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交响音乐”

 我的七彩石 2014-03-03

走近“交响音乐”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如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等。中国交响乐创作的第一个作品是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第一首在国外演奏的作品是黄自的交响序曲《怀旧》;第一部在国内得到演奏的交响曲是马思聪的《第一交响曲》;中国的第一部管弦乐组曲是冼星海的第四组曲《满江红》;中国的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马思聪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国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是张肖虎写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按照现在的估计,演出最多的是《春节序曲》、《梁祝》、《北京喜讯到边寨》和《黄河钢琴协奏曲》。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
  一、交响音乐的渊源
  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乐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乐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
  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乐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乐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把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乐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贝多芬更是把交响乐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乐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之后欧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在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华后,将交响乐的内容、形、乐队编制,乃至于标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在这个时期,交响乐的形式更为自由,色彩更加丰富,表现手法也更多种多样。
  进入20世纪后,交响乐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乐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二、交响音乐的特点
  交响音乐是一门独立的音乐艺术形式。我们现在所说的交响音乐,只要是指交响乐队演奏的多乐章的交响曲,还有交响诗、协奏曲和音乐会序曲等。下面就介绍一下不同形式的交响乐的曲式特征:
  (一)协奏曲。协奏曲原名为“竞奏曲”,指管弦乐器相协奏的乐曲。也有以人声与乐队协同演出的声乐协奏曲。由一个乐章构成的协奏曲叫“小协奏曲”、由一组独奏乐器(通常是两件、三件或四件乐器)与管弦乐队的竞奏叫“大协奏曲”。近代协奏曲是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协奏曲。
  协奏曲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音乐行进中,独奏乐器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互相对答、呼应和竞奏。
  协奏曲通常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富于戏剧性,常有独奏乐器的华彩乐段。第二乐章:慢板,三段式,富于歌唱抒情性,常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变奏曲式或回旋曲式。第三乐章:急板,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音乐蓬勃有力,活跃奔放,有欢快、舞蹈的性质。
  (二)组曲。组曲是由若干短曲连为一体的管弦乐或钢琴套曲。其中各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典组曲又称“舞乐组曲”,是采用同一调性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但在速度,节拍等方面相互形成对比,近代组曲又称“情节组曲”,兴于19世纪,是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若干乐曲辑成,有的根据特定标题内容或民族音乐素材写成。
   (三)序曲。序曲原指歌剧、清唱剧等的开场音乐。17、18世纪的歌剧序曲份“法国序曲”和“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和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意大利序曲为主调风格,由快、慢、快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就是由此演变而成的。19世纪以来,特别是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作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
   (四)交响诗。交响诗,亦称音诗。一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或戏剧性的单乐章标题管弦乐曲。形式不拘一格,通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有时也采用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等。内容富有诗意,常取材于诗歌、戏剧、绘画、历史事迹、民族生活及自然景色。该体裁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创于19世纪中叶,后得以发展。亦有以若干相互关联的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从体裁上看,交响诗打破了古典交响乐四乐章的程式,只保留了一个乐章。或者说将古典交响乐的四乐章浓缩为一个乐章。从曲式上看,它没有严格遵守奏鸣曲式的格式,而是有很大程度的自由发挥。被广泛采用的是主题变形手法。即乐曲由若干之不同的段落组成,这些段落自由第依次展开,而用同一的主题把它们结合起来。主题在不同的段落出现时,面貌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塑造出标题内容特定的艺术形象。从音乐语言上看,它不再象古典交响乐那样客观地、理智地进行着陈述,而是充满感受、饱含激情地描绘、叙述和描绘、叙述和歌颂。一般地说,交响诗的音乐语言具有以下特点:旋律上下起伏的幅度较大,和声色彩丰富,音乐织体厚薄反差比较明显。这样的音乐语言往往极富感染力,很容易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从内容上看,它不再只限于表现贵族生活和宫廷场面,而是广泛取材于民间传说、史诗,理想的英雄人物和大自然的景色。交响诗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所谓标题音乐,即作曲家根据某文学作品、戏剧、民间诗歌、历史传说或作曲家自己事先拟定的文学情节而创作的音乐作品。为了便于欣赏这对乐曲内容有比较明确和具体的理解,作曲家常常用文字比较详细地学出乐曲的情节,或用几个字概括地标明乐曲的基本主题。
  欣赏一部交响音乐,首先是努力捕捉音乐形象。捕捉到了音乐形象,就找到了理解的钥匙,就进了欣赏的大门。音乐形象又如何捕捉呢?抓住主题。任何音乐作品都是通过主题来塑造音乐形象的,而这一点交响诗则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交响诗总的音乐形象相对来讲比较具体。
  当然,音乐不象文学那样,能描写非常具体的形象、叙述十分详细的故事情节。它的表现往往是比较概括的。音乐表现的这种概括性,给欣赏者发挥想象力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所以说,音乐的欣赏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捕捉和感受音乐形象会因人而异、不尽相同,但只要大方向没有错就可以了。
文: 永明星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