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笔下的扬州清明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3-01

张岱曾将扬州清明比作《清明上河图》——

文人笔下的扬州清明

编者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历代文人的诗文中,有许多描摹扬州清明的佳作。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就将古扬州清明习俗的画面比作《清明上河图》。

清明时节倍思亲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旧时,清明这天,各家各户都要到各自的祖坟地,为先人填坟、换坟帽、焚香烧纸,以尽人子的孝心。扬州人祭扫祖墓,有这样几项事宜:上供祀祭、焚化纸钱、行礼致哀、芟除荒草、培土上坟、更换坟帽、绕墓辞行等。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长期寓居扬州,对扬州的风俗民情十分熟悉,他在扬州还撰写了《清明红桥竹枝词》,这组竹枝词共二十首,比较详细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扬州北郊红桥一带的所见所闻。其中提到扬州人清明扫墓的有两首:

纸灰乱舞荒冈草,遮断红桥柳树烟。

最好溪边安冢处,儿孙拭泪看游船。

桥西桥北冢为邻,祭扫何曾泪掩巾。

少化纸钱多剩酒,猜拳惊起九泉人。

清人厉惕斋《真州竹枝词》中有“扫墓”,诗云:“郊外游人拥不开,春风飘宕纸钱灰。可怜底下长眠者,总自欢场得意来。”过去扫墓要烧纸钱,所以春风一吹纸钱到处飞,而现在多采用鲜花等方式祭扫。

冶春后社盟主臧谷《续扬州竹枝词》有云:“清明时节雨初晴,结伴烧香下旧城。两鬓乱蓬花欲堕,小车推得格丁丁。”扬州墓地多在西北郊,出城扫墓要走很远的路,雇佣一辆小推车去上坟,也成为清明一景。

近代诗人、谜家孔庆镕《扬州竹枝词》云:“缟素衣衫百练裙,装成寡妇上新坟。今朝却是清明节,蝴蝶纷飞闹夕曛。”“缟素衣衫”“百练裙”均代指白色衣裳,也就是上坟要穿颜色偏暗的衣服。

郊游踏青放纸鸢

扬州学者曹永森《扬州风俗·寒食清明》写道:“扬州的墓地多在西北郊,这一带又是扬州的风景胜地,诱人的景色使人们在祭拜祖先的同时,顺便郊游行乐,这就把古老的礼俗和现世的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 离开了墓地,人们便心情舒畅、尽情游玩。走马放鹰、斗鸡蹴鞠、童稚纸鸢成了扬州人郊游踏青的娱玩项目。”

郊游踏青的风习,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清代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中以“扬州清明”为题,专门撰写了一个章节,描述了当时扬州清明郊游的盛况:“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摺再三,不辞往复。监门小户,亦必携肴核纸钱,走至墓所,祭毕,席地饮胙。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炫服缛川。随有货郎,路旁摆设骨董、古玩并小儿器具……是日,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擘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邱秋,差足比拟。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家横披,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而余目盱盱,能无梦想!”

张岱的这段描述,自扬州城的南端始,沿路逶迤向北,直到扬州北郊的平山堂,这一线正是扬州踏青郊游的好去处,张岱采用了全景式的描绘:“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擘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非常传神地展示了扬州清明时节的特有风情,并将“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的长长画卷比作南宋时的《清明上河图》,连杭州的“西湖春”,南京的“秦淮夏”,苏州的“虎邱秋”也“差足比拟”。

扬州的阳春三月,正值莺飞草长,景色佳丽,春游行乐的习俗更为盛行。古代诗文中曾多处描述了扬州的这一习俗,如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广陵三月花正开,花里逢君醉一回”。五代诗人李中的“广陵寒食夜,豪贵足佳期……明日踏青兴,输他轻薄儿”等。清代孔尚任在《红桥修禊序》中,有一段文字专门描写了扬州人在瘦西湖畔的红桥水边,踏青祓禊的场景:“康熙戊辰春,扬州多雪雨,游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予时赴诸君之招,往来逐队,看两陌之芳草桃柳,新鲜弄色,禽鱼蜂蝶,亦有畅遂自得之意,乃知天气之晴雨,百物之舒郁系焉……”

