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城相关建筑简介

 茶香飘万里 2014-03-02

    1、边墙。边墙这一称呼产生于明代,明王朝为加强对中原地区和中央政府的防卫,在长城沿线设置了九个“镇”,驻扎重兵把守边关,称之为“九边”,故有时称长城为“边墙”。

    2、障、亭障、城障

    明朝时特指沿长城修筑的用于驻守军队的小城堡。亭障和城障也均指这类长城沿线用于军队驻守边关的小城堡。不过城障与亭障略有区别,城障面积大,有的城障内除了有驻军外,还有百姓居住。从在内蒙古巴音诺洛等地发现的亭障遗址看,其面积一般只有450米×450米,仅有一座城门供军队出入,而城障一般都大于此.

     3、关、口、塞

    “关”的本意是指大门上的“闩”。在古代系指边境上人们出入的关口。“塞”是指在地势险要处筑城据险,驻军把守边境的地方,故而关、口、塞通常都是指在地势险要处筑城驻军,平时查验过往行人,战时关闭城门以御外来之敌。

    4、关城

   一般是指在长城的关口所在地修筑的与长城连为一体的封闭式城池。关城通常因地形各异而大小不一,有两座城门的,还有四座城门的,城内除驻有军队外,还驻有百姓,并有商铺、客栈着设施。如山海关关城、居庸关关城、嘉峪关关城等。

    5、瓮城

    瓮城有时也称“月城”,是指在长城或重要要塞城门外修筑的突出于城墙外的小城圈,也可以解释为在城门外又加修了一道城门和城墙,目的主要是加强城门的防卫功能,一但瓮城的城门被敌人攻破,主城门尚未受到威胁,守方依旧可以依托城墙抗击入侵之敌。就如同今天的防盗门,一但被破坏,里面还有一道门。

    6、烽燧、烽堠、亭燧、亭堠、烽台、烟墩、烽火台

    烽燧、烽堠、亭燧、亭堠、烽台、烟墩等都是古代不同时期对烽火台的称呼。汉代时称之为烽堠、亭燧、亭堠等,唐宋时期则称之为烽台,明代时称为烟墩或墩台。烽火台实为后人对烽燧的一种称呼,系指那些建于峰顶、高岗或易于观察瞭望之处,靠点燃烟火来通报敌情的高台。

    古代军队驻守边疆,为尽快通报敌人入侵情况,通常在长城沿线每隔5公里左右选一高处修筑一烽火台,台上有军人驻守并备有薪草,一但发现敌情,白天放烟,夜里举火,相邻烽火台随后也燃烟、举火,迅速传递军情。为使白天燃放的烟能升得较高较浓,易于其它烽火台辩识,常在柴草中加入狼粪。据说燃烧狼粪形成的烟不易被风吹散,成束状上升较高,故而也称这种传递军情的信号为“狼烟”。

    为使军情传递得更加准确,不同时期对烽烟有不同的规定。如唐代时规定:每座烽火台上驻守6人,一人为“班长”,每天早晚各举火一次以通报平安消息,有点像我们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看到的敲锣并高喊“平安无事喽!”若不按规定举火,说明此烽火台已被敌军偷袭拿下。通常在平安情况下举一火,若发现敌情则举二火,看到敌军人马扬起的尘土要举三火,看清敌军则要烧柴笼。到了明代,为更加准确地传递信息,又增加了用炮声传递信息的作法。发现敌情举烽放炮,若见敌1至100人,举放一烽一炮,若见到敌人有500人,则举放两烽两炮,若人数达1000人以上,则三烽三炮,5000人以上则为四烽四炮,10000人以上为五烽五炮。

    其实在历史上烽火台是分为烽台和燧台的,烽台是用易燃的柴草置于笼筐中,系在长约3丈的杆上,举火为号,传递军情。烽台与烽台之间的距离大约在40—50里,而燧台则设置的较为密集,两台之间相距大约10里左右。但两种台子的功能都是为了尽快传递敌情信息。

人们常常会有一个误区,认为长城上每隔一段距离所建的碉堡式建筑就是烽火台,其实那是用于防御敌人攻城用的敌台或敌楼。许多烽火台并不是建在长城之上,而是孤立地建在山顶或高岗上。

    7、敌台

    是指建于长城城墙上并突出于城墙外侧,用以防御敌人攻城用的高台。最初的敌台多为木制,易于受到敌人火器进攻并被引燃。明代时戚继光发明了骑城墙而建的敌楼,在城墙上建有二至三层楼台,四面开设有箭窗,称为“空心敌台”,即可有效防御敌人,又可为守军遮风挡雨。我们现今看到的长城上碉堡式的建筑多为敌台。

    8、楼橹

    古代军队中用于观察敌人动向的瞭望台称为“楼橹”。明代长城在空心敌台上建楼状建筑,四周环以垛口,供观察瞭望之用。

    9、墙台、马面

    长城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突出于墙体外侧的台子,称为墙台,也称作“马面”。墙台与城墙体本身同高,其凸出墙体的部分都建有垛口,其主要功能是当敌军攻近墙下时,由于角度太大,城上的防御人员无法有效打击已经攻到城墙脚下的来犯之敌。为此人们发明了墙台、马面,以便使守城一方可以从侧面打击敌人。墙台与敌台的功能是一样的,但一般敌台建筑高于墙体本身,而墙台与墙体同高。

    10、垛口、雉堞

    垛口,也叫雉堞,是指长城上面向敌方一侧凹凸形的矮墙,其功能是用矮墙来保护自己,从垛口处射箭或施放火器打击敌人。垛口上方留有小孔,称为瞭望孔,下方也有小孔,称为射击孔,用于攻击敌人。

    11、障墙

    当长城修筑至非常陡的山坡或山崖上时,城内的守军上下运动时极易暴露在敌方的视线或弓箭的射程之内,为防止伤亡,在垛口墙内侧连续加设了几道垂直于垛口墙的矮墙,称之为障墙。

    12、单边墙

    由于长城多修筑在山脊上,墙随山势起伏变化,有的地方受四周地形条件限制,墙的内、外侧均无法通行人马,墙只能修筑在高高的山脊上,而成为一种单薄的墙,人根本无法攀登,故而称这种墙为单边墙。

   13、哨城

    脱离主城墙而独立建筑的小城,称为哨城。哨城的作用主要是与主城成犄角之势,使攻击主城的敌军有后顾之忧,不敢放手一搏,减轻主城军队的防御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