽默地说:这一分,就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