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善统计体系是打造中国旅游升级版的基础工程

 智慧旅游519 2014-03-01

    在旅游消费和旅游投资两旺,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旅游经济运行普遍持乐观预期的当前,细分一日游和过夜游市场,对于引导地方政府从关注市场规模到关注市场结构,引导国有和私人企业理性投资旅游业,进而实现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目标软着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现实可能。

    □戴斌

    统计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正如德国学者斯勒兹所说的那样,“统计是动态的历史,历史是静态的统计”。事实上,包括旅游在内的任何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统计工作、统计科学特别是统计资料的支撑与推动,同时也会对统计提出创新的要求。

    改进与完善旅游统计,特别是国内旅游统计是大众旅游发展的时代要求

    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府就在外事工作和出境入管理的框架中定期对外国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人华侨到访和国民离境的人次进行统计汇总。严格意义上的旅游统计则始于改革开放后的入境旅游大发展,政府不仅仅定期发布入境人次数、境内消费额等总量指标,还通过抽样调查,对入境旅游者的社会人口特征、消费结构、满意程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随着国内旅游的兴起,1993年起,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了国内旅游调查,即居民出游调查,主要反映国内旅游市场的整体规模。在接待统计方面,国家旅游局1998年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部门下发了《地方接待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实施方案》,力求反映各地国内旅游的体量和接待能力,以及国内游客的流向、流量与变化。相对完善的入境旅游统计和相辅相成的出游与接待两套统计体系,共同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和行业特色的国内旅游统计抽样调查制度,在科学把握旅游业发展规模与经济影响、科学研判旅游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科学制订发展战略和政策法规等方面都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随着大众旅游初级阶段的到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企业和商业服务机构、旅游教学和科研机构,特别是政府的综合决策部门对旅游统计已经不再满足于“有数据”,而是提出了“好数据、有体系、能决策”的新要求。但是,受统计基础、数据需求和数据来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各地在旅游统计,特别是国内旅游统计的实施方案、推算方法和统计口径界定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导致各地的旅游统计数据“纵向不可加、横向不可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经济运行和旅游事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出游和接待人次数都是包括一日游的旅游者,对住店过夜人(天)数指标关注不够,导致旅游投资机构和经营者在微观的商业决策过程中缺乏权威的统计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旅游领域中的非理性投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国家旅游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并带动旅游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入境、团队、观光为主要特征的早期,旅游经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运行的,无论是旅游人次数、消费规模、消费结构,还是旅游供给的种类、规模、数量和就业人数等,都是容易统计的。现在的国内旅游则是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经济社会体系中运行的,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越来越成为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当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重视规模与质量的同时,更加重视旅游发展的质量和结构,而传统的统计指标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点解决好国内旅游统计不完善、评价不科学的问题。

    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国内旅游接待统计体系有助于科学评价国家和地方旅游业发展质量

    自2009年起,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安、工商等部委,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尤其是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起步较早,旅游统计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通过两个批次、21个省(区、市)试点,构建了新型的国内旅游接待统计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由三大类共计32项指标构成,分别是:接待能力指标,包括住宿单位数量、房间数和床位数;基础统计指标,包括接待国内游客数量、过夜游客人(天)数、国内旅游收入等反映当地旅游经济总量、规模的传统指标,以及人均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这一衡量区域旅游经济活跃程度的国际通行的指标;校核考评指标,包括住宿单位出租率、人均花费、交通客运量等综合统计和行业统计指标。

    从统计体系设计和工作实践来看,本轮完善国内旅游接待统计体系的核心在于突出了过夜游客人(天)数指标的意义和价值,增补了住宿接待强度指标。“过夜游客人(天)数”旨在更加客观地反映典型旅游者的规模和消费水平,从而为科学评价全国和各地的旅游发展质量和市场结构提供权威的统计依据,而住宿接待强度指标则主要用于数据核校。在延续既有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考虑到现有的统计资源,适度增加了平均停留天数、人均花费等结构和强度指标,事实上为国家和地方多维度分析解读国内旅游发展现状、发展特色和发展潜力,进而确定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旅游消费和旅游投资两旺,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旅游经济运行普遍持乐观预期的当前,细分一日游和过夜游市场,对于引导地方政府从关注市场规模到关注市场结构,引导国有和私人企业理性投资旅游业,进而实现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目标软着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现实可能。

    从第二批完善国内旅游统计试点,也是首次公开发布的统计结果来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各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差异。比如内蒙古和西藏分别在“住宿单位接待人数占国内游客人数比重”和“旅行社接待人数占国内游客人数比重”两项新增指标中分别排名第一,而北京、江苏分别在“住宿单位接待国内过夜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和“住宿单位接待国内过夜游客人数”指标中排名第一,意味着西部地区的旅游市场组织化率普遍高于东部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散客化程度和休闲消费的比重则要高于西部地区。权威的统计数据与商业机构、专业人士的直觉判断相互印证,让国家和地方的旅游发展形势研判、战略决策和绩效评价初步具备了可以通约的科学基础。从“凭感觉、拍脑袋”,到“有数据总比没有数据好”,再到“可比较、可加总、可分析、可决策”,旅游统计向着科学的每一步靠近都能够让我们感觉到政府在旅游领域治理能力的强化。

    旅游统计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在为完善国内旅游统计体系试点的指标体系科学性和实践效果而欣慰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比如区域统计合计与国家整体统计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可避免的差异性,任何国家和行业统计都一样,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尽量缩小可能的差异。为此,我们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完善。

    进一步完善样本结构和抽样方法。目前的国内旅游调查样本分布按照各省人口数分配,然而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家庭出游率高,中西部地区家庭出游率依次降低,按人口抽样后加权平均的结果可能拉低全国层面的真实水平。建议样本分配除了考虑人口因素,还要考虑出游率因素,以提高样本代表性,即人口多的地区多抽样,出游率高的地区多抽样,毕竟全国总体游客结构中人口多和出游率高的地区占比更高。从抽样方式看,目前电话调查的样本住户中,中低收入家庭占比很高,这与多数高收入家庭不愿参与日常旅游消费记录和接受访谈有关。公务和商务旅游消费、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生活期间的旅游花费和频次也难以通过电话调查方式获得,并可能拉低调查所得出游率和人均花费,建议适当增加现场拦访作为补充样本。

    启动旅游卫星账户专项调查。为了更加真实准确地掌握旅游产业增加值规模,建议与国家统计局展开进一步合作,实施旅游卫星账户专项调查,定期发布国家旅游白皮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增加旅游经济和旅游事业的话语权,推动建立国际通行的旅游统计对话体系。目前旅游就业统计基本为估算值,准确性和权威性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巩固。建议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在现有的分行业就业人数统计数据基础上,借助旅游卫星账户法,从中剥离出旅游从业人员数(直接从业人员),以此为基础,参考旅游乘数和就业拉动数,测算旅游间接就业人数。

    适当扩大惯常环境的空间距离。目前我国旅游统计以游客离开居住和工作范围10公里为认定标准,随着交通网络日益发达,特别是私家车保有量越来越大,人们惯常生活的尺度也越来越大,赴合作单位进行商业谈判、去医院看病、买年货、逛超市等等行为都可能突破10公里范围。像加拿大、俄罗斯等地广人稀的大国,去邻居家串门也可能超过数十公里。对此,很多国家纷纷提升了这一距离标准,即便是一些相对不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如博茨瓦纳以80公里为界、莱索托和津巴布韦均以40公里为界、纳米比亚则将出城视作一次旅游行为。因此,适当扩大识别国内旅游者所处的惯常环境的空间距离,不仅是必要,也是可行的。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