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望》,有识藏者的选择

 灵魂出窍KKK 2014-03-02
《守望》,有识藏者的选择

                                      

                                               吕佐兵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春种,如此周而始、往而复,方有大千世界、万象峥嵘,方有陈陈相因、年胜一年的殷实、富足和丰润,也才有在观照既往的同时,对未来充满遐想、憧憬和期待。社会经济活动是这样,精神文化生活也是这样。这其中,冬藏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捩点。自然,如果没有春天的种、夏天的耘、秋天的收,就一定没有冬天的藏;但是,如果没有冬天的藏,或者不会藏、藏得不好,也就一定没有之后新一轮的春种、夏耘、秋收。因为,冬天所藏,不仅藏有生存所需,可以即时享用的果实,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藏有发展所需,藏有希望的“种子”。

2010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它既是新世纪前10年的尾,也是后10年的头,首尾而相衔接。在这一年的冬季,值得收藏的东西很多,而就栖霞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来说,2009年卷《栖霞年鉴》,点校本《摄山志》,纪念栖霞区作家协会成立20周年《栖霞区文学作品选》,文学期刊《栖霞山》春、夏、秋、冬卷,地乘小品《民国边城——龙潭》,文学青年曹寇处女小说集《喜欢死了》以及即将面世的《栖霞山景观大全》和方政新诗集《鸡鸣唤醒的时候》、《驾车的过程》等等,都在其列。但我以为,历史的“长宽高”最巨、“载重量”最大的,当是由区地方志办公室主编,区文化旅游局、区档案局(馆)协编的大型文献专著《守望——栖霞地区南朝石刻大观》一书。难怪乎,在前不久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区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当仙林代表团各位高校的“鸿儒”(校长)们拿到这本书后,一个个都爱不释手,交口称赞这是一部值得永远珍藏的文化珍品。也难怪,当笔者将这本书分赠给几位颇擅文墨的弟子时,局促一隅的疑似“白丁”(小学文化程度)门卫老王很是眼热,嗫嚅着说:“能不能也送我一本,我看不懂,可以给我的儿子看,儿子看不懂,还可以留给我将来的孙子看。”作为编者,我有点儿感动了。古之语“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此之谓也。不识字,却识理,老王也称得上是一位有识之士了。

《守望》,确实值得收藏,套用时下一句相当流行的广告词,就叫做:《守望》,你值得拥有。

那么,《守望》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值得拥有和珍藏?笔者打算偕冯亦同、方政、唐开宏、管秋惠、王杨几位同仁,还有文博专家邵磊先生,在新一年的《栖霞山》春季卷上,用联文的形式向你解读。请读者诸君稍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