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医学解谜针灸靠什么循经感传(2)

 NEULIXUE 2014-03-02

  容积传输,中瑞科学家携手攻关

  容积传输理论的提出,让循经感传现象的解释,多了一种可能——循经感传的机理或许类似海洋的流动。

  容积传输是发生在细胞外液和脑脊液中的广泛传播的细胞通讯方式,是意大利的Agnati和瑞典的Fuxe两位教授在1986年正式提出来的。Fuxe等人发现,脑内一些单胺类神经元的递质可从突触和非突触部位漏到细胞外,在细胞外液或脑脊液中传输,进而对远隔部位的神经元活动产生调节作用,这种与神经纤维和突触传输不同的神经细胞通讯方式被命名为容积传输。与经典的神经纤维和突触传输相比较,容积传输的速度较慢,作用范围大,专一性低,容积传输的这些特性与循经感传现象非常接近。由于容积传输的信号是通过细胞外液传导的,细胞外液的流动方式,温度、化学浓度、电场和压力等物理因素都将影响这一传输,而这些因子正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灸、电针、拔罐等形成的物理学作用,难道容积传输跟中医的针灸经络有什么关系吗?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张维波教授早年学习流体力学,1983年开始从事经络研究。他通过阅读大量的循经感传研究文献,敏锐地意识到要解释这一现象首先要搞清楚经络是什么。由于以往的形态学研究没有在经脉线上发现过任何管道性的组织,到底是什么约束着物质的流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一次,他偶然想起了海流的运动,它不正是一种不需要管道的流动吗?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他深入学习了《黄帝内经》,发现中医所说的“若雾露之溉”的营卫之气非常类似于人体的组织液,而组织液的流动是在组织的间隙中进行的,类似于没有固定边界的海流和地下水的流动形式,《内经》形象地比喻为“地有泉脉,人有卫气”。组织液从毛细血管渗透到组织间隙中,在经脉低流阻(即对液体流动的阻力较低)的条件下,可形成向经脉的运动和沿经脉的流动,这两种流动可对经脉中的化学物质构成约束和运输。他进一步通过多种实验证明了该通道的存在,又对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张维波教授的经络研究引起了时任针灸经络评奖委员会主席的瑞典科学家Fuxe教授的高度关注,经过多次反复的交流与讨论,他们终于完成了东西方科学研究的对接:循经感传现象是针刺神经反射产生的化学物质沿循经低流阻组织液通道进行容积传输后,再刺激沿经的其他神经末梢,进一步产生新的反射和容积传输的接力传递结果。

  在中瑞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困扰了学术界40多年的中医经络现象得到了进一步合理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容积传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模式,有助于理解针灸临床和经络研究中发现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并能够协调神经和体液、体液和结缔组织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为研究中医气血经络的实质和针灸的治疗原理开辟了新天地。

  (荣培晶 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针灸机能研究室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