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学会等待

 兰之道 2014-03-01

现在的很多家长忽略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而物质需求则有求必应,有条件的要满足,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满足。欲壑难平,最终孩子越来越贪婪、自私。

孩子的物质需求不是不能满足,但是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需求我们可以即时满足,而有些需求则是不可以无原则满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孩子提出的任何需求,我们都不打折扣的加以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会在心里形成一个定势: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

这样一来,在未来的独立生活中,孩子会出现诸如缺乏奋斗意识、缺乏耐性、韧劲、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难免使孩子饱受挫折和打击,严重者由此产生忧郁、躁狂等心理疾病。

如果孩子的什么需求都能立即得到满足,次数多了,反而让孩子没有耐心自控力变差。父母不防偶尔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等待,培养他的耐心、毅力、自制力。

孩子的有些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可以等一会再满足他。如孩子有点口渴想喝水,这个要求当然是可以马上满足的,但是有时妈妈可以告诉孩子说:“水有点烫,我们等一下好吗?妈妈帮你吹,一会就能好。”让孩子试着等待几分钟,这并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但却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等待。

等到孩子大一点,就可以逐渐延长这种等待,如夏天孩子喜欢吃冰淇淋,但又不易多吃,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吃多了要肚子痛,不舒服的,所以一天只能吃一支,你今天已经吃过了,再等一天,等到明天你就能吃了哦!”让孩子有希望延缓满足他的要求,既不会伤害孩子,也锻炼了他的耐心。

女儿依依提出的好多物质需求,尽管当时可以满足她,但考虑到不急需,我常常拖延一段时间再满足她。当然,要跟她讲清楚为什么现在不能满足。比如她4岁多的时候要溜冰鞋,我会说:“等你再长大一些,爸爸再给你买好吧?”

让孩子等一会,让他在等待中学习和思考。

但是有一点家长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延迟不是不满足,这也是一种承诺,如果到时不兑现,那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而且也给孩子留下了言而无信的坏形象。

美国一个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心理试验:在一所学校里,一个班的8个学生被老师带到了一间很大的空房里。随后,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一脸和蔼地来到孩子们中间,给每个人都发了一粒包装十分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糖果属于你,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谁能坚持等我回来以后再吃,那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作为奖励。说完,他和老师一起转身离开了这里。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颗糖果对孩子们的诱惑也越来越大,几乎不可抗拒。有一个孩子剥掉了精美的糖纸,把糖放进嘴里并发出“啧啧”的声音。

受他的影响,有几个孩子忍不住了,纷纷剥开了精美的糖纸。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在千方百计地控制着自己,一直等到40分钟后那个陌生人回来。当然,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得到了应有的奖励。

后来,陌生人跟踪这些孩子整整20年。他发现,能够克制欲望的学生,数学、语文的成绩要比那些熬不住的学生平均高出20-30分。参加工作后,他们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总是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人没有耐性不仅事业上难以成功,就是平时处理日常生活也会出现许多问题。由此可见,具备忍耐力,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可以帮助人们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功。

人生需要等待,有时幸福就在这等待中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