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评推荐类网站对比分析

 医生胡剑平 2014-03-02

 生活点评类网站对比分析

点评类网站作为线上线下互联的一个极好的切入口,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下一个重点目标,淘宝口碑网,百度身边,腾讯美食,三大互联网巨头无一例外的都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除淘宝口碑网创立较早外(2004年),百度和腾讯分别在201011月和20113月启动了新产品,事实上,口碑网的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也是在2010年末,三方几乎同一时间段吹响了竞争的号角,并且打的不亦乐乎。

尽管都是定位“点评”,三个产品还是各有侧重。相对来讲,百度和腾讯模式基本一致,都是以美食推荐为主,打造娱乐休闲一体化体验,二者的区别在于腾讯有用户群关系作为杀手锏,无法比拟;而百度可以从搜索引擎入口提供优化,在国内的互联网形势下也有较大优势。而口碑的模式相对另类,经过了长达6年在杭州本地的尝试和运营,无论是线上的系统开发,还是线下同商铺的合作,所累积的经验均是另两家无法相比的。

等等,我们似乎还忘记了老牌的点评网站——大众点评网。点评网2004年在北京上海同时上线,是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点评类网站。在那个到处都是蓝海的阶段,大众点评一枝独秀,作为市场上几乎唯一的美食推荐类网站,迅速占领了点评市场。用户使用习惯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用户对于一个网站的人士,甚至对于一类应用的认识,一旦形成也很难改变。这就是大众点评最大的资本——庞大的用户群和良好的用户口碑以及品牌沉淀。有趣的是,尽管三巨头都在主推点评推荐网站,但都无一例外的换了称谓:“身边”,“美食”,“口碑”,其目的也是不想与点评在类型区分上做正面交锋,否则很可能出现“赶集网”与“赶驴网”的尴尬。

关于点评类应用的框架,附一张大众点评框架图。

点评推荐类网站对比分析

目前来讲,区别只是对于导航系统的优化设计,对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的优化,线下资源的开发,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品牌推广。而个人认为,最后一点才是这种类型的网站最需要的运营方式,奇怪的是,这三家企业都没有大打旗号去宣传,尤其是百度身边,低调的内测,低调的公测,网络上的相关广告都很少见,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盈利模式分析

在百度百科上抓了一段点评网的盈利模式分析

一、佣金收入

借鉴携程模式,推出积分卡业务。会员凭积分卡到餐馆用餐时可享优惠并获积分,积分可折算现金、礼品折扣。大众点评网凭借其渠道平台的优势,向餐馆收取佣金,以积分形式返还给会员一部分后,剩下部分就是网站收入。

二、线下服务

把网友评论结集出版为《餐馆指南》,目前分为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四个版本,每本售价为19.8元。每本盈利5元,就上海就发行量达到10万。

三、无线增值

大众点评网作为CP与一家大SP合作,为用户提供手机搜索内容,比如用户发送短信小肥羊、徐家汇,就可以获得餐馆地图、订餐电话、网友点评等信息。

四、网络广告

使用AdWords广告平台,利用谷歌的定向投放技术,大众点评网开始根据不同地区的用户喜好,在不同的城市投放有针对性的广告,甚至定位精确到用户上网的不同时间段。

五、电子商务

整合电子商务模式,进行网上订餐,也是营收来源之一,大众点评网可以凭借为会员提供订餐服务向餐馆收取费用。目前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

目前为止,网络广告占据了很多网站的盈利份额,点评类网站的用户目的性强,用户分类明显,通过精准投递,广告效应会很好,这是万年不赔本的买卖。

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电子商务的潜力的最大的,随着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的增加和使用习惯的演进,对于电子商务的投入和依赖度也会更高。这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能够在该领域发展初期抢占用户对于后续发展极为重要。

