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般的作者不要轻易写长篇(创作漫笔之五十三)

 江山携手 2014-03-02

据统计,现在我国每年长篇小说的出版量已经超过三千部。按照中国十四亿人口来计算,其实这个出版量不算太大。台湾两千三百万人口,一年出版长篇小说也有两千多部。韩国五千万人口,一年出版长篇小说超过五千部。所以我说中国的这个出版量不算多还是有根据的。

但是,我说的这只是出版的长篇小说,没有出版的长篇小说有多少,这个数字没法统计。不过,以我在出版社工作的感受来看,长篇小说的创作量是非常高的,每年从我手上退掉的长篇小说稿子就不下几十部。这个情况多年来始终让我很伤脑筋。

一个作家,不管水平如何,写作一部长篇小说都是极为辛苦的,耗费的时间精力不要去说,即便是把这么多的文字码起来,来回地看,来回地改,我想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耗费心血的事情。可是,多数情况下的结果往往是,这些小说根本不具备任何出版的条件,到出版社兜了一圈之后,依然会回到作者那里。有很多作者抱怨说,稿子一旦投给了出版社,就如石沉大海一般,好长时间都没一点消息。作者心里不免心生怨气。可这只是从作者方面来说的,如果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每天接到那么多的稿子,作者又都是些丝毫没有任何名气的作者,写作把握也不清楚,不要说这些稿子本身还存在一些千奇百怪的毛病,即便是已经很接近发表或者出版水平了,由于你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作家,出版社还要想办法为你做宣传,小说不是说出版了就完成了使命的。出版只是作品走向读者走向市场的一个方式,而走向读者之后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出版社不能把书推出来就算完事了,出版社还要跟踪调查这本小说在市场上的走势,在文学圈内的反应,在批评界引起的反响等等,诸多因素都是小说成功与否的不可绕开的环节。而要使得一部小说能形成一定的销路,那就更加不容易了。作家写作往往最初的动机都是来自自己对生活也好,对某些领域内的生活发现也好,带有个人的视角,抒发的是个人的看法,但是,一个文学作品要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这当中所涉及的面就要复杂的多,远非我们很多作者想象的那么简单。

正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我的观点就是,一般的作者不要轻易决定去写长篇。反过来说,我的意思是,其实写长篇是需要一些条件的。

首先,作家最好是能经历一个文学积累时期。这里所说的积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家自己的写作把握经验。另一方面,则是作家需要一个在读者中逐步树立自己威信的过程。从很多大作家的成长经验来看,他们大多数都是一开始写一些中短篇小说,有很多作家这样写作的过程还相当长。王安忆的小说大家都说写得好,可是,王安忆最初写短篇小说差不多写了十多年,发表作品无数,我记得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国几个大刊物上几乎每期都能看到她得小说。大量的练习和反复的尝试,使得作家的写作经验日益深化,基本上达到了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能怎么去体现的程度。莫言现在长篇小说很出名,一共写了十一部,可是,在写这些小说之前,莫言至少也有差不多十年左右的时间一直在写短篇,有很多读者认为,其实莫言写的最好的还是短篇。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出好多。

其次,作家开始写长篇,最好是选择自己最有发挥力的作品去写,而不是把那些陈糠烂芝麻的事写出来完事。有一位作者,六十多岁了,年轻时代好像也写过一两部小说,现在突然找到我,说是自己写了一部完全充满着新思想全新概念的长篇。我听了就有点莫名其妙。结果一看,就是一点知青生活加上一点返城生活的影子,这样的小说现在出版还有人要看吗?我把稿子退给他,他还很不服气。埋怨我轻视他这样的写作。

总而言之,写长篇小说相当于展开一个巨大的工程,不是想展开就可以展开的,需要设置一些先决条件。这个事情就如他建造大厦一样,要建大厦,首先就是要打好地基,如果楼高四五十层,那么这个地基就可能也要造到二三十层才行,否则高楼一旦立起来,地基不稳是要塌的。

而在实际当中,我们很多作者写作的盲目性很大,其中盲目性之一就是不看条件,盲目启动写作,而且计划一个比一个巨大。有一位作家,根本是连个短篇小说都从没写好过的水平,结果告诉我准备写一部三部曲的家族史。且不要说他的家族是否具备写作的必要,就他这个状态,我基本上认为他是在做无用功。

与很多作家盲目启动相反,在长篇小说的写作中也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作家积累的材料和写作训练基本上已经到达了可以写长篇的程度,可是作家就是不启动。这个现象在我看来也不少。我认识一位作家,很多年前我就知道他是一位喜欢研究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小说的作家,他的家里,有着无数外国小说的译本,一般藏书的人都不会收藏过多的译本,这是行规,大家都很清楚,不过,像他这样敢于收藏那么多外国小说的版本的作家我真的还是见得不多。他的兴趣还不仅限于收藏,他对很多外国作家的写作深入地展开了研究,甚至还跟踪去研究作家的传记,家族的传记,甚至研究外国的研究学者本身,诸如此类,可是,越是研究我发现他越是没有了自己去写的冲动和兴致,越是研究,越是不敢动了。这个情况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眼界不开写作自然不好,可是,眼界打开了,却失去了写作的勇气,这个我看也不能算是什么好现象。

当今时代,很多事情都是瞬息万变,这其中也包括文学在内。文学圈子大概是经典最多的地方,一般地来说,一个作家要想把自己的写作做好,首先的是,阅读。我近来看了不少作家谈阅读的文章,他们都这么说,而且有好多位作家还到大学里去讲课,专门讲阅读。我看王蒙在这次青创会上对青年作家的演讲中就再次提到了作家要阅读。在中国作家当中,阅读比较多的,就我认识的作家当中,莫言是一个,阎连科也是一个。都是读书的好手。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除开写作,时间基本上花费在阅读上。阅读就其本质来讲,其实就是与前辈或者其他的写作者对话。经常性地保持着这种对话,对一个作家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说来说去,阅读毕竟还只是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自有神。言下之意是读了书之后就要开始下笔,要去练习,要去尝试。老舍说,小说是想出来的,更是写出来的。意思是,单单看得多还不行,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写作上去。多写,自然就会有心得就会有进步了。

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不是作家看到一个点就可以去写的,这其实也是很多作家常犯的一个毛病。看到了一个点,认识了一个人,甚至你哥说了一件事,立刻就激动起来,结果,一下笔,什么也写不出来。作家需要对生活产生连绵不断地感受方可写作,哪怕是写一个短篇小说也是这样,更不要说是写长篇了。

作家到什么时候可以写长篇了呢?那当然要看作家的具体情况。有的作家一辈子都没写长篇,像鲁迅。一般来说,一个作家写短篇小说写了十多年之后,发表的作品也有那么几十万字之后,差不多就可以开始尝试写一点长一点的作品了。长作品,需要的是对生活持续不断地关注和思考,需要的是深切完整的体会,需要的是良好的精神状态,需要的是强健的体魄和充足的笔力,这些东西都是缺一不可的。当然,最好还能有足够多的读者,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粉丝也要多一点,写作的时候,内心空空如也,连个粉丝都不知道在哪里,我想作家的所谓责任感也差不多就不会产生的,而没有这样感觉的创作怎么会好呢?永远的绍兴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