孔尚任形容扬州人在红桥泛舟春游,是“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可见当时扬州人春日踏青的人数之多,风俗之盛。在《清明红桥竹枝词》中,也有两首诗描写清明踏青的盛况:

迎神会里齐敲鼓,宫戏场前也斗鸡。

绝好红桥人闹坏,傍花村里觅诗题。

郭外旗亭何处好,朱朱粉粉靠红桥。 

一缸雪酒三升水,惯赚闲人看柳条。

清代嘉道时人韩日华曾写一组《扬州画舫词》,其中有一首词写道:“天街小雨净芳尘,台榭连云画未真。晚放轻舟渡湖去,相逢俱是踏青人。”

清明时节,正是赏花的好时节。万花齐放,鲜花的海洋如狂潮般席卷而来,梅花暗香,桃花夭夭,油菜烂漫,樱花翩翩……赏花姿、品花香,听听花开的声音,享受盎然春意。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春词》云:“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天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鸟啼遍春堂……”

清明时节,也是最适宜放风筝的时节。清代文人黄惺庵《望江南百调》有云:“扬州好,胜日爱清明。白袷少年攀柳憩,绣鞋游女踏莎行,处处放风筝。”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扬州人在清明外出踏青的景象。在古代,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重要民俗,有着“放走晦气”的良好祝愿。鸳鸯蝴蝶派小说家俞牖云《里门杂咏》中亦有一首咏风筝的诗:“杨柳初青未放桃,春风吹出纸糊鹞。一年乐事无多日,过了清明用火烧。”俗谚云:杨柳青,放风筝。到清明日,放毕即断线,任其飘去,或付之火,谓之吃风筝肉。

刀鱼螺蛳蒌蒿饼

清明前的刀鱼,自古就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美食……清明前长江边,最宜食刀鱼。刀鱼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兼有微香,清明一过,肉质变老成为“老刀”,则美味大减。

刀鱼味美,清代李渔说,食鲥鲟易腻,但刀鱼“则愈甘,至果腹而不释手”。关于烹饪刀鱼,袁枚的《随园食单》提供了两法:一是“用极快刀刮取鱼片,用钳抽去其刺”,二是“快刀将鱼背斜切之,使碎骨尽断,再下锅煎黄……临食时竟不知有骨”。而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更载有一道“鮆鱼糊涂”的菜。

清代文人王鱴《卜算子·咏刀鱼》:“列蔑粲于钣,风味江乡俊。入馔休嫌芒刺多,馋口无偏靳。弹铗忆朱门,一箸囊教馨。待得街头烂贱时,寒食清时近。”

清明前也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赛肥鹅”。清代文人厉惕斋《真州竹枝词》中有“食螺”一首:

清明数典悉多多,甚事干卿独嗜螺。

此亦古人有成例,蛤蜊且食莫知他。

散文大家汪曾祺也爱吃螺蛳,他在《故乡的食物》写道:“螺蛳处处有之。我们家乡清明吃螺蛳,谓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孩子吃了螺蛳,用小竹弓把螺蛳壳射到屋顶上,喀啦喀啦地响。夏天‘检漏’,瓦匠总要扫下好些螺蛳壳。这种小弓不作别的用处,就叫做螺蛳弓,我在小说《戴东匠》里对螺蛳弓有较详细的描写。”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颜色翠绿又有清香的蒿饼,是清明祭祖的供品之一,也有人用蒿饼来馈赠或款待亲友。清代马曰琯《蒌蒿》:“厥蒿二月生,细白美盈寸。登柈点吴酸,携筐采下馔。河豚愁腊毒,得此可不论。珍重下箸时,佐我桃花飰。”

清明节前一天,又叫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流亡时的从臣介子推。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概不生火做饭。唐代著名诗人姚合《扬州春词》诗中指出“广陵寒食天,无雾又无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