二,电子商务

从这个角度讲,阿里系在中国的电子商务领域实力无人能敌,淘宝口碑网在北京上线的第一时间我去试用了下,确实眼前一亮。在传统的点评模式基础上,淘宝推出了“外卖”服务。点餐类应用在国外也尚属发展阶段,因为国外的配送系统和店铺本身的订餐业务已经十分发达。在国内,这个领域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劳动力密集型城市,对于外面送餐的需求量极大。也有很多小型创业团队视图建立网络订餐和送餐平台,但企业规模过小,导致资源不够,并且只能在小范围区域应用,无法建立品牌效应,最终也只是小打小闹。但口碑网凭借淘宝的运营能力,可能轻松拉拢大批的线下商铺,所以口碑网的推出可以说在市场引发了一个重磅炸弹,并在发展初期就建立起绝对优势。关于口碑网的架构图,这里简单扔一张mmap图

点评推荐类网站对比分析

上文提到的大众点评订餐服务单向收取佣金的模式,个人认为有很大改进空间。

首先,订餐服务只有会员可以使用,但除了首页中有“会员”连接外,整个网站对这个服务的推广力度极差,无论是店铺的搜索结果列表还是商户展示页面,都没有突出订餐优惠这个服务。用户群本是大众点评的最大优势,但由普通用户到会员的转化率很低,只是大众点评需要提高的。在我看来,改进很容易,只需在商户页面的较醒目位置处,设置“订餐”按钮,并通过订餐优惠措施,引导用户注册即可。这样做基本不会影响用户的浏览体验,反而会提高用户黏性。

其次,合作的商户数量不够,截止到2011331号,大众点评的合作商户数是239家,且分布过于分散。可以将之归结为线下的推广运营能力不够,但这也是企业能力所限。所以目前大众点评的主要赢利点还在线上,如果想在未来继续发展,线下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做。

三,导航系统设计

对于推荐点评类应用,导航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大众点评网创造了一种框架模式,这个模式并不复杂,但很成熟。所以百度腾讯和阿里均借鉴了这种框架,并在其基础上对用户体验进行了大幅的优化。

(一)首页的改造。三个网站各有特色。

1,百度主推导航分类,使用极大篇幅放置分类Tag,将所有商户的区域和类型进行分类分类。只有7种类型,种类比较集中,便于选择,并可以点击按钮进行详细查看。色彩风格清新,让人一幕了然,直接完成Tag的选择。

点评推荐类网站对比分析

 

2,  淘宝口碑网则主打优惠牌,在醒目位置设置banner和图片,以丰富的色彩吸引用户,而商户的分类上也是按照类型和商圈。但图片只有4张,信息量太少。而商户分类略显杂乱,相比百度的2级分类,这里变成了3级,概念容易模糊。字体和色彩的选择也略显杂乱,本想突出重点,反而会造成浏览噪音。

点评推荐类网站对比分析

 

3QQ美食。

QQ美食在商户分类的形式上作出了创新,以商户所在地区作为一个选择基本点,实质上是一种广义的LBS服务。在用户交互上,通过左侧的flash选择地域,而右侧标签则根据选择实时更新,鼠标hover时的用户体验设计也很细微。用户在选择美食时,存在很大的地域因素,针对不同地点选择餐厅是一个理性并且合理的需求。QQ美食对这个需求的挖掘很成功,通过地域选择,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第一层信息的过滤,使用户的最终选择更加集中化和精准化。

点评推荐类网站对比分析

 

(二)其他。

除了首页的导航系统外,在搜索页的导航设计上,百度腾讯阿里的布局是基本一致的,如下

点评推荐类网站对比分析

 

在关键词的基础上,加入类别选择标签,如菜系,区域等等,更加方便用户定位。而大众点评将Tag位置放到了侧边栏。从效果上来看,页首要好于侧栏,因为人们倾向一个方向扫描视野,即在扫描结果的同时扫描到了Tag,侧栏则意味着同时进行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双向扫描。

