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三 宜家对所售产品拥有知识产权? 嘉宜美的做法之所以引发争议,是因为它和宜家高度的相似性,尤其是家具产品本身。对此,嘉宜美的一位负责人此前曾经明确表示,嘉宜美并不认为自己侵犯了宜家的知识产权。“宜家只对它30%左右的商品有知识产权。”这位负责人如此表示,但未展示相关证明。 那么宜家方面,是否认为嘉宜美侵犯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如果侵犯了,宜家打算怎样应对? 宜家方面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宜家对其所有销售产品拥有知识产权。但是对于“宜家是否打算开始维权”的追问,均不予回应。 昨日下午,宜家终于告别沉默,其北京公关负责人给记者发来针对此事的明确回复:英特宜家系统有限公司(InterIKEASystemB.V.)是宜家商标的拥有者,该公司将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全方位对宜家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并对侵害宜家利益的行为采取行动。 “在采购过程中我们会一次一次升级供应链条,做企业就是会选择一些供应商,放弃一些供应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淘汰过程。”宜家中国区采购经理皮特谈及与代工厂停止合作时曾这样表示。 新闻延伸 代工厂转型:产品设计要有竞争力 零售巨头坚持走低价策略,供货商无法适应就被淘汰。这听起来有些残酷,但的确也是我国代工业真实现状的一部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成为代工厂的聚集地,手表、箱包、服装等国际品牌纷纷成为这些代工厂的“雇主”,为这些工厂带来丰厚利润。然而时至今日,代工厂日渐式微,人力及原料等成本不断上涨,利润不断被摊薄等因素,推动中国制造业必须经历转型。 “不可否认的是,在给宜家代工的十多年中,我们的确从宜家身上学到了很多好的经验。”曹跃伟说,虽然代工厂与宜家产生分歧,但宜家的“看家本领”——成本控制却让代工厂受益匪浅。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解释,所谓成本控制,即通过加强生产管理、降低损耗、提高原料使用率来压缩成本,同时依然保障产品质量。此外,宜家“北欧风格、简约(简约装修效果图)实用”的设计理念以及从创业初期就确立的“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这一经营理念,都是值得代工厂学习的成功经验。
“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外部订单的代工厂,若不能转型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然遭到淘汰。”洪涛说,对于这些国内代工厂而言,转型首先在于产品设计要有竞争力,而不是完全“借用”宜家的牌子和设计。“这种做法是打擦边球,涉嫌违规,如果企业不能很快地找到自身定位,而只是单纯地模仿,将不具备太强的竞争力。” 代工企业转型,尤其是向自主品牌的生产转型是实体经济必须要走的路。从流通领域来看,每一个行业都有专业化分工,宜家不仅有价格优势,还拥有组合丰富产品线的能力,而新创品牌企业是否存在这样的竞争实力还尚待检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