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街记事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3-03
小街记事
  • 2014年03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臧利敏 
  曾经有几年,我一直住在一条小街上。小街位于聊城市中心的南面,是城市里最常见最普通的一条小街。连它的名字,也极为世俗——育新街。这条小街处于繁华的市区里面,两旁是一座座的居民楼,沿街的门脸是各种店铺,以经营饮食为主,这里也可以说是饮食一条街,老百姓最基本的饮食问题都能在这里得到解决。像一个在身边呆久了的老朋友,它的温情凡俗与生动活泼使不少聊城人渐渐离不开它。
  每天天不亮,小街就早早地醒来了。最先到来的,是载着新鲜蔬菜进城的三马车。它总是把最新鲜的蔬菜在朦胧的晨雾中运送到小街上来,于是沿街摆放的绿绿的带着晨露的蔬菜,成为小街每天最生动的色彩。起早锻炼的人们,家庭主妇们,骑车来的,走路来的,路远的,邻近的,都愿意到这里来采购最新鲜的蔬菜。紧接着,各种早点、小吃也纷纷出炉了。打烧饼的、卖馄饨的、卖包子的、炸油条的、摊煎饼的、卖胡辣汤的,全都忙碌起来。这是一天的开始,也是他们一天中最为忙碌的时刻之一。小街仿佛顷刻间就被各种香味充满了,聊城有名的小吃如沙镇呱嗒、茌平吊炉火烧、高唐老豆腐等等,也都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正宗的口味。时间长了,哪家的饭好吃,哪个摊位的人实在,大家心里也有了数。其中有一对打烧饼的年轻夫妻,人收拾得干净利落,说话和气得体,烧饼打得焦酥可口,每天来买烧饼的人都排起长长的队。有时碰巧他们没出摊,来的人也不愿意去买别家的烧饼。买烧饼竟然到了不离不弃的地步,也不知道到底是喜欢他们的人,还是他们的烧饼确实好吃。
  清晨过后,小街真正地热闹起来。两旁的副食店、肉食铺、土杂店、理发店、海鲜店等全都开了门,扫地的扫地,搬货物的搬货物,撑篷子的撑篷子,新的一天在忙碌中拉开了序幕。对这些忙碌在最底层的人们来说,每一天都好像是一样的,他们都要迈开生活的脚步,把眼前的店铺经营好,一步步地往前走。不切实际的空想在最现实的生存面前就像肥皂泡一样空虚而易碎。
  我每天在这条小街上走着,目睹这些为柴米油盐、一菜一蔬而奔忙的人们,望着他们被大太阳晒黑的面庞、满脸的汗水,望着他们冬天冻伤的手指、在大风中吃力奔走的身影,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存的艰难,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容易的。有时候我看到来自乡下的老人一整天都守着一堆地瓜、萝卜或是小白菜,直到暮色降临。这些带着生命温度的可感可触的世俗生活每每打动着我的心灵。但同时,他们身上仿佛又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坚忍,一种源自生命本身的蓬勃与活力,支撑着他们在生活中痛并快乐地奔波着、忙碌着,也给小街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我走在这条小街上,日子久了,对每一事每一物都感觉有一分说不出的亲切。烤鸭店的灯光常常是亮到最晚的,每每指示着我回家的路。卖道口烧鸡的小伙子不仅认识我,还认识了我的全家,来来去去,总要与我的儿子逗两句。还有那个卖三角火烧的男孩,有一段时间看不见他了,听说是回老家结婚去了,倒叫人心生挂念。不过不久就有一个开朗大方的姑娘在他的店里帮忙,姑娘微胖,小伙子偏瘦,两个人看起来还蛮般配。在这里住久了,每个人都好像成了你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人,他们平凡的生命节奏汇合成小街丰富生动的韵律,触动着你,也丰富着你。就像小街的一草一木、一个拐角、一片树荫,都随着时光渗透进你的生命里,成为你生命里一份特殊的印迹,无论何时何地,都再也无法抹去。
  冬天里,下雪了,对面的馒头房起笼了,白茫茫的热蒸汽从屋子里飘散出来,小街好像一下子热闹起来。沉睡了一夜的小街在一场白雪中醒来了,走在路上的人,如果细心聆听,会听到它清冽而沉静的呼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