值得一提的是右侧的地图工具栏。对于点评类网站,对地图功能的需求是极大存在的,对于同一关键词搜索,以地图的形式对其地理位置分类,页面友好,呈现更加直观。这一点上,百度和腾讯做的更为出色,当鼠标移动到每条商户的热区时,地图栏会自动变化焦点,同时可以设置地图栏随屏幕滚动,包括放大地图,打印地图等等附加功能。淘宝除了地图不能随屏幕滚动外,细节方面也不错,当然最后是大众点评网,没有侧栏地图,只能在主页面上切换,但又不支持直接点击地图选择商户,非常不方便。

再回到大众点评网。数据无疑是点评最大的优势,但互联网时代,一切都是免费的,其他公司可以轻易的利用爬虫得到所有注册商户的信息。数据的范围性和准确性已经不足以成为吸引用户的功能之一,出色的口碑算一个,出色的用户交互体验也算一个。在三大巨头雄厚的产品实力面前,大众只剩下口碑了。也许是网站框架设计较早,很难修改,也许是网站怕突然改变首页影响用户使用习惯。最终的分析结果就是,大众点评的导航系统是最悲剧的,== 作为最早的点评类网站,大众点评的确需要在网站建设上发发力了。

四,SNS/LBS

最后,谈一谈点评类网站的SNS化。在一个到处都充满了SNS的互联网世界里,在一个到处鼓吹SNS是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核心的时候,你的网站如果没有SNS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从需求上讲,点评网站是急需社会关系的,一个你熟知好友的点评和推荐,可能远远大过10个,20个陌生人的推荐所带来的影响力。如果能将每个人的SNS关系全部迁移到点评里,将极大的促进用户对点评网站的使用兴趣和使用黏性。这里又回到了互联网的开放性了,开发者可以轻易的从Facebook里获得用户图谱,乃至用户关系,从而建立点评类网站的SNS基础。但国内做不到,人人和开心至今也没有开放关系图谱,腾讯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由于直接竞争关系,全部开放的可能性基本是0。所以,网站的SNS化几乎意味着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技术的投入,资金的投入,面临的风险,能够带来的收益,这都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

大众点评有着相对最广泛的口碑及用户知名度,但他不具备那么强大的后台实力。点评的SNS化,意味着由“点评行为”->“建立关系”,但从一个正常的认知角度上讲,由“建立关系”->”点评行为要更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想法。没有人会因为没事点评形成完整的社交圈,只会在社交圈的基础上发展点评,这正是点评类网站SNS化的尴尬。

人人和开心等SNS网站已经基本推出了这场竞争,而三巨头的加入则标志着好戏上演。我认为,腾讯是这三者中,先天优势最大的,甚至后两者完全无法比拟。QQ中的好友关系与真实关系重合度很高,可以直接将其引入作为点评类关系的基础。加之腾讯有朋友社区,Qzone,微博,如果有一天,腾讯将所有的社区化产品整合到一起,也不是不可能。到时候,点评类网站才是真正的进入SNS时代。至于百度和淘宝,则只能在匿名制的关系网中打造自己的圈子,匿名制可以降低消息发送门槛,提高流量,但也会降低降低消息传播速度和消息价值。至少对于目前的点评类应用的市场,匿名制的前景还是客观的。

LBS同点评类网站结合是一个不错的出发点,符合用户的认知过程。在就餐的同时完成check-in,与朋友分享或记录生活。可以与点评机制进行整合;可以加入时间轨迹,地图轨迹;可以引入积分制,会员制;可与结合促销和打折。看上去是个很美的模式。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LBS化则意味着更深一步的SNS,签到只是基础,而单纯的LBS模式(check-in)已经被验证是没有太大发展潜力的,提高用户黏性,引入固化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对于中国市场来说,线上线下关系极为复杂,将其梳理清楚并从中挖掘赢利点是个极其艰难的过程。腾讯已经尝试将LBS引入腾讯美食的移动APP中,鉴于QQ的庞大关系库,目前上线效果不错,也是个不错的宣传噱头。移动互联网的大浪潮下,也可以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心之一,至于长期效果如何,只能静